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乘風破浪”是今年的一個熱詞,在這個時間點,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公司都希望能夠乘風破浪。但這個詞其實包含兩個意思,乘風是順風起飛,破浪則是勇敢地面對變化、危機或者紅利,積極地迎接它。實際上翼鷗更希望做到的,是破浪不乘風。
教育行業的發展途徑了太多風口,我們幾乎全部主動選擇錯過。翼鷗創立時最火的概念是O2O,之后有在線一對一、知識付費、AR/VR、AI課,包括今年為止最火的在線大班課。這是非常熱鬧的六年,但遺憾的是每一波風口過去,并沒有真正留下太多東西。
這讓我們相信,在線教育進化的目標一定是最優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如果這兩點不能達成,就很難在學生和教師端發生本質的改變。
(2017年,ClassIn發布基于OMO模型的雙師電子教室產品)
2020年,幾乎每個人都在說OMO,不只是教培行業,體制內學校、政府主管部門也都在嘗試和探索OMO模式。這也是ClassIn迄今為止唯一追過的風口,早在2017年,我們就在以融合為目標打造教育底層基礎設施。
結合現在的行業形勢,讓我們共同來看教育的線上線下融合從何而來、向何處去,我們又應當怎樣去做。
2020年,教育的變與不變
疫情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帶來大量讓我們始料未及的變化,比如在線教育史無前例的滲透率,線下教培機構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開始積極地擁抱線上等等。但技術自打被視為重要因素起,它與教育融合的邏輯就始終是清晰的。
從大周期上看,科技與教育的融合有四個階段和步驟。2014年教育科技剛剛出現時,是以顛覆和替代傳統的線下培訓為目標的,相當長時間內,二者是割裂并相互競爭的狀態。
約在2018年起,開始出現將線上與線下教育做加法的嘗試,市場中逐步涌現了成熟的技術產品可供選擇。整體來看,任何機構、組織都能夠從得到所需的技術支持,科技本身不再是門檻,機構競爭的本質又回到最傳統的教學、內容、招生與管理能力的競爭。今年,在線下班課之外附加周中的線上課,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但這還不是OMO,我們仍然處在線上與線下簡單相加的階段。很多人會關注疫情期間有多少學生被留在線上,線上如何給線下賦能等話題,這都仍然是以線下為主的思路,線下原有的體系、打法都沒有被改變。
真正的融合,是打破線上和線下的邊界,實現無差別的場景切換。未來,老師的課件使用、作業布置與檢查、課上與課后的講解,在場景上都是無差別和可互換的。
幾個真實的例子,一位做音樂培訓的老師去維也納出差,就在多瑙河邊給孩子上了一節藍色多瑙河的課;在北京的部分知名學校,已經能夠做到不論老師和學生是否到校出現在教室,都能以遠程接入的方式,和在線下的同學老師們一起,完成與此前相同質量的課程互動,這就是無差別的場景自由切換。
這背后需要,不只是把課堂搬到線上,而是教學練測評所有教學動作的無縫切換。從整個行業的角度,我們距離進入到這一階段還有不小的距離。
但并不意味著過去幾年我們在原地踏步,在與教學相關的很多問題上,在線教育的體驗與效果都在逼近甚至超越線下。我們有許多固有的印象,在線學習受限于學生自控力而效果差、在線不能完成復雜的互動課程、更完成不了操作性教學。以現在的視角看,這些限制和缺點其實都是可以被解決和攻克的。
(基于ClassIn的分組教學課程)
我們同樣舉實例來看,這是一個少兒英語課程,老師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學生在組內完成討論、協作后,最終將成果在全班進行分享。這與我們更常見的一對一、AI課、大班課都不一樣,更像是我們在線下常見的小班教學,在互動、學生反饋和教學效果上可能也是最接近此前教學的一種形式。
底層基礎設施接近成熟,且不存在技術獲取門檻,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2020年教育科技的現狀。基于此,完成線上、線下場景的深度融合,將是教育行業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
后疫情時代,教育行業不可逆的結構變化
更受關注的,是這次疫情為行業所帶來的影響。有觀點認為,這次在線教育是真的“狼來了”,也有人認為所謂的“利好”只是在特殊時期短暫的“Plan B”。我們更傾向于認為,疫情留給我們的是不可逆的結構性變化。
可以從四個層面來拆解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政策層面,從十四五規劃到各地區的文件,都將在線教育的發展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對待。在發改委等十三部門共同發布的《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首條就提到要“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鼓勵加大投入和教師培訓力度,試點開展基于線上智能環境的課堂教學、深化普及‘三個課堂'應用等。”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信號,意味著以教學效果而非商業目標為核心的全日制學校,將成為下一階段教育變革的主角。大、中、小學全面“觸網”,國家對教育OMO建設的引導與投資,都意味著在線教育將是未來五至十年絕對的熱點話題。
供給層的變化則更加直接和明顯。首先在師資方面,在泡沫時期,倉促“上線”的新人、未經培訓的大學生和沒有教學經驗的外教構成了在線教育的主要老師供給。疫情期間,百萬級別的專業老師完成“觸網”,極大地改變了在線教育供給層,也讓很多學生和家長發現,在線學習的體驗和效果其實并不“差”。
另一方面,是機構對在線能力的積極部署,以及全日制學校教育科技配置的升級。疫情極大地加速了這一進程,并與教師結構的變化一起,完成整個在線教育供給端的大升級。
與之相對,需求層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變化:在線學習行為的普及,和對優秀老師及內容的渴望。疫情之后,現在幾乎沒有學生和家長對在線感到陌生,在線本身也早已不是稀缺品。此后的差別不是線上或線下,而依舊是對優質師資、內容與服務的強烈需求。
基礎設施層的變化完全匹配于政策、供給與需求層的改變,包括技術、平臺與內容,與物流和支付之于電商一樣。不只是ClassIn,包括騰訊會議、阿里釘釘等產品都在此前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因此,無論是教育科技發展的大趨勢,還是疫情后教育的各個參與方的變化,都指向了線上與線下無場景差別的深度融合。這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紅利或風口,而是可以確定的未來方向,也將真正提升教育的效果與效率。
教育科技方向的再思考
已經有很多人明確并且非常重視線上與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但有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是,這樣一個“未來的教育方式”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提出的觀點是無限聯通:
這樣做的結果是教學與學習都不再受物理空間的制約,老師與學生可以在既有的教學計劃下,在任意地點以合適的方式完成教學與學習,在藍色多瑙河邊講解《藍色多瑙河》也成為可能。
實現無限聯通的先決條件,是授課平臺基于軟件跨平臺運行,同時教材與內容基于云端,可以在任何硬件上隨時上傳、修改和調取。
基于此,我們有機會構建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教學模型,涵蓋線上與線下完整的教、學、練、測、評環節。在不久之后,ClassIn將正式發布針對線下教學場景的電子教室解決方案,以實現完整的OMO閉環。
最終我們會發現,重要的不再是線上或線下,核心在于有統一的課件、社群與學習數據,在合適的場景下能夠被正確使用。
因此,教育行業在OMO時代的核心能力,將來自于如何將招生、教研、教學、內容等所有環節重新融入新的線上線下體系內。
首先是營銷能力,無論是銷售驅動還是運營驅動的銷售團隊,都必須適應新的營銷工具和場景。此前傳統地推、廣告、試聽轉化流程,選擇不同的場景靈活應用新的工具,從而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流量池。
其次是構建統一的教、學、練、測、評產品矩陣。在技術底層齊備的前提下,不再以線上與線下進行割裂劃分,而是在不同的環節選擇合適的形式,以達到教學效率與效果的最大化。
另一個融合的重點在教師與教材。線上線下無差別的場景切換,將是未來教師能力的核心維度,而內容基于云端的無差別使用也如前文所述是OMO實現的前提。
管理融合可能是其中最難的一項,內部團隊的改變、人才結構的搭建、考核方式的變化,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也是此前三項能力所必須的。
作為行業的服務方,與機構一同實現OMO進化、完成核心能力搭建,也是翼鷗一直以來的目標。
作者:谷巖 翼鷗教育聯合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