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一新的金川河濱水棧道成為附近居民新的休閑區(qū),那么金川河這條古老的河流有著怎樣的歷史典故,今天我們就來韶韶,曾與秦淮河媲美、有著“南秦淮,北金川”之譽的金川河。
六朝時名紫川
南京是丘陵地形。在城區(qū)的北、東、南皆有丘陵山崗環(huán)繞。紫金山中支的余脈向西延伸,在太平門旁為富貴山、覆舟山,進城為九華山、北極閣、鼓樓崗,繼續(xù)向西連接古長江沖積物堆成的下蜀崗地五臺山、清涼山,把南京城一分為二,形成了秦淮水系(南)和金川河水系(北)的天然分水嶺。早在近1600年前的六朝,金川河就已很有名氣。南朝著名文學家劉孝綽之弟劉孝威曾登覆舟山游玩,寫過一首詩《登覆舟山望湖北》:
紫川通太液,丹岑連少華。
堂皇更隱映,松灌雜交加。
荇蒲浮新葉,漁舟繞落花。
浴童競淺岸,漂女擇平沙。
極望傷春目,回車歸狹斜。
詩中首句“紫川通太液,丹岺連少華”。“紫川”和“太液”分別指金川河和玄武湖。到了明朝,因南京京城城墻13座城門之一的內(nèi)金川門而得名金川河。金川河是流經(jīng)南京主城北部的主要河流,它曾流經(jīng)鼓樓崗西北北陰陽營——距今6000多年南京人始祖北陰陽營人聚居之地,這些先民均生活在靠近江河的崗壟地帶。金川河水滋養(yǎng)了南京的先民,他們的聰明才智為日后南京城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因此可以說它是南京人的搖籃。金川河乃自然河流,其歷史悠久,是南京人的飲用水源,也是重要的運輸航道,南京人先祖的母親河。
宋元時稱靖安河
金川河位于今鼓樓區(qū)境內(nèi),為南京主城區(qū)獨流入江的河流。據(jù)宋《景定建康志》載,金川河是古漕河“一名靖安河……”此地江面是金川河流的入江口,江岸內(nèi)凹,形成天然港灣,古稱“龍灣”。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稱其“龍灣津”,北宋時稱靖安鎮(zhèn)。宋代在這設(shè)置靖安鎮(zhèn),此河因鎮(zhèn)而得名。明代《萬歷上元縣志》記載:“龍灣市,近靖安河,在金陵鄉(xiāng),有龍灣水站。”而在宋、元及明初,習慣上都把龍灣泛指為下關(guān)地區(qū)。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曾在靖安河畔的龍灣擊敗金兵,收復(fù)建康府城(今南京老城區(qū))。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三月,移采石水軍2500余人,屯靖安河畔。南宋嘉定八年(1215)七月,在此創(chuàng)置水軍,有兵5700余人,靖安河也成為水軍船只,運輸兵源、物資,進出市內(nèi)的一條水上通道。南宋景定三年(1262)建康知府馬光祖在靖安河入江口邊,建水上房屋200余間,供戰(zhàn)船停泊。明洪武元年(1368)為提高靖安河運輸能力,朱元璋下令疏浚后湖(玄武湖)并開竣龍江灣,于是龍江灣規(guī)模擴大形成了重要物資的貿(mào)易港口。
明代稱為金川河
龍江灣的繁榮,現(xiàn)有的靖安河已趕不上水上運輸?shù)男枰谑敲骱槲淞辏?373)建紫禁城(今南京明故宮)時,又曾將此河疏通,因主要利用此河轉(zhuǎn)運糧食,曾名“漕運河”,也稱“運糧河”,來往運輸船川流不息,河道東達獅子橋,南至陰陽營,西抵古平崗。后以此河流經(jīng)金川門而得名“金川”。此河,上游有二源,一支為南北流向,源于鼓樓崗西的小倉山和清涼山一帶,一支為東西流向,通過今玄武湖北之大樹根水閘相連,這兩支河水在今三牌樓以北匯合后,再向北流經(jīng)金川門之西出城。此河在原下關(guān)區(qū)(今鼓樓區(qū))內(nèi)南起金川門,北至寶塔橋流入長江這一段,長9.59公里。因城市建設(shè)和交通的需要,從清到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陸續(xù)建設(shè)了不少橋梁,主要橋梁有水關(guān)橋、新民橋、醒獅橋、盧龍橋、天妃橋、儀鳳橋、繡球橋等近二十座橋梁。金川河橫跨兩岸的有一座寶塔橋,是明初朱元璋軍師劉伯溫負責建造。
明初建京城城墻,南部、西部有外秦淮河做護城河,東部、北部除玄武湖可使用外,亟待水源引做護城河。朱元璋于是決定引金川河水做護城河,自金川門外引水往東至神策門,同時引水往西北環(huán)鐘阜門、獅子山入繡球公園與小桃園西的大南河相通。所形成的河道今稱“北護城河”、“西護城河”,實際上也可稱之為金川河的支流。
明代修都城始分金川河于內(nèi)外,水面逐步縮小,但其位置與現(xiàn)河道無大出入。內(nèi)金川河匯水面積18.269平方公里; 外金川河匯水面積為5.27平方公里。內(nèi)金川河分為主流、老主流、中支、東支、西支和北支,長約9317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河道彎曲段較多,淤塞嚴重,泄洪能力不足,汛期經(jīng)常淹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多次疏浚,興建大小水閘31座。同時,進行全流程治理,建成大型引水工程,不斷改善金川河水系面貌。金川河道,經(jīng)過不斷治理,又恢復(fù)了曾經(jīng)的面貌,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為石城增添了秀色。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幾千年來這條南京城北最大的河流,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變的是遠古我們的祖先曾依靠這條河流繁衍生存,今天它依然依附在我們的身邊,美化著我們的城市,美化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