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們,當我把“逼婚”這件事給捋清楚了,如果您慎重考慮后還是不想結婚,龜兒子才想管你們哪點破事。
春節正濃,逼婚痛苦ing,網上給出的主要對策是用諸如你兒子 學習成績如何,準備報考什么學校之類的問題先把長輩給“繞”進去,《南都》的春節評論版給的藥方是“雙方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加強溝通”,網上的純屬忽悠,對解決實際問題作用不大,《南都》的藥方是正確的廢話,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痛。
“逼婚”關乎兩個大的方面,一是感情,按概率論或大數據論,超過平均結婚年齡不結婚的,越往后“幸福指數”越低,理由后述,父母可能無法完整表達出這種擔憂,但他們有直覺和經驗,由于中國傳統父母和兒女間的感情絕大多數情況是“貿易逆差”,逼婚是必須的,再不逼就要“逆差”得底褲都沒了;二是現實,以極端35歲“大齡青年”來說,父母的年齡大約是35+24+1=60(歲),標準的老年了,沒有孫子(女)是個問題,有了孫子(女)沒精力帶是個問題,有了第二個孫子(女)怎么帶是問題中的問題。
為什么說結婚越往后“幸福指數”越低呢?理由有二,其一是按大數據普通人的一生收入是有限的,打工的1500元-4000元間,好點的8000元-25000元間,再低、再高或走狗屎運的人應不超過10%,由于沒結婚,沒有生孩、上學、住房等的迫切需求,自己的“剛需”不夠強,自己的已有總收入或多或少得支援父母兄弟朋友的“迫需”;其二是由于沒結婚,手松空閑多,休閑娛樂沒個把門的,水沖細沙般地會被生活侵蝕掉一部份總收入。此兩項把你一生的可支配總收入給整沒了一大截,請問你的幸福在哪?由于沒結婚,生兒育女的擔子沒壓到肩上,沒經歷夫妻間的冷戰、暗戰、持久戰、游擊戰的磨難,根本沒法體會父母輩維持家庭的艱難,漂泊的心不能定性,真結婚了生活的擔子會把你壓得完全沒有空間去報怨工作上的不順、人際間的一般性摩擦、生活中的麻煩,父母的心你從未真正懂過,請問何來雙向溝通?
感情賬沒法算清楚,在關心兒女幸福這件事上,也許世界上的父母都“賤”,也許中國的父母尤其“犯賤”,你懂父母也好,你不懂直到每年跪到父母墳前痛苦流涕才清楚也罷,先放一邊去。父母也老了、體衰了,大病小病慢慢的也會多了,大多數中國老人的養老錢并不足以讓老人生活無憂,仍然需要兒女金錢、精力甚至感情的支持,但這些東西父母并不會對“大齡未婚青年”明說,在財力上你的人生總收入已經歷了兩重衰減,在情感上你一直沒真正懂父母,你未婚的痛是父母替你先在承受著。
我兒子還是少年,但我也是從當兒子走到當父母的,所以我并非不知道在一個金錢崇拜社會中年輕人對于結婚這件事的無奈,也不是不理解部份年輕人選擇先奮斗以求高品位婚姻的訴求,但我希望年輕人能明白,晚婚并非是你一個人的選擇,其中到底還包含著多少父母親人的關聯,想明白了直面生活,承擔起你該承擔的東西,龜兒子才想管你們哪點破事。
2015年2月9日,多云間晴,周二,年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