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性
你可以相信善良的存在,但前提是你必須先看透惡。人可以花費力氣在某些時候保持善良,卻能毫不費力在更多時候表現出惡。所以善良是艱難的修行,是熵減,而惡才是墮落本能。
荀子說,人性本惡。因為人是欲望的動物,是欲望的集合體。欲望的本能,諸如求生本能,驅動人趨利避害。既然趨利避害,必然有價值的評判和選擇,進而有爭奪和侵犯,這是行為范式。
食色,性也。最初從食物、繁殖、安全等初級需求,逐漸進化為富貴榮華,所謂自我價值的實現,欲壑難填永無休止。一旦資源不足或發生爭奪,必然釋放惡。你以為滿本的歷史是仁義道德,卻沒留意字逢間說的全是吃人。
文明最初始的形態也是最終極的目標,是利用道德和法律將惡禁錮,意圖祛惡揚善。但歷經幾千年,道德的標準越來越高,法律的條文越來越冗雜,人性卻一成不變!
所以,圣人的憧憬,才是難以企及的目標。他必經歷一番反人性的磨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儒家的步驟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乃至存天理滅人欲也在所不惜。道家則主張人生而無為,上善若水,處下不爭,大智若愚清心寡欲,老死不相往來,無一不是與人性的斗爭。人性修煉須持之以恒,畢生身體力行也不一定能成功,稍一放縱卻墮入惡。
所謂由道入魔易,由魔入道難,這個難,是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問題是,誰能放下?
圣人早已發現,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道德法律希望我們是孫行者,本能卻讓你當六耳獼猴。如果對善一味強求,以高標準看人待物,則不免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善無處覓也。
因此,我們這個世界,是善與惡的世界,但善良不可多得,更不是理所當然,只有你看透了惡,才明白善良的可貴。聽說現在的中心任務是帶領人們過幸福生活,我卻更愿意建議,不如說完善規則,防止無邊的劣幣驅逐僅存的良幣。
也正因這世界仍殘存良善,所以我們才能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選擇勇敢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