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真正的經驗不是來自視覺上,而是出自觸覺上的體驗
孩子經常喜歡咬指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喜歡玩橡皮擦、啃咬鉛筆頭、手上一個小黑點就能整堂課游離…
其實,這些都可能是觸覺太敏感了
13歲女孩糯米,聰明乖巧、喜歡畫畫做手工
內斂害羞的性格,讓她看起來總是不太愛說話
尤其是上了初中以后,整個顯得悶悶不樂,臉上的笑容也比較少
很多次和糯米相遇的場景,也總是看到她一個人安靜地待著
用同學的話來說:“糯米就是不合群的奇葩性格”
原來,學校每次開展集體教育活動時,糯米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咬指甲”
孩子喜歡咬指甲、摳橡皮、東張西望,看起來是屬于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可糯米的咬指甲壞習慣,卻是嚴重地影響個人身心健康
從開始喜歡咬指甲,到課堂上咬指甲,午休咬指甲,再到后來的吃飯、做手工,甚至與人講話也要咬指甲
慢慢地,糯米的這種行為就會受到同學和朋友們的嘲笑和排斥,也能時??吹剿氉砸蝗丝s在角落里一言不發
孩子都已經13歲了還在咬指甲,這種情況很明顯是超出習慣的心理狀態
糯米的父母嘗試過改變,可效果一直不理想,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咬指甲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了
看到和同齡人站在一起的格格不入,糯米的媽媽是急在心里、愁在臉上
最終,在朋友的推薦下帶著糯米去看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和糯米談話的時候,就發現孩子一緊張就會下意識去“啃指甲”
初次介入通過認知教育去引導,希望糯米能夠意識到咬指甲是不衛生、不健康的壞習慣
可一連幾天下來,糯米咬指甲的習慣依然存在,說起咬指甲行為會趕緊把手拿出來,一旦沒有被注意又開始繼續咬指甲,有時候低著頭咬、有時候躲在被窩里咬…
而經過初次介入的了解后,心理醫生認為:說教無用
同時,通過心理學的觀點,也總結了一個新發現:敏感行為=觸覺敏感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每個人的情緒和行為都是會產生相互影響的
糯米的咬指甲行為,之所以穿越認知能力并產生依賴感,在她的身上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事情,從而引起心靈和情緒上的波動,最終出現咬指甲的觸覺敏感
每一個小baby剛出生的時候,他們的聽覺都比較薄弱
認知成長和適應環境,也幾乎都是通過觸覺來感受
這也是為什么月齡比較小的孩子,遇到新鮮有趣的東西都會往嘴里放
再后來,隨著孩子的聽覺和視覺逐漸發育,如果孩子的觸覺鈍化,那么全身都會保持高度敏感,并且從心理上也會產生保護性的敏感度
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可能覺得哪里都不舒服,平時喜歡抓抓這里、撓撓那里,也可能因為大腦接受過多信息而煩躁不安
這些屬于觸覺上的敏感,其實就是孩子用來減壓的一種反射性行為,比較暴躁的孩子可能還會出現摳橡皮、揪頭發、用剪刀剪衣服…
如此一分析,糯米13歲還在“咬指甲”的行為也比較清晰了
這是屬于一種觸覺敏感,同時也是成長里的觸覺鈍化
從可能影響孩子觸覺鈍化的因素來說,除了刨宮產可能影響觸覺鈍化之外,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往往是產生各種問題的主要因素
心理原因:缺乏安全感
孩子喜歡咬指甲、或者不停地咬指甲,是缺鐵嗎?是缺鋅嗎?是缺微量元素嗎?
這是兒童門診上經常會出現的問題
其實,家長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疑慮呢?
這是因為,在醫學診斷上的確有出現缺鐵缺鋅導致的異食癖
比較典型的表現,就是經常會出現吃食物之外的異物,比如土、頭發、指甲
這些異食癖也有可能因為缺乏微量元素而導致的
但是,現實中大部分的啃咬指甲行為都是屬于一種心理問題
缺乏微量元素導致的異食癖,在飲食行為的異癖方面比較明顯
擔心孩子屬于生理原因的微量元素缺乏,可以通過對應的元素補充和飲食進行調節
13歲糯米,就通過檢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排除了異食癖
同時,當我們發現孩子經常會出現啃咬指甲的習慣時,需要多關注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比如:
“最近生活的環境怎么樣?有沒有不習慣的”
“學習壓力怎么樣,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
“和同學之間相處得怎么樣,我覺得你可以邀請伙伴到家里開派對”
這種用關心去喚出孩子心中的情感需求、和安全感的手法,就是心理學上的觸覺敏感保護
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好的關系,也應該是孩子信任父母,而父母又剛好是孩子的需求
做好孩子成長里的安全感,健康的內心才能生出健康的行為
讓孩子通過安全感來實現健康心理,除了來自家長的愛、信任和需求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光腳行走、玩泥巴、踩泥坑
此外,盡可能地讓孩子通過外界更多的感觸獲取情感,這種來自皮膚的觸感,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孩子的皮膚敏感度,從而讓孩子在更多減壓方式掌握里淡忘啃咬指甲行為的依賴
性格原因:剝奪溫柔感覺
心理層面的觸覺敏感,簡單通俗地說,就是孩子通過觸感感受的減壓方式
而孩子的觸覺呢,也會隨著認知成長和適應環境而不斷變化
想要避免觸覺鈍化進程,年齡越小的孩子會更容易引導
關于孩子喜歡啃咬指甲這件事,就身邊的一些例子采訪,我發現了一些端倪,那就是啃咬指甲行為背后往往具備一些特征
比如,以下三種特征會比較明顯:
過渡養育: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
過渡緊張:害怕孩子受傷,于是這個不讓做、那個不讓碰
過渡包辦: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必須要聽父母的才能避免走彎路
過渡的養育、緊張和包辦,看起來是把孩子保護得很好,其實就是對孩子過度限制了
當父母一邊對孩子保護過度,同時又一邊管得比較嚴時,似乎就陷入了一個矛盾體系
希望孩子成長得更好,但又害怕孩子在成長中受到傷害,矛盾體系讓家長容易陷入焦慮,也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溫柔感覺
而長久的過度保護、又過度限制,孩子在矛盾中覺得自己不受關注,甚至害怕面對家長
若在這樣的環境下長久成長,很明顯,孩子是和家長之間缺乏擁抱、更缺少親情感,同時也特別容易陷入觸覺敏感
所以,讓孩子在健康心理中成長,除了要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之外,還要防患于未然
從現在開始,試著放手讓孩子體驗更多學習之外的事情,接著再創造更多磨練的機會,讓孩子在更多觸覺磨練中學會堅強、安穩成長
教育原因:剝奪磨煉機會
從以往的成長經歷了解,13歲糯米的啃咬指甲行為集中在教育方面
糯米的爸爸媽媽都是上市公司的企業高管,每天起早貪黑,糯米也一直都是由奶奶照顧著
在父母的眼里,好的人生都是從好的習慣開始,從小對糯米的教育也比較嚴厲苛刻
而在老人的眼里,哪有不貪玩、整天待在家里學習的孩子,因為教育的問題也經常發生婆媳矛盾
糯米媽媽是屬于比較急躁的女強人個性,每一次和奶奶因為教育問題發生分歧時,都會對糯米的教育更加嚴厲一些
可見,無法統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環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是極為不利的
就拿啃咬手指來說,媽媽認為,糯米都十來歲了還啃指甲,是一件特別丟人的事情,同時也是從小沒養成好習慣
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甚至還說出威脅的話“再讓我看到你啃手指,就拿刀把你的手給剁了”
這種威脅的話無疑是雪上加霜,當下可能會因為害怕而放開手,但不被注意的時候照樣會回歸啃咬手指的動作
所以,當孩子出現啃咬指甲行為的時候家長不是要阻止、而是要了解孩子的觸覺敏感
既然觸覺敏感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那么家長就需要從愛的角度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比如,孩子啃咬指甲行為時轉移注意力,和他們玩一直想玩但又被限制的游戲,又或者把孩子拉過來抱一抱
這些能夠感觸到溫柔的手法,便是從心理上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親情感
若自信的孩子不怕冷落,那么有親情安全感的孩子自然也不會陷入觸覺敏感了
那么,關于孩子“觸覺敏感”這個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