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前后,作為二戰后日本十大綜合商社[注1]之一安宅株式會社二代會長的安宅英一(1901-1994),憑家族雄厚的財力,以個人獨到的審美,不斷從日本本土或歐美古董商手中挑選購買藏品,并舉辦展覽。
[注1]:日本商社有綜合與專門商社之分,綜合商社為日本特有企業,提供多種商品貿易及服務。
到上世紀70年代,安宅收藏已達一千件左右,其中中國陶瓷約150件。這些藏品并非安宅英一的個人收藏,而是作為公司實業收藏的文物。
▲南宋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安宅收藏,現藏于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然而,當安宅收藏日漸豐富的同時,70年代的日本卷入世界經濟危機,各大商社遭遇重創,安宅產業也未能幸免。
1975年,安宅產業瀕臨崩潰。公司生死存亡之際,安宅英一本可以通過分散高價拍賣藏品力挽狂瀾,但他在拯救公司與保全藏品之間,毅然選擇了后者。
1977年,安宅產業宣告破產,安宅畢生珍藏被三井住友銀行等機構沒收抵債。后經大阪市政府協調,這批藏品由住友集團牽頭捐贈給大阪。
1982年11月,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正式落成開放,建館根基正是這批安宅藏品。它們終未流散,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完整性,成為美術館的鎮館序列。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由著名建筑師橫川隆一設計,曾于1984年獲得“建筑美協獎”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自成立后不斷擴充藏品,逐漸躋身世界同類博物館前列。
迄今為止,美術館約有藏品3000件,以中國和韓國陶瓷著稱。其中中國陶瓷僅約150件,數量遠低于韓國陶瓷,但在質量上堪為鎮館重寶。
在日本文化廳認定的14件陶瓷類文物日本“國寶”中,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獨占2件,均來自安宅收藏。
這2件國寶分別是宋代建窯油滴盞與元代龍泉窯“飛青瓷花生”,因此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成為日本唯一一家同時擁有2件“國寶”的機構。
此外,美術館珍藏中還有13件文物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其中11件為中國陶瓷。
13件重要文化財除1件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盤外,其余12件均為安宅藏品。
在很多日本藏家眼中,宋瓷求古樸且簡素,尚優雅而含蓄,不以材貴為珍,但重氣韻精神,堪稱中國陶瓷史上的集大成者。
安宅英一的中國陶瓷收藏雖質精類多,幾乎涵蓋陶瓷史上各大著名窯口,但其重心是宋瓷,在曾被他收藏的2件國寶及12件重要文化財中,宋瓷就占據半壁。
以下將介紹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中的頂級宋瓷收藏,從中品味安宅獨到的審美與慧眼。
宋時,建盞伴隨點茶法傳入日本,后風靡于日本貴族間,建盞成為近乎神圣的稀世珍寶。在日本室町時代(1336-1573),人們為了一件“唐物”[注2]賠上整座城池,乃至身價性命的不在少數。
[注2]:日方將古時中國流入日本的舶來品稱為唐物。
▲NHK紀錄片《幻之名碗·曜變天目之挑戰》中《君臺觀左右帳記》古籍畫面
據日本古代關于建盞的重要文獻《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日本政府認定的四只國寶建盞中,有三只曜變盞、一只油滴盞。
這只油滴盞曾為安宅收藏,歷來為世所重,于日本鐮倉時代(1192年-1333年,約中國南宋、元朝時期)傳入日本,曾為知名政治家豐臣秀吉(1537-1598)的外甥/養子豐臣秀次所有。
▲豐臣秀次(1568年-1595年),本名三好信吉,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外甥,曾繼承秀吉的關白(可理解為攝政王)之位。
無論從傳承、造型、釉質還是油滴斑表現來看,這件建窯油滴盞都堪稱名品中的名品。
▲宋 建窯油滴束口盞(傳承:豐臣秀次-西本愿寺-京都六角三井家-若狹酒井家-安宅英一-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器形為標準束口,周正無形變。胎體選料粗礪,器壁厚實,口沿扣金邊。釉汁肥美,有明顯垂墜感。
黑釉色澤深沉悠遠,油滴斑點遍布器物全身,自下而上逐漸變得稀疏,斑紋圓潤無暇,均呈現金屬鏡面感,光照下可現金銀二色輝光。
▲宋 建窯油滴束口盞(傳承:豐臣秀次-西本愿寺-京都六角三井家-若狹酒井家-安宅英一-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2016年紐約佳士得「臨宇山人專場」上以117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800萬)創造了建盞公開拍賣全新紀錄的宋代建窯油滴束口盞,也曾為安宅收藏。
▲南宋 建窯油滴束口盞,紐約佳士得2016年拍品,成交價折合人民幣約7800萬元,建盞拍賣最高紀錄
汝窯,居宋代五大名窯之冠,北宋晚期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瓷藝精良,燒造時間僅數十年,目前已知傳世品不足百件。
▲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香港蘇富比2017年拍品,成交價折合人民幣約2.5億元,宋瓷拍賣最高紀錄
安宅英一的藏品中就曾有一件北宋汝窯水仙盆,這件名品使得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成為世界上除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外,少數坐擁汝窯重器的機構。
這件汝窯水仙盆曾二度于倫敦蘇富比拍賣,1959年拍出2200英鎊高價,1970年又由英國古董商以4.6萬英鎊得標,幾乎創造當時古陶瓷拍賣紀錄。之后,又被安宅英一納入收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