二、杜詩的現(xiàn)代意義
儒學史有過兩大高峰:漢學與宋學。唐代夾在兩個高峰之間,處于低谷,前不能比漢,后不能比宋。錢穆先生認為杜甫是唐代的“大儒”。
杜甫出生在一個以儒學為傳統(tǒng)的家庭。他非常崇敬其十三代祖杜預,杜預是西晉的名臣、名儒,不但功業(yè)彪炳,而且曾為儒家經(jīng)典《左傳》作注,其注本收入了《十三經(jīng)注疏》。杜甫自幼習染儒家思想,并終生服膺儒學,經(jīng)常自稱“儒生”、“老儒”甚至“腐儒”。
(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愛民。這是從人性出發(fā)的,仁者愛人。杜甫雖未闡述儒學的著作,但他用全部的生命,用一生的踐行,豐富、充實了儒學本身。儒學原是一種實踐哲學。杜甫的人生理想是“許身一何愚,竊比稷和契”,杜甫以“稷”和“契”自比,實為“己饑己溺”,對天下的責任感。稷和契身居高位,“在其位,謀其政”,而杜甫一介布衣,不在其位,仍謀其政。孟子認為“人皆為堯舜”,儒家強調集體理念,道家強調個體觀念。中華祖先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土厚水深,并受游牧民族的侵擾,需集全國之力。杜甫對此心領神會,每一個個體都需要社會責任感。
(二)儒家仁愛主張平易可行。杜甫生逢“安史之亂”,一生遭遇很多不幸。杜甫去奉先縣探親時,家中最小的兒子因為挨餓而夭折了。他非常悲痛,但是與此同時,他又推己及人。那些“失業(yè)徒”(指失去田地的農民),那些戍守邊疆的戰(zhàn)士,他們遭受痛苦更甚。所以杜甫把關懷之心從家庭擴展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在一個暴風驟雨之夜,杜甫居住的茅屋被大風刮破了,雨漏下來,他徹夜不得安眠,床被都是潮濕的。這個時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所期望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擁有牢固的、安穩(wěn)的茅屋,作為容身之地,他更希望普天下窮人都能有一個安居樂業(yè)的地方。
杜甫將仁愛之心由近及遠推廣開去。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乾元元年在同谷寫的組詩《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當時杜甫從甘肅天水向四川成都逃亡,他的生活已經(jīng)無以維系,于是想逃往成都。途經(jīng)同谷(今甘肅成縣),正是寒冬臘月,他在那里停留了一個月,生活陷入了絕境。他寫了這一組詩,共七首。
且看這七首詩的順序。第一首說“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就是說有個客人,他叫杜子美。他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了,生活非常潦倒。第二首寫到他的家人,歲暮天寒,全家都沒有飯吃。為了給家人找一些東西充饑,他就拿了個鐵鏟,到冰天雪地中挖一種叫“黃獨”的野生植物塊根,想借此給家人充饑。可惜大雪封山,什么也沒有挖到,詩人空著手回到家。而家里“男呻女吟四壁靜”,一家老小都餓得靠在墻壁上呻吟,話都說不動。第二首寫他對家人的關愛。第三首說“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杜甫有四個弟弟,其中幼弟杜占一生跟隨在詩人身邊,所以詩人格外想念離散各地的三個弟弟。第四首說“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想到他有個已經(jīng)守寡,獨自拖著三個幼小孩子的妹妹遠在鐘離。然后第五、第六、第七首都是想到國家的命運,想到戰(zhàn)亂不止天下動蕩。他思考的過程,他感情的流向,也是由親及疏、由近及遠。這樣一種仁愛之心的推廣,符合人類的本性,最切實、最自然。別林斯基說過:“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是時代的晴雨表?!?/span>
(三)儒家譴責貧富不均。杜甫更對這種現(xiàn)象嚴厲批判,最推崇的是他的那兩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最深刻、最生動,向歷史敲響了警鐘。
說杜詩是“詩史”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杜詩是“安史之亂”前后唐帝國的最鮮明、最生動、最深刻的一種記錄??匆粋€例子,“安史之亂”對唐帝國的人口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樣兩個數(shù)字:公元754年,唐帝國的人口總數(shù)是5288萬,半個億。到公元764年,“安史之亂”已經(jīng)基本平定,這時唐帝國的總人口是1690萬。十年之間,一個國家的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了。凡是在并無重大自然災害的歷史時期,一個國家的總人口有如此大幅度的降低,它肯定發(fā)生了非常殘酷的人禍。“安史之亂”就是這樣的一場大動亂。歷史文獻雖然可以提供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但只有從文學,從詩歌,從杜詩里才能了解細節(jié)。關于安史之亂中人民的大量死亡,杜甫晚年在湖南寫的《白馬》詩中有這樣一句:“喪亂死多門?!痹诙酁亩嚯y的時代,兵荒馬亂的時代,人的死亡有多種多樣的途徑。太平時候,人們的死亡方式比較單一,老死了,病死了,等等。但是在戰(zhàn)亂的時候,人會以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方式死亡。關于安史之亂前后,人民各式各樣非常態(tài)的死亡,記載得最詳細、最生動的絕不是《資治通鑒》,也不是《新唐書》、《舊唐書》,而是杜詩。我們讀杜甫的“三吏”、“三別”,《北征》等詩歌,可以看到具體的描述。從這一點說,詩歌不但可以彌補歷史,而且還有歷史所不可取代的一種功能。
(四)儒學重視修身養(yǎng)性,特別崇揚天命、仁心、大丈夫精神、君子人格。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歷代士大夫當中,杜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杜甫一生,基本上是個平民,他經(jīng)常稱自己為“杜陵布衣”,在詩中自陳“杜陵有布衣”(《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又自稱是“少陵野老”,詩曰“少陵野老吞聲哭”(《哀江頭》)。布衣也好,野老也好,都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杜甫提供了一個百姓成為圣人的典范,為普通人進德修身提供了榜樣。
杜甫的人格境界對后人有著巨大的啟發(fā)意義,文天祥就深受杜甫的影響。南宋政權滅亡兩年半之后,文天祥依然誓死不降,最后在北京的柴市口英勇就義。文天祥以自己的行為夯實了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他在《正氣歌》說“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可見正是古人的道德光輝激勵著他。文天祥的精神源頭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儒學典籍承載的孔孟之道。文天祥就義以后,人們在他的衣帶上面發(fā)現(xiàn)一段銘文:“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贝送?,文天祥還有一個精神源頭就是杜詩。他在燕京獄中寫了兩百首集杜詩(集杜詩,就是從杜甫的詩篇抽出詩句,重新組裝成詩作),文天祥縮寫200首集杜詩都是五言絕句。他寫了一首序,交代自己寫集杜詩的原因:“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就是凡是我心中想說的話,杜甫已經(jīng)幫我先說了?!叭胀嬷恢?,但覺為吾詩,忘其為子美之詩也?!碧焯熳x它們,好像就是我寫的詩,都忘掉這是杜甫的詩。下面又說,“余所集杜詩,自余顛沛以來,世變人事,概見于此矣?!弊詮膰覄邮幰詠?,我個人的遭遇、國家的遭遇,全部都體現(xiàn)在這些詩句中??梢姸旁娛枪膭钗奶煜閳猿置褡鍤夤?jié)的另一精神源頭,“臨大節(jié)”之時具有極大的鼓舞力量。
杜詩是一部精神的教科書。在獲得豐厚審美享受的同時,也獲得了重大的精神啟迪。這種精神啟迪伴隨著感動而來,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沁入讀者心肺。從杜甫開始,儒家詩教的積極精神真正成為古典詩歌的指導原則。杜甫以后的優(yōu)秀詩人,幾乎都遵循他開創(chuàng)的關注現(xiàn)實、干濟政治的創(chuàng)作宗旨,成為古典詩歌史的主導傾向。
老陳的自我介紹:
陳宏斌,小學語文教師,愛好讀書,體育,旅游,音樂,愛寫點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與眾分享,不喜歡洗腦,愛發(fā)噪音,愛聽者來,抗拒者去,天道也。閑云野鶴,采菊東籬,尋世外桃園,建自家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