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墨爾本日報》(華文)頭版用整版刊發了一封“給兒書”,這封書信只是簡單的幾句話——
“鵬:打了好多次電話你也不接,或許在這里才能讓你看到。爸媽再也不逼你結婚了,今年過年回家吧。愛你的媽媽。”
據說,這位母親生活在廣州,兒子遠在墨爾本工作,為了躲避逼婚而在春節將至之際玩起了失蹤。母親情急之下,刊登如此奇異的廣告,算是為“中國式父母”的故事再譜新篇。
本土與澳洲相隔遙遙萬里,母親大人不僅控制欲無遠弗屆,而且威力巨大,竟逼得晚輩以此消極之策應對,讓人哭笑不得。兒子是否看到廣告并被打動,尚不得而知,但這則消息無疑觸碰到了更多年輕人的痛處——又要過年了,敢回家嗎?怎么面對催婚催育的父母及七大姑八大姨們?
(日前,墨爾本的中文報紙《墨爾本日報》刊登在頭版刊登了這位媽媽的來信。圖片來自網絡。)
2012年,我出版了一本質疑傳統生育觀的《無后為大》,很多年輕的讀者說,要多買幾本,過年送給家人和親屬,更多的人則表示想想可以,“根本不敢給他們看”。顯然,在個人被過度干涉、越界干涉的大家庭氛圍里,他們都有苦不堪言的遭遇,而過年回家,已被他們視為畏途。
我去幾個年輕人聚集的網絡社區轉了轉,發現對過年回家深感憂懼甚至選擇逃避的,大有人在。膾炙人口的一句古詩被改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被逼婚”,在網上口口相傳。
所謂的新春佳節,再也不可能像“春晚”渲染的那樣具有單一而美好的色彩了。社會已發生滄桑巨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家庭結構都趨于瓦解,以此為根基的節慶傳統不可能無動于衷。現在的年輕一代,多少人“壓力山大”,多少人遠在異鄉,他們比任何代際的中國人都更需要精神撫慰。但是,內心世界的“家”卻已經找不到了。雖然表面的親情大多還在維持,但真實意義的“愛”在家庭關系里卻是缺失的。其實,逼婚逼育背后,隱藏著的是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沖突,它總是在春節團聚時刻無可避免地相互直面,要么劍拔弩張,要么被虛假的順從遮掩掉。
毫不夸張地說,為父母者的過度“關愛”,讓“年味兒”的變異大大超過了正常的節奏。
對方不需要的關切,肯定不是真愛。這實在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正因為它簡單得如同一個公理,讓人無法再去加以論證。年輕人春節回家面對父母的無語狀態,根源即在于此。
我沒有遭遇過很難忍受的催婚,但是,母親的“都是為了你好”標簽下的各種過度關愛,仍是她那個自我意識強烈的兒子無法忍受的。十幾年前,我開始了“北漂”生涯,看上去是追尋什么遠大前程,內心最強大的驅力實際是對家庭中非愛關系的逃避。
作為連續多個春節沒有回老家的“北漂”,我想自己可以替那個叫“鵬”的青年寫一封“與母書”,文字同樣很簡練——
“媽:之所以出現你們找不到我的窘迫,是因為,此前我一直找不到自己。當尊重不再出于被迫,我們再談愛字,可以嗎?有了愛的家,我會回去的。”
(責任編輯: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