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田駢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莊子》外,還有《黃帝四經》、《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內部又劃分為不同派別,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國,或偏于治身等。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類。老子認為是三(三才)生萬物;孔子認為是陰陽、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生萬物。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慎到、管子
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
代表作品:《道德經》、《莊子》、《管子》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么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宋朝時,儒生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欲”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貼近于人的生活。
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于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