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師發展進行過系統研究的北師大發展心理所所長申繼亮的感受是,這既是實踐性課題,同時也是大的理論課題。兒童創造性的培養主要在于環境的影響以及學生的人格,環境主要是由教師來創設的,人格的培養也與教師的評價有關,因此,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素質。 他認為教師教育必須職業化,而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有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從中美教育比較研究中他發現,在純粹的知識積累方面,美國教師不如中國教師,美國的學生也考不過我們中國的學生,但人家有后勁。這是因為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不一樣,美國教師更關注孩子的自信心,而我們有2/3以上的教師還根本不具備心理學的知識。
其次,教師應該具備一種反思的能力。過去教師工作往往被當作一種簡單操作的技術工作來看待,先觀摩別人的課,然后自己模仿。這種技能的訓練是由外到內的過程,沒有關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技能。必須有一個肯定教師個性化發展的評價觀。教師的成長是個性越來越鮮明的過程,要在發展中體現出每一個教師的個性,不要千篇一律。 最后,如何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中去,這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好的課件制作還得靠教師,因為他最熟悉學生,他創造出來的內容最適合學生,因而是最有價值的。
與學者的角度有所不同,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袁振國提出的問題可能更宏觀一些,他認為當前有兩項工作亟需要做。
一是教育科學研究。在長期以來教師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對教師的要求是什么,教師怎樣才能達到專業水平,是過去研究所缺乏的。他建議把教育研究從書齋轉移到教育實踐中來,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技術、轉化為方法、轉化為應用。 二是教師教育的改革。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教師教育的機制、模式、課程、方法,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新的舞臺,體現在教育行為、教學形式和教學實踐上推進這項工作。新出臺的課題指南,就體現了兩個指向:一是行動指向,第二個是教學實踐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