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消化內科常見病治療常規
消化系統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施工粘膜炎癥。其發病主要由于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障礙,反流食物對食管粘膜的損害和食管對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診斷標準
1.胸骨后或劍突下燒著樣疼痛,或向肩胛區、胸骨兩側放射。
2.咽部異物感,吞咽困難,過敏或吐苦水,常有間歇性緩解。
3.食管鏡檢查和(或)食管吞鋇檢查有炎癥特征者。食管鏡與活組織檢查為診斷的重要手段。
入院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者。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大便潛血。1日內完成。
2. ESR ,ECG。3日內完成。
3. 食管吞鋇X線檢查,食管鏡與活組織檢查,食管滴酸試驗,胸部透視,B超,肝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1周內完成。
4. 出院前食管鏡復查。
治療
治療原則:減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食物對食管粘膜的損害及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狀態。
1. 減少胃食管反流:包括少食多餐,少進高脂食物,避免餐后平臥,避免睡前2-3小時內進食,睡覺時枕頭抬高等。
2. 避免反流食物對食管粘膜的損害:

①考來烯胺:4g,口服,3/日,減少膽酸對食管粘膜的破壞。

②制酸劑:如氧化鎂0.2-1 g,口服,3/日;氫氧化鋁凝膠10-15mL,飯前1小時或睡前服,3/日。

③H2受體拮抗劑:如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雷尼替丁膠囊150mg,口服,2/日;法莫替丁膠囊每次40mg,睡前口服。
3. 改善食管下段括約肌狀態:

①多潘立酮:每次40mg,飯前15-30min及睡前口服。

②西沙必利:飯前5-10mg,睡前5-10mg,口服。
4.重癥病人進內科治療3月無效時進行外科治療,一般采用胃底折疊術。對胃食管狹窄者須行食管擴張術。
住院天數
14-21天。
療效標準
1. 治愈:①癥狀消失。②X線和(或)食管鏡檢查粘膜恢復正常。
2. 好轉:①癥狀減輕。②X線和(或)食管鏡檢查病變有改善。
出院標準
1.癥狀減輕或消失者。
2.X線和(或)食管鏡檢查粘膜恢復正常或病變有改善者。
3.治療的有效藥物及劑量已確定,可出院繼續用藥者。
出院指導
1.注意減少一切影響腹壓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咳嗽、嘔吐、穿緊身衣、緊束腰帶等。
2.避免進食使食管括約肌壓降低的食物或藥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茶等,應戒酒、煙,避免使用抗膽堿能藥物、三環類抗抑郁藥、硝酸甘油制劑、鈣離子拮抗劑等。

二.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癥,分單純性、腐蝕性、感染性和化膿性,以單純性較常見。本篇只敘述單純性胃炎。
診斷標準
1. 常有不潔飲食史,服藥史或大量酗酒史。
2. 出現急性上腹不適,上腹痛,惡心嘔吐等。
3. 嚴重者畏寒、發熱、脫水、酸中毒。
4. 胃鏡檢查:鏡下主要表現為片狀淺表性炎癥,胃粘膜充血,灶性細胞壞死,有時表現為上皮脫落產生糜爛及出血。
入院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者。
檢查項目
1. 急查血、尿、大便常規,大便潛血(有嘔血者應查血型,48小時內做胃鏡)。
2. 胸部透視,B超,肝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ECG。3日內完成。
3.出院前胃鏡復查。
治療
治療原則:祛除致病因素,臥床休息,酌情禁食,并進行對癥處理。
1. 解痙劑:

①丙胺太林片:每次15mg,必要時口服,或3/日。

②阿托品片:0.3-0.6mg,口服,3/日;必要時0.5-1mg,肌肉注射。
2. 保護胃粘膜:①氫氧化鋁凝膠:10-15mL,口服,3/日。②硫糖鋁:1.0g,口服,4/日。
3. 抗酸劑:

①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

②雷尼替丁膠囊150mg,口服,2/日。
4. 止吐藥:

①甲氧氯普胺片:5-10mg,口服,3/日。

②多潘立酮:10mg,口服,3/日。
5. 抗菌藥:

①黃連素片:0.3g,口服,3/日。

②諾氟沙星膠囊::0.2 g,口服,3/日。
6. 支持對癥。
住院天數
7-10天。
療效標準
治愈:急性癥狀消失,食欲正常,胃鏡檢查胃粘膜無急性炎癥表現。
出院標準
達到治愈標準者。
出院指導
1. 注意飲食衛生,勿暴飲暴食,不吃生冷、過熱、過硬、不易消化或腐敗變質食物,不酗酒。
2. 忌用容易刺激胃粘膜的藥物,如水楊酸鹽類、保泰松、腎上腺皮制類固醇、利舍平等。

三.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癥,臨床極為常見。根據內鏡及組織學檢查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
診斷標準
1.上腹痛、飽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持續一周以上。
2.胃鏡檢查:淺表性胃炎有胃粘膜出血、糜爛、水腫。萎縮性胃炎有胃粘膜灰白、灰黃或毀綠,萎縮。
入院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者。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大便潛血。1日內完成。
2. ESR ,ECG,胸部透視,胃鏡,粘膜病理,HP檢測。3日內完成。
3. 肝腎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檢測,血漿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清電解質,B超。1周內完成。有條件者應做內因子抗體、抗核抗體、壁細胞抗體檢測、胃液分析等。
4.出院前胃鏡復查。
治療
治療原則:祛除致病因素,戒煙,戒酒及避免進食刺激、粗糙食物。
1. 制酸劑:

①氫氧化鋁凝膠:10-15mL,餐前口服,3/日。

②奧美拉唑膠囊:20mg,口服,1/日。

③法莫替丁膠囊:每次30mg,口服,早晚各1次。
2. 抗酸解痙劑:

①丙胺太林片:每次15mg,必要時口服。

②顛茄合劑:每次5-10mg,必要時口服。
3. H2受體拮抗劑:

①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

②雷尼替丁膠囊:150mg,口服,2/日。
4. 胃粘膜保護劑:枸櫞酸鉍鉀膠囊:150mg,口服,2/日。
5. 止吐藥:

①甲氧氯普胺片:5-10mg,口服,3/日。

②多潘立酮:10mg,口服,3/日。
住院天數
14-21天。
療效標準
3. 治愈:①臨床癥狀體征消失。②胃鏡下粘膜糜爛及充血水腫消失,或粘膜萎縮消失。
4. 好轉:①臨床癥狀體征減輕。②胃鏡下粘膜病變減輕。
出院標準
達到治愈或好轉標準者。
出院指導
1.積極治療急性胃炎,徹底治療口腔、鼻腔、咽部慢性感染灶。
2.注意飲食衛生和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饑飽失調,暴飲暴食等。
3. 避免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的藥物,如必須服用,可在飯后服或配用其它藥物,亦可改為腸溶片。

四.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上消化道粘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發生的慢性潰瘍。常見的為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診斷標準
1. 臨床表現:

①慢性過程,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或更長。

②周期性發作,發作期與緩解期相交替,常有季節性。

③節律性疼痛,胃潰瘍多為餐后痛,下次進餐前消失;十二指腸或幽門前區潰瘍多為空腹痛,夜間痛,進食后緩解。有并發癥時周期性節律消失,10%-15%雖有潰瘍但可以無癥狀。
2. 大便隱血檢查:潰瘍活動期常為陽性,休息治療后轉陰。
3. X線鋇餐檢查:龕影是X線診斷潰瘍的直接征象,凸出魚胃輪廓之外,有時見周圍輻射狀粘膜皺襞。間接征相包括壓痛,激惹,變形及大彎側痙攣性切跡等,可提示但不能肯定胃潰瘍。
4. 胃鏡檢查與粘膜活組織檢查:對診斷潰瘍與鑒別良、惡性腫瘤有肯定價值。胃鏡下潰瘍多呈圓形,橢圓形,直徑一般小于2cm,邊緣光滑無節結,底平整,覆有白苔或灰白苔,周圍粘膜充血水腫,有時可見皺襞向潰瘍集中。可分為活動期、愈合期、瘢痕期。
入院標準
1. 有潰瘍病史,近期上腹痛明顯,伴大便隱血試驗強陽性者。
2. X線鋇餐見龕影或胃鏡檢查屬潰瘍活動期。
3. 潰瘍并發上消化道大出血或幽門梗阻者。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大便潛血,血型及緊急胃鏡檢查。1日內完成。
2. 肝功能,乙型肝炎5項。5日內完成。
3. 胃鏡及粘膜活體組織檢查,或鋇餐檢查。3-5日內完成。
4. HP檢測及HP血清抗體檢測。3-5日內完成。
5.必要時做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及血清胃泌素測
治療
治療原則:緩解癥狀,促進潰瘍愈合,減少并發癥及預防復發。
1. 一般治療:飲食治療是本病的基本措施。按時進食;避免粗糙、刺激食物,如煙、酒、濃茶、辛辣食物及纖維含量很高的食物
2.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以降低損害因素藥物為主。

①首選H2受體拮抗劑:西米替丁片0.2g,口服,3/日,睡前加服0.4g;或西米替丁片0.8g,睡前1次口服;或雷尼替丁膠囊150mg,口服,2/日;或法莫替丁膠囊:每次20mg,口服,早晚各1次。

②并用抗膽堿能藥:顛茄合劑每次10-20mg或丙胺太林片每次15mg,飯前口服,3/日;或匹維溴胺片50mg,口服,3/日。

③胃粘膜保護劑:枸櫞酸鉍鉀120mg,飯前口服,3/日,睡前加服1次。

④抗菌藥:甲硝唑片0.2g,口服,3/日;或土霉素片0.25g,口服,4/日。

⑤以上各藥療程為2-4周,胃鏡復查如潰瘍未愈合,可再延長1個療程。

⑥反復發作或治療效果不滿意者,可用奧美拉唑20-40mg晨起1次口服,2-4周為1個療程。
3. 胃潰瘍:以增強保護因素藥物為主。

①硫糖鋁:1.0g,飯前口服,4/日;或枸櫞酸鉍鉀120mg,飯前口服,4/日;或前列腺素E2衍生物米索前列醇1.2mg,飯前口服,4/日;或恩前列素35ug,早餐及睡前各服1次。4-8周為1個療程。

②多潘立酮:10mg,口服,3/日,促進胃排空;甲硝唑,慶大霉素等抑制幽門螺桿菌;
制酸劑氫氧化鋁片1g或氫氧化鋁凝膠20mL,餐前口服,3/日,以緩解癥狀,如癥狀緩解不滿意可增加給藥次數,不宜增加劑量。③以上各藥療程為4-8周,胃鏡復查如潰瘍未愈合,可再延長1個療程或換用其它藥物。
4.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

①上消化道大出血經內科緊急處理24小時無效者。

②急性穿孔。

③器質性幽門梗阻。

④胃潰瘍疑有癌變。

⑤經內科積極治療2月療效不滿意者。
住院天數
胃潰瘍30-45天,十二指腸潰瘍20-30天。
療效標準
1. 治愈:①臨床癥狀體征消失。②X線鋇餐龕影消失。③胃鏡復查潰瘍愈合進入瘢痕期。
2. 好轉:①臨床癥狀體征減輕。②X線鋇餐龕影縮小1/2以上。③胃鏡復查潰瘍縮小1/2以上,苔膜變薄。
出院標準
達到治愈或好轉標準者。
出院指導
1. 出院病人休息時間:

①潰瘍活動期,休息4-6周。

②潰瘍愈合期,休息2-4周。

③潰瘍瘢痕期,休息1-2周。
2. 防治復發,鞏固療效:

①戒除煙酒。

②好發季節特別要注意飲食規律,勞逸結合,避免精神緊張。

③慎用非甾體類消炎藥。

④有復發癥狀時,及時給予藥物治療,對反復發作也可長期給予半量預防。

⑤根除幽門螺桿菌。

五.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及胰管、膽道的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病情危重,死亡率較高。
診斷標準
1. 出血的直接證據:嘔吐咖啡樣物或鮮血,解柏油樣大便。
2. 出血量不足的臨床表現:頭暈、眼花、出冷汗、心悸、氣促、昏厥等。
3. 實驗室檢查:嘔吐物或大便隱血試驗強陽性;血象檢查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下降。
4. 胃鏡:可直接看到出血,多數能明確出血部位和原因。
入院標準
上消化道出血均需住院治療。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大便潛血。1-2日內完成。
2. 心電圖,肝功能,血漿蛋白,電解質,腎功能,肝膽胰及腹部B超。7日內完成。
3.必要時可選擇上消化道鋇餐,99Tc放射性核素顯影,選擇性動脈造影。
治療


治療原則:盡早補充血容量,防治繼續出血和再出血,病因治療。
1. 一般治療:

①一般出血量不大者不需禁食,可進食冷流質;出血量大于1000ml者禁食,必要時留置胃管。

②臥床休息,保持病人安靜,加強護理,觀察嘔血、黑便、腸鳴音、呼吸、血壓、脈搏、神志的情況,迅速補充血容量。
2. 止血措施:

①制酸劑:法莫替丁每次20mg溶于0.9%氯化鈉或25%-50%葡萄糖20ml中,緩慢靜脈注射,2/天。奧美拉唑每次40mg,緩慢靜脈注射,1-2/天。

②去甲腎上腺素:8mg加入100ml水中分次口服或怍胃管滴入。

③血凝酶:首次靜脈與肌肉注射各1kU,繼而每日肌肉注射1kU。

④凝血酶:800-2000IU用溫開水溶解內服或局部灌注。本品嚴禁注射。

⑤奧曲肽注射液:0.1mg,皮下或肌肉注射,3/天。

⑥可內鏡下止血或手術治療。

⑦如系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者,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注射硬化劑、放射性介入治療、經肝穿刺食管靜脈栓塞術、經皮經股動脈脾動脈栓塞術。


住院天數
14-21天。
療效標準
1. 治愈:①無嘔血或黑便,一般狀況恢復正常。

                  ②大便隱血試驗陰性,胃鏡檢查正常。
2. 好轉:無嘔血或黑便,一般狀況改善,胃鏡檢查病變部位恢復正常。
出院標準
達到治愈或好轉標準者。
出院指導
注意飲食調養,忌暴飲暴食,減少誘發因素。

六.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某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造成的彌漫性肝損害。在我國主要是肝炎后肝硬化,其次是酒精性肝硬化。臨床上分為肝功能代償期和失代償期。
診斷標準
1. 病因診斷:可有病毒性肝炎、酗酒、血吸蟲病、右心衰竭、縮窄性心包炎、損肝藥物接觸等病史,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重要。
2. 臨床表現:

①肝功能減退表現:厭食、乏力、腹脹、消瘦、貧血、出血傾向,內分泌紊亂(蜘蛛痣、肝掌、男性性欲減退、睪丸萎縮、女性月經失調、不孕)、黃疸。

②門脈高壓表現:脾大,側支循環形成或開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最常見,腹水。
3. 肝功能檢查異常:

①反映肝細胞損害:GPT、GOT、r-GT、A/G、腺苷脫氨酶、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

②反映肝纖維化:前膠原Ⅲ肽、單胺氧化酶、玻璃酸酶增高。
4. B超、CT;肝邊界不清,光點粗細不一,左大右小,肝靜脈變細,門靜脈主干增寬,脾增大,有腹水。CT示肝裂增寬,尾葉增大。
5. 食管鋇餐或胃鏡檢查見食管靜脈曲張。
6. 腹腔鏡或病理活組織檢查有肝硬化表現。
入院標準
1. 肝硬化失代償期。
2. 肝硬化有并發癥。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血小板。1-2日內完成。
2. 肝功能,GPT、GOT、r-GT、AKP,血清蛋白定量,電泳,凝血酶原時間,膽固醇,B超。1-2日內完成。
3. 乙型肝炎6項,AFP,必要時做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標記檢測。3-7日內完成。
4. 腹水常規及脫落細胞檢查。1-3日內完成。
5. 食管鋇餐或胃鏡檢查。2-3日內完成。
6. 有診斷困難時可行腹腔鏡檢查。


治療
治療原則:早期診斷,針對病因加強一般治療,使病情緩解及延長其代償期,對失代償期病人主要是對癥治療,改善肝功能和控制并發癥。。
1. 一般治療:

①休息,代償期可參加一般輕體力勞動,失代償期或有并發癥者應臥床休息。

②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且易消化飲食;限制進水量,每日1000ml左右;限鹽,每日氯化鈉0.6-1.2g。③支持療法:病情重不能進食者可靜脈推注或滴注高滲葡萄糖供給熱量,輸液中可加入維生素C、氯化鉀,注意維持水、鹽平衡。
2. 改善肝臟功能:

①給與多種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

②目前尚無特效藥,不宜濫用護肝藥。

③較嚴重者可選用門冬氨酸鉀鎂、支鏈氨基酸、胰高糖素-胰島素、胸腺素等靜滴。

④有乙型肝炎病毒復制者可用干擾素。
3. 促進腹水排除:

①增加利尿:首選氫氯塞嗪25mg,口服,3/日。服藥期間記錄24小時尿量,使尿量維持在1500-2000ml。效果不好者可增加劑量,或加用螺內酯40-100mg,口服,3/日;或呋塞米20-200mg靜脈滴注。利尿后藥補鉀。

②高度腹水影響心肺功能或并發自發性腹膜炎或肝功能較好者,可腹腔穿刺放腹水1500-3000ml,1-2/周。③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輸注清蛋白,凍干血漿或新鮮血,1-2/周。

④口服或靜脈注射利尿劑效果不明顯時,可腹腔內注射呋塞米40-100mg,多巴胺20-60mg,1-2/周。

⑤頑固性腹水可腹水回輸或腹水濃縮回輸,效果較好,但感染性腹水禁用。
4. 治療并發癥:上消化道出血,自發性腹膜炎,肝性腦病,腎衰竭等,參閱有關章節。
5. 手術治療:內科治療無效時可進行腹腔頸內靜脈分流術,切脾術等。
住院天數
30-40天。
療效標準
1.好轉:消化道癥狀明顯好轉,腹水消退或減少,并發癥治愈。
2.未愈:臨床癥狀,腹水仍在,無好轉。
出院標準
病情好轉者。
出院指導
1. 出院后:休息至肝功能恢復正常,或雖有輕至中度異常但病情穩定者,可考慮從事輕體力勞動。
2. 出院后要注意飲食,戒酒,服用多種維生素,勞逸結合,防治感染,腹水未消退者可間歇應用利尿劑。定期復查肝功能。

七.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是是由于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可分為急性爆發性和慢性肝昏迷兩類,后者多有明顯誘因。
診斷標準
1. 有急性或慢性嚴重肝病或廣泛門腔側支循環病史。
2. 有或無發生肝昏迷的誘因,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蛋白飲食、大量利尿、放腹水、低鉀、腹瀉、便秘、手術或服用某些藥物等。
3. 有精神癥狀,如性格改變、行為失常、意識障礙、昏迷定向力及計算力差。
4. 有神經系統體征,如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升高、撲翼樣震顫、病理征陽性。
5. 腦電圖改變自Ⅱ-Ⅲ期均有明顯改變;血氨升高,70%-80%病人血氨>70.44umol/L;血清游離色氨酸減少,芳香氨基酸增高,其克分子比值<2。
6. 肝功能異常,其功能多有明顯損害。
7. 定期檢測腦視聽體感誘發電位,可發現亞臨床肝性腦病。
8. 臨床分為4期:前驅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
入院標準
凡肝臟病人有肝昏迷或昏迷前表現者。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1-2日內完成。
2. 肝功能,GPT,GOT,血清蛋白定量,電泳,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1-2日內完成。
3. 乙型肝炎6項,AFP,抗HCV、HDV抗原及抗體。3-7日內完成。
4. 腹水常規及脫落細胞檢查。2-3日內完成。
5. 腹部B超。病情允許時進行。
6. 血清電解質,尿素氮,二氧化碳結合力,空腹血糖。2-3日內完成。
7. 血氨測定。
8. 血清氨基酸測定。
治療
1. 去除誘因,仔細尋找有無誘因,及時消除誘因。
2. 減少腸內有毒物質的產生與吸收:

①中止蛋白質飲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保證熱量每日5020-6695kJ,昏迷好轉后逐漸增加蛋白質飲食,但蛋白質攝入量不能超過每日40g。

②用醋酸或清水洗腸,清除腸內積血與含氮物質,1-2/日。

③新霉素每日2-4g;或甲硝唑每日0.8g,口服或保留灌腸,抑制腸道細菌。

④口服乳果糖,每日50-200ml,使腸內容物酸化,減少氨的產生與吸收。
3. 促進有毒物質的排除,糾正氨基酸代謝紊亂:

①谷氨酸鈉23g或谷氨酸鉀25.2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以降低血氨,適用于輕度酸中毒病人。尿少時慎用鉀鹽,腹水明顯時慎用鈉鹽。

②精氨酸10-2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以降低血氨,適用于輕度堿中毒病人。

③r-氨酪酸4.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為中樞神經抑制性遞質,亦有降血氨作用,更適用于躁動不安者。

④門冬氨酸鉀鎂2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可降低血氨,并補充鉀鎂離子。

⑤六合氨基酸250ml,靜滴滴注。尤其是以支鏈氨基酸為主的混合液,糾正氨基酸失調,減少假性神經遞質產生。

⑥左旋多巴口服,每次0.5-1.0g,每日4-5次,也可靜脈滴注300-600mg,每日1-2次。


4. 對癥治療:

①對昏迷不能進食者,可經胃管鼻飼或靜脈滴注25%葡萄糖維持營養,補充足量維生素。

②對躁動不安者禁用嗎啡及冬眠靈等,可用東莨菪堿、抗組胺藥等。

③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每日輸液總量不超過尿量加1000ml,及時糾正缺鉀。

④防治腦水腫,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與甘露醇等脫水劑。

⑤防止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護理,防止褥瘡發生。
住院天數
20-30天。
療效標準
1.治愈:意識清楚,癥狀消失,兩周內未復發者。
2.好轉:意識暫清楚,但短期內又復發者。
3.未愈:意識未清楚或逐漸加深者。
出院標準
達到治愈或好轉者。
出院指導
1. 出院后休息時間:暫休息1月觀察。
2. 對嚴重肝病病人應注意避免或祛除誘發肝性腦病的因素。

八.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的化學性炎癥。按病理組織學變化可分為急性水腫型和急性壞死型。前者多見。
診斷標準
1. 忽然發作上腹中部持續性絞痛或鉆痛,陣發性加劇,可向腰背部放射,俯臥位或彎腰屈膝位疼痛減輕,常在酗酒或暴食后發病。上腹壓痛但無肌緊張。
2. 常伴嘔吐、腹脹、發熱,嘔吐后癥狀部緩解。
3. 血清或尿淀粉酶顯著升高,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增高>15%。
4. X線腹部平片可見腸麻痹;腹部B超可見胰腺增大,光點增多,邊緣不清。
5. 如腹痛劇烈,高熱不退,血清淀粉酶持續不降,出現休克、腹水、低血鈣、高血糖、低血氧、低蛋白血癥和氮質血癥者,應診斷為出血壞死型胰腺炎。
入院標準
1. 確診或疑診急性胰腺炎者,應入院治療。
2. 原因不明腹痛,經對癥處置不緩解者,應入院觀察。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1日內完成。
2. 血、尿淀粉酶測定,及時完成。并注意復查。
3. 肌酐清除率比值。1-3日內完成。
4. X線腹部平片,腹部B超。條件允許時盡快完成。
5. 必要時測血鈣、血糖、正鐵血清蛋白、膽紅素、電解質、血氣分析。3-7日內完成。
治療
治療原則:抑制胰腺分泌,糾正水鹽平衡失調,鎮痛,防止繼發感染及并發癥。
1. 嚴密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與尿量,腹肌緊張、壓痛程度和范圍,腹脹、腹圍、腹水、白細胞及血、尿淀粉酶變化,血氣分析。
2. 抑制或減少胰腺分泌:

①禁食,胃腸減壓。:

②抗膽堿能藥與H2受體拮抗劑:阿托品片0.3-0.6mg,口服,3/日;雷尼替丁膠囊150mg,口服,2/日。

③胰高糖素:每日6-10mg,靜脈滴注。
3. 抑制胰酶活性:僅適用于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早期。

①尿胰蛋白酶抑制劑:5萬-10萬U加入5%-10%葡萄糖100ml中,靜脈滴注,2-3/天。

②氟尿嘧啶:每日250-500 mg,靜脈滴注,6-10日為1療程。
4. 鎮痛解痙:可用阿托品或山莨菪堿,每6-8小時重復1次,疼痛嚴重者可同時加用哌替啶50-100mg,普魯卡因0.5-1.0g溶入鹽水靜滴。
5. 糾正水鹽平衡失調:應積極補充體液及電解質(鈉、鉀、氯)及增加有效循環血量。有休克者有給予血漿、清蛋白、鮮血及血漿代用品。
6. 抗生素:用于膽源性胰腺炎與出血壞死型胰腺炎病人,如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氨芐西林、頭孢菌素及喹諾酮類等。
7. 并發癥處理:

①腹膜炎可用腹膜透析。

②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可采用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及呋塞米,地塞米松20-40mg靜脈滴注。
8. 外科治療指征:

①疑有腹腔臟器穿孔或腸壞死者。

②黃疸加深需解除膽道或壺腹部梗阻者。

③腹膜炎經腹膜透析或抗生素治療無好轉者。

④并發膿腫或假性囊腫者。
住院天數
14-28天。
療效標準
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血淀粉酶恢復正常,無并發癥。
2.好轉:疼痛減輕,并發癥緩解,但仍有不同程度胰腺功能損害者。
3.未愈:癥狀不緩解,胰腺功能損害嚴重,發生嚴重并發癥。
出院標準
達到治愈或好轉者。
出院指導
1. 治愈者出院后休息2周,可逐步恢復工作。
2. 好轉者應繼續門診治療。
3. 去除病因,防止復發,積極治療膽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飲、酗酒及高脂飲食。

九.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腺泡和胰管慢性進行性炎癥、破壞和纖維化的病理過程。本病后期可出現腹部囊性包塊(假性囊腫)、黃疸、糖尿病等。
診斷標準
1. 反復發作或持續性上腹痛向肩背部或兩肋等部位放射。
2. 常因飲酒,飽食誘發。
3. 長期腹瀉或腹瀉合并糖尿病、體重下降、營養不良,應疑為本病。
4. 血、尿淀粉酶在本病急性發作時增高。
5. 尿糖陽性,空腹血糖增高,提示病人胰腺內分泌功能不全。
6. 鋇餐試驗可見胰液素和促胰酶素分泌減少。
7. B超可見胰腺增大,光點回聲增強、不均勻,胰管增粗、扭曲及胰管結石、假性囊腫等。
8. X線腹部平片可見胰管結石或鈣化斑點。
入院標準
確診或疑為本病而需入院確診者。
檢查項目
1. 血、尿、大便常規,血、尿淀粉酶,血糖、肝功能。1日內完成。
2.電解質,腎功能,X線腹部平片,腹部B超,胰外分泌功能和大便脂肪測定。3-5日內完成。
3.胃鏡,胃液分析,葡萄糖耐量試驗。7日內完成。
4.有條件者應做縮膽囊素測定,ERCP胰膽管造影及CT或胰腺活體組織檢查。
治療
治療原則:同急性胰腺炎。須絕對戒酒,避免飽食。在發作期給與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飲食。
1. 胰酶替代療法:多酶片2片,口服,3/日。
2. 制酸劑:由于胰酶制劑中的脂肪酶能被胃酸滅活,常不能止瀉,因此胰同時給與制酸劑。

①雷尼替丁膠囊:150mg,口服,2/日。

②法莫替丁膠囊:每次20mg,口服,早晚各1次。

③碳酸氫鈉片:1g,口服,3/日。
3. 止痛治療:

①山莨菪堿:10mg,口服,2-3/日。

②阿托品片:0.3-0.6mg,口服,2-3/日。本品能抑制胃腸分泌,從而減少胰液分泌,起到解痙止痛的作用,但有腸麻痹、高熱者禁用。在急性發作期,血、尿淀粉酶顯著增高,腹痛劇烈時可用善得定。
4. 并發胰腺假性囊腫時手術治療。
住院天數
14-21天。
療效標準
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血淀粉酶恢復正常,B超胰腺大小恢復正常。
2.好轉:癥狀明顯減輕,血淀粉酶恢復正常,B超胰腺較前縮小。
3.未愈:癥狀不緩解,血淀粉酶未恢復正常,B超胰腺增大無變化。
出院標準
達到治愈或好轉者。
出院指導
與急性胰腺炎基本相同,在第1次發生急性胰腺炎后,嚴格禁酒,徹底治療蛔蟲病、膽道疾病。在病后2月內低脂肪飲食,議會逐步恢復正常飲食,以防復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病例:慢性咳嗽、清嗓、后背疼痛5月余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診處理
胃鏡檢查是怎么回事?
消化內科診療常規
慢性胃炎伴糜爛病用藥
消化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常規-醫學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玛多县| 邳州市| 察隅县| 巴林左旗| 凤山市| 松桃| 澄迈县| 沂南县| 宝山区| 石家庄市| 普兰店市| 广河县| 涡阳县| 乌什县| 临江市| 罗甸县| 堆龙德庆县| 防城港市| 会泽县| 二手房| 商都县| 高阳县| 大田县| 潼南县| 定结县| 义乌市| 西藏| 大姚县| 中西区| 封开县| 奉节县| 普宁市| 舟曲县| 读书| 绥化市| 宜州市| 龙海市| 江西省| 巩留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