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壓式保溫瓶
1979年,上海保溫瓶一廠試制成功的氣壓式保溫瓶,在八十年代流行于普通百姓家,泡壺茶葉茶不用每次去燒水了,但其保溫時間不夠長,有種保溫瓶是長條按壓式的,經常會斷掉還要出去修理。
老式理發椅
這種笨重的鐵質理發椅,客人坐在上面很適意,穩當,兩只腳放在踏板上,鐵椅向上升起,感覺一下就好起來了。
馬桶
老城廂舊房子,石庫門里弄都是倒馬桶的。上一輩的人他們倒了一輩子馬桶。每天早上“倒馬桶!馬桶拎出來!”,一股極刺激的阿莫尼亞氣體立刻彌漫了整個老城廂大街小巷的上空。倒好馬桶后,接著是幾萬個馬桶隨著竹制的馬桶刷不停地鼓搗發出整齊的刷刷聲,上演了老城廂早上的交響樂。
棕繃
“壞額棕繃修伐”,在很多上海人的記憶里,這句熟悉又親切的吆喝聲已經在弄堂里消失了。
棕繃床有極好的韌性,受力均勻,防潮通氣,修理方便,尤其在潮濕多雨的江南,是很多老上海人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尤其頸椎腰椎不好的人,更加適合睡棕繃床。
后來,睡席夢思的潮流逐漸興起,棕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用棕繃藤繃的人也越來越少。
頂針箍
“頂針箍”黃亮亮的像一只金戒指,上面有許多小小圓凹,舊時家庭必備之物,扎鞋底時,針扎不進去,就得請套在中指上的“頂針箍”來幫忙,把針尾頂在“頂針箍”的圓凹里用力一頂,那針頭就進去啦。縫棉被、棉襖等厚棉織物也可使用。
老式熨斗
過去要想燙衣服,就只有用傳統的鑄鐵熨斗,也就是被稱之為“烙鐵”的家伙,在火上先加熱,再墊上毛巾,把洗干凈的略微發濕的衣物,燙平整后涼干,那會最喜歡的就是把褲子,按照褲子的中線熨出一道筆直整齊的褲線來。
餅干鐵皮罐
老上海人叫它為"餅干聽頭",家里買來的餅干,糖果都放置其中,還可放年糕干,爆米花。上面的蓋一般是圓的,稍微蓋得緊一點開起來還要用剪刀或其他硬物來幫忙,外觀基本都是人物照,花草之類的當時流行圖案。
油布傘
70年代之前出生的大多用過油布傘,或對此有記憶。油布傘是以竹條、棉布、桐油為原料,以土黃顏色為主的防雨工具。小菜里的攤販下雨天撐把很大的油布傘,雨水一點也不會將東西淋濕,如今油布傘在人們的視野中已基本絕跡了。
竹殼熱水瓶
小辰光每家人家儕用這種熱水瓶,后來就用搪瓷和塑料的。現在有只竹殼熱水瓶算老古董了。
鋼盅鍋子
鋼盅鍋子就是鋁鍋,以前沒有不銹鋼制品,家家戶戶都用這種鍋子。后來有人講鋁鍋燒飯菜對人健康不好,可我外婆一輩子都用它也活到九十多歲了。
重續記憶,下篇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