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陽不足常見于現代醫學、急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及其他疾患,具備有其癥候者。
本證的病因是:天氣寒冷,胃脘受寒,寒邪直驅臟腑;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素體脾胃虛弱衰日久,陽氣虧少,陽虛則生內寒所致。秦伯未曾經說過“……胃體氣虛寒,因飲食生冷和吸收冷空氣直接引起胃虛寒所作胃痛,最為常見”。
臨床癥候是: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疼痛,陣陣發作,胃脘屢屢有聲。甚則遇寒重者,嘔吐清水痰涎,得熱則舒。舌苔薄滑,脈沉遲或沉弦。
臨床上常用方劑如下
理中丸
功效:溫中祛寒,益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嘔吐下利,腹滿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小兒慢驚,或病后喜唾涎沫等。本方所治諸證皆由脾胃虛寒,升降失常所致。
本方證治比較廣泛,但總屬脾胃虛寒。一則失于溫煦,癥見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或胸痹證;二則運化失常,癥見腹滿食少;三則升降失常,癥見嘔吐下利;四則攝納無權,癥見陽虛失血,或病后喜唾涎沫等。舌淡苔白潤,口不渴,脈沉細或沉遲無力皆為虛寒之象。治宜溫中散寒,補氣健脾。方中以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溫中損傷,又扶陽抑陰,為振奮脾陽之主藥為君。以人參之補,溫陽益氣健脾,以復運化,為臣藥。君臣相配,溫養中焦脾胃陽氣,以復運化、統攝、升降之能。加以白術之燥,健脾燥濕,防脾虛生濕 為佐藥。以炙甘草之和,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相配,一溫一補一燥,使脾胃陽氣振奮,寒邪祛除,則運化升降功能恢復諸證自愈。在臨床上 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臨證加減。
附子理中丸
功效: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主治:中焦虛寒,陽虛較甚。癥見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或霍亂吐利轉筋等。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用大辛大熱的附子,脾腎雙補,補火生土。其溫中散寒之力更強,且能溫腎,適用于中焦虛寒之重證,或兼腎陽虛衰,火不生土者。
吳茱萸湯主治
功效: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
主治: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本證多由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治療以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為主。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見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于頭,故見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見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見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均為虛寒之象。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既能溫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為君藥。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為臣脾為后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脾旺者,氣血亦旺;生機不絕,雖病可愈。若脾虛,不欲飲食,則“谷氣竭,命乃絕”。凡病:能食者,易愈;惡食者,難療。因此,補脾是臨證中十分重要、十分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