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教育相比,MOOCs有何不同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MOOCs的興起過程,MOOCs與以往的網絡公開課有何不同?
李志民:MOOCs指的是在線提供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包括微證書的管理。MOOCs與以往的網絡學院有著本質區別,與網絡公開課的區別也很大。上網絡學院是有條件的,封閉的,MOOCs則無門檻要求,是開放的;公開課的本質是教育資源庫,課程提供者并不組織教學,自然不會給學習者以評價,而MOOCs不僅提供免費資源,而且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全程參與。學習者在這個平臺上學習、分享觀點、做作業、評估學習進度、參加考試、得到分數、拿到證書,是一個學習的全過程。MOOCs將引發教育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這種變革不僅僅是教學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全流程的再造,甚至是對國家教育主權的挑戰。
MOOCs是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是經過多年摸索出來的一個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們一直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結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互聯網發明后,e-mail(電子郵件)與e-learning(數字化學習)的概念幾乎同時提出,但e-mail幾乎取代了傳統的信函郵件系統,而e-learning僅僅是教育中一個小小的補充。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互聯網浪潮的影響,但是在教育領域,“黑板加粉筆”的傳統課堂模式依然牢牢占據主導地位。2006年,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對話時稱“互聯網民用發展20年來,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而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而這次MOOCs的出現,對教育的影響可能大得令人吃驚。
記者:和傳統課堂教學相比,MOOCs有何不同?
李志民:在MOOCs模式下,傳統教室將成為學習的會所,集體做作業、答疑;教室在“云端”,學校在“云端”;教師成為會所的輔導員,與學生直接交談的時間增加;教師以研究為主,優秀教師可能成為自由職業者;學習內容以學生自選為主,考試針對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體量小,分知識點學習,講課精,可反復學;大班授課轉變為小組討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為師生;學習過程可在任何地方進行,學習方式靈活;采用數字教材作為輔助材料;推行在線作業、在線考試;學校發證書靈活;留學變得簡單,甚至不再有留學的概念。
記者:在教育模式上,MOOCs將帶來哪些變化?
李志民:MOOCs改變了傳統學校傳授知識的模式,在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著深刻影響。MOOCs的大規模、開放和在線的特點,為自主學習者提供了方便靈活的學習機會和廣闊的空間。MOOCs不需要有學校的學籍,只要按要求注冊后就可以使用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也沒有課程人數限制。
MOOCs推出的微證書概念,實質上是大學本意的回歸。微證書的推出,使得學習不再是幾十個人同一進度,沒有班級的概念。在MOOCs的模式下,優秀教師的能量成倍擴散,一門課程可能會有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注冊學習,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主講的“思辨的藝術”這門課就有58萬人注冊學習,這在傳統的校園、課堂學習環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MOOCs帶來的顛覆性的變化還表現在:一是可以使那些原本無法上大學的群體可以無障礙地學習大學課程,促進教育機會公平;二是課程教學將從一名教師的獨角戲逐漸變成教學團隊,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終將出現“教學導演”職業。
將對傳統大學帶來怎樣的沖擊
記者:很多人非常關心一個問題——MOOCs將對傳統的實體大學帶來怎樣的沖擊?未來大學的功能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李志民:美國某雜志曾刊發一篇文章稱“未來50年內,美國4500所大學,將會消失一半”。這是否會變成現實,我們先不去討論,但是MOOCs將促進大學功能加速轉變,這是毫無疑問的。一般認為,現代大學的功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其基本功能是知識的產生和知識的傳播。由于知識傳播的功能被互聯網所取代,未來大學的功能主要是知識探索、知識驗證、考試認證。在這個意義上講,大學將成為研究院、考試院。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學將會虛擬化(數字化),教學和管理將泛在化、全球化。
大學作為文明社會中的重要組織機構,保持了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經久不衰。大學不僅傳承了知識文明,也曾經改變了它所處的時代。由于大學的榮譽地位和崇高使命,大學的任何重大變革都會引來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
記者:MOOCs對當下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影響,學習者能從中獲得什么好處?
李志民:2013年2月,Coursera(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出的大學在線課程平臺)旗下5門網絡課程學分獲美國教育委員會的官方認可(在授予學生學分和學位時,美國有超過2000所大學參考美國教育委員會的推薦)。去年,一位17歲的印度男孩因在edX(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在線課程平臺)平臺提供的“電路與電子學”課程考試得分排在前3%,被麻省理工大學錄取。2012年,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和其他11所大學宣布同Coursera合作,提供線上課程。2013年,該校同Udacity(由初創企業設立的網絡在線課程平臺)合作,推出計算機科學線上碩士,計劃2014年開始招生。線上碩士歷時3年,每個學分僅134美元,不到7000美元就能畢業,這僅相當于佐治亞州州內學生1年的學費,或是州外學生學費的12%。這些例子都說明,MOOCs已經對當下的高等教育產生實質性影響了。學習者的直接受益就是費用減少了,學習時間靈活了,選課方便了,可以挑選教授了。
記者:未來,MOOCs會不會和傳統大學發生生源爭奪戰?
李志民:MOOCs的興起,叩問傳統大學:如果學生能用極低的費用在網上完成學業,大學就必須向社會證明,他們所能提供的課堂教學與考試的價值何在?人們為此付出高額學費的意義何在?
我們現在和今后的大學生是與網絡共生的一代,是“數字原住民”,大學生受教育的知識面寬廣,教育生態正在向開放轉型,更重要的是學習者追求的是學習效果而非學歷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大學需要思考:大學究竟是什么?大學能否成為知識創造的源頭?能否成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能否成為學生學習動力的促進者?是成為學習效果的評估者,還只是學位的授予者?大學將如何迎接這樣的挑戰并進行新的社會功能定位?這些都需要大學通過實踐探索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