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聽聞老子論‘為道者’,心悅誠服,于是又問:“為道者以大道與萬物萬事交接,謂之御小異。蒞臨天下之大者,則又當(dāng)如何呢?”
老子答:“致虛極也,守靜篤也。”
澎湃又問:“如此何以治人事天?”
老子說:“所謂一宇,有道,有天,有地,有物,有人,統(tǒng)而歸道。人雖靈動,究其實無非生物之一。所以說,從生命的角度而言,人類與動物一致,動物與植物一致,所有生命的東西根本上沒有區(qū)別。所以說,身為人類之王,貴在守本知常。不敢以一己犯人常,不敢以人為干天常,以此治人事天。”
澎湃說:“請夫子進一步詳解。”
老子說:“萬千物類都在生作,我則觀察它們的復(fù)守所在。草木之類蕓蕓眾多,卻各自都歸于根部,這就叫安靜。安靜,則是復(fù)守生命。復(fù)守生命,則是恒常。知道恒常,則是明白;不知道恒常,則是輕妄。輕妄行動,則是兇險。知道恒常則不拘泥外物,清虛能容;能容,則無私而載眾為公;能為公,則可以為天下之王。為天下之王,則順從上天;上天則是支配于大道,大道則是永久。所以說,致虛極也,守靜篤也,以此則能認識并保守大道,保守大道則終身不會敗殆。”
------------------------------------------------------------------------------------------------------------------------------------
【附】
[原文]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傍作,吾以觀其復(fù)也。夫物蕓蕓,各復(fù)歸于其根,曰靜。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點睛] 上一章論述為道者,本章則論述治理者,二章均側(cè)重對于道的認識角度。大道是萬物共同的宗主,治理為道,重在認識恒常、圖求恒久,從而虛極志欲、篤守安靜,可以認識大道并保守大道。
需要特別點明的是,‘常’在《老子》原書中不等于‘恒’。‘常’為名詞表達‘穩(wěn)定從而持久的狀態(tài)’、‘常態(tài)’,‘恒’則為形容詞表示‘不變從而永久的’,或者作副詞‘總是……’。‘常’對于具體事物而言,內(nèi)含‘陰陽’;‘恒’對于大道而言,并無‘陰陽’。‘常’的內(nèi)在依據(jù)是‘(陰陽)和’,而達到‘和’的內(nèi)在依據(jù)是‘得一’,即一致于‘不變且永久的道’。單個有生命過程的事物沒有能夠‘不變且永久’的,但是需要保持‘穩(wěn)定存在的常態(tài)’,需要‘和’。鑒于二者有內(nèi)在一致性,我一般把‘常’簡單地譯作‘恒常’,把‘恒’簡單地譯作‘恒久’,這一點后面不再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