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在軍隊建設上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花全國之力,建設了三支水師。其中北洋水師是實力最強的一支。這是晚清政府被列強欺侮下總結出的教訓,中國不是制度不行,不是人不行,關鍵是沒有堅船利炮。如果我們也有列強的洋槍洋炮,那么有著儒家先進思想武裝的大清政府,根本沒把列強放在眼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就這樣出現了。
盡管當時也有幾個明白人,如陜西知縣冀唐封說:“今天下之病,固大發之時也。苛不延訪岐鵲,勢必沉疴莫起。”明確指出,國家強盛是要靠人的,現在最要緊的是要有人才,而不是光有洋槍洋炮。丁寶楨也直接了當說:“不得其人,兵器與船,皆成虛器。”
只是慈禧太后不怎么認為。那個時候如果有原子彈,相信慈禧能傾全國之力去研發。只要有這東西在手,誰也不怕,光腳的能怕穿鞋的嗎?可惜慈禧生錯了時代。
但洋務運動中建成的三支水師,也已經給了慈禧足夠的自信,不被洋人欺侮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李鴻章檢閱了北洋水師,這支當時在全世界也可以算得上現代的軍事力量,在隨后寫給慈禧和光緒皇帝的檢閱考察報告里,李鴻章是這樣寫道:“北洋各艦……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演放魚雷,均能命中破的……次第打靶,于駛行之際,擊窎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北洋兵艦小隊登岸,操演陸路槍炮陣法,靈變純熟,快利無前,各處洋操實無其匹……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并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
這樣的一支海軍,不僅使李鴻章自信滿滿,連歐洲列強都覺得北洋海軍,武器先進,訓練優良,當時光北洋水師一支已相當于日本皇家海軍的總和。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當時西洋各國專家都覺得大清必勝。
只是這支讓李鴻章信心滿滿,各國專家看好的北洋水師,在有個日本人眼里,根本不堪一擊,連起碼的尊重也沒有,這個人就是日本海軍的東鄉平八郎。
1891年7月,北洋海軍刻意訪問了橫濱,其目的就是想震懾一下日本。由德國制造的一對姐妹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在日本海軍圈中引起了不小的注意。當時還只是橫濱海軍基地管帶的東鄉,懷著極大的好奇心也登艦考察。而讓提督丁汝昌大為驚訝的是,東鄉居然對這巨大的軍艦沒有一句贊美。其實東鄉更關注的是這支軍隊的戰斗力,而不是艦船的龐大。當他看到艦船上的士兵缺乏訓練,紀律松弛,槍炮不潔,甚至炮管上都曬著衣服,他心底有的不是敬佩而是蔑視。固然在甲午海戰前夕,他親自指揮軍艦擊沉了高升號。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鴻章的自信和東鄉的蔑視,在1895年終于分出了勝負。
1905年,打出了自信的日本艦隊在東鄉的指揮下,參加了日俄戰爭。初出茅廬的日本海軍,在舉世聞名的對馬海戰中,擊敗從彼得大帝時代就已經走向海洋的歐洲強國俄羅斯。這是東方黃種人第一次擊敗歐洲白種人,也是這場海戰,讓西方列強明白,在亞洲能挑戰世界霸權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怎么自強發展是當時兩國面臨的共同課題。為此日本開始了以學習西方政治體制為主的明治維新,其核心內容就是全盤西化。大清中國堅持特色的社會體制,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是全世界最先進、最適合中國的思想,對西方的態度,只需引進技術,不用改變制度,所謂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策略。
不同的學習途徑,在甲午海戰中,分出了勝負。日本成了唯一能和歐洲列強并列的亞洲國家。
在取得對馬海戰勝利以后,日本天皇把東鄉召回國內,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并為他舉行了慶功宴。
在慶功宴上,平時就不善言辭的東鄉在大家的贊美聲中,默不作聲,只是拿出自己的腰牌示于眾人。這腰牌的內容,如果被曾國藩、李鴻章們看到,估計立馬就會絕倒。
只見這腰牌上刻著七個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這個留學英國,全盤西化,打敗北洋水師和俄國艦隊的東鄉平八郎,在他的內心,居然藏著一個代表著最正統儒家思想的王陽明。而堅持中學為體,認為通過西學為用,讓中國得以強盛的李鴻章,始終在屈辱中周旋在各國之間,最后甚至讓不明實情的老百姓,把他當成了賣國賊。
這應該就是李鴻章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