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的啟動與落實——新加坡的經驗(顏振發)
上傳: 盧東升 更新時間:2012-3-8 10:56:22
尊敬的佴會長、陸局長,各位教育專家以及在座的各位校長:
上午好!
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到無錫和各位教育界的朋友切磋、交流。無錫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都市,同時也是文化和教育的重鎮。無錫之行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極好的學習觀摩的機會。我衷心地希望我們這次交流活動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和激情,為新中教育格局開創新局面。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的課題是《少教多學的啟動與落實——新加坡的經驗》。在討論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之前,先讓我為大家介紹新加坡教育發展的背景和歷程。
自獨立以來,新加坡政府就闡明國家的教育體制與發展必須配合政治、社會、經濟的需要。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人力資源成為國家生存的唯一條件。而教育年輕一代,提升其整體素質則成為國家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持續改變,為了確保年輕一代的學習能盡力地配合改變的步伐,新加坡教育體系也必須改變。整體而言,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生存導向階段,從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時期至1978年。這個時段的新加坡是在掙扎求存的時候,教育重點在普及教育、公益教育、雙語教育,為的是塑造社會凝聚力和社會認同感。
第二個階段:效益導向階段,從1979年到1996年。這個時期的教育是在減少教育浪費,提高教育體系的效益。例如讓學生根據能力分班,為群體量身制作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在這個時期,我們也努力拓展大專教育,強調提高基礎教育的素質,設立了自主學校和自治學校。
第三個階段:能力導向階段,從1997年至今。1997年,現任國務資政吳作棟先生在第七屆國際思維大會上演講時,勾勒出了“重思考的學校,好學習的國民”的教育愿景。思維型學校是此愿景的核心,學校必須把未來一代培養成為思維型的國民。配合這個愿景我們轉向以能力為主導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定下了五個發展方向:一是使教育更多元化;二是創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三是培養高素質的教育團隊;四是追求卓越行政;五是發展高素質的高等教育。
2003年,為了鼓勵學生以好學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改變思維模式,教育部在各所學校推行了創新與企業精神,使學生增強學習生活技巧,培養堅韌的個性,有勇氣面對挑戰、回饋社會。2004年,李顯龍總理在國慶群眾大會上演講時強調了教育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變化。他提到,“我們要少教一點,讓孩子要學多一點。”“成績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到很多別的生活上的事物。”同年,前教育部長尚達曼先生在教育部工作規劃研討會上,對此要點進行了詮釋。他說,“我們正從以數量為中心向以質量為中心的轉變”。2005年,教育部正式推介了少教多學的倡議,成立了“少教多學委員會”。尚達曼先生也提到,“少教多學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讓學生投入學習之中,為他們的將來做好準備,并非為了測驗與考試,質量是少教多學的核心精神。這是指老師與學生產生互動,目的在于開啟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思維投入學習之中。”教育部所倡導的“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是嘗試將教學傳統上以“教師為主體的多教”轉換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目的是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供更具彈性的發揮空間,并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今日的學生,是明日的棟梁。哈佛大學的學者大衛?帕金斯指出:“21世紀的教育是未知的教育,因為知識在膨脹,這個世界呈現出太多未知的東西,我們必須要學會應付”。因此,學生主動積極投入學習,能讓他們從學習中建構知識,擁有21世紀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使他們擁有學習的熱忱,不斷的求進步,以更新獨立思考,掌握溝通的技巧,能應對人生的考驗。
為了落實少教多學的方針,教育部開展了一系列的計劃與措施,給予學校管理層和教師支持。第一:由下而上的策劃,由上而下的支持。教育部對于由下而上的提議、策劃給予支持。同時,要求學校領導讓老師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專業交流,反思課堂教學。教育部也提供了培訓的機會,讓老師們在課程設計、教學法和測試模式方面獲得提升。二是鼓勵開發校本課程。實質的改革是從測試開始的。為了更好的照顧到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教育部在2005年實行了10%到20%的課程刪減,以便學校利用這個留白空間根據學生的需要、配合學習能力,制定特有的校本課程。從2006年開始,一些先鋒學校邁開腳步,開始了“少教多學”的探索之旅,開展各自的校本課程。2006年參與學校為29所,2007年有24所,這些學校從雛形到漸趨成熟,成為“少教多學”的原型學校, 讓后來者借鑒其經驗。三是少教多學啟動計劃配套。有了原型學校的經驗。從2008年開始為期三年,再度根據學校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協助,制定更靈活的課程。每年將有約100所學校因采用最符合各自情況的創新校本課程而獲得“少教多學啟動計劃”配套(tllm ignite),學校每制定出一項獲教育部認定的創新校本課程,就能獲得一筆15000元資金,來推展落實校本課程。學校也能提名一名教師成為“活躍研究教師” (research activist)參加培訓課程,學習研究方法,以便能夠有系統地分析學校新課程與教學法的成效。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成果的分析,以數據為依據,優化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以“教學帶領研究,以研究指導教學”的精神。四是投入型學習框架。校領導與教師在設計校本課程進行教學時,必須要學生為本,才不會偏離“少教多學”的精神,出現花架子、假繁榮的景象。為了讓教育工作者有所依循,教育部在2006年開發了投入型學習框架“petals”。
“petals”是投入型學習框架五個維度首個字母的縮寫。五個維度分別是:一、教學法(pedagogy)。教師在選擇教學法時,必須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學習需求、學習風格,設計適當并配合學生能力的學習活動,才能獲得學習成效。教學法有探索性的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合作學習、差異教學等。二、學習體驗(experience of learning)。學習體驗在于讓學生能在思維上投入,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因此,教師設計的活動所提供的體驗必須能激發學生深入及有意義的思考,提升學生對事物相互聯系的概念,以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如:設置更高層次的思維問題,利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為思維的工具。在科室里成立學習中心,鼓勵學生尋找學習資源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等。三、學習環境的氛圍(tone of environment)。教師營造使學生感到安全、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怕出錯;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調動學習情緒,以達到學習成效。例如:設置班規與預期的目標,利用技巧的發問提供思維,利用等待的時間讓學生回答問題,解答學生的疑難以澄清迷惑,利用激勵性的課堂語言等等。四、評價(assessment)。教學評價必須是教與學一致的,并且是持續性的。因此進行促進學習性的評價,提供定期的建設性的反饋將有效支持學生的學習。真實性評價、多元化評價活動走入課堂之后,讓學生有選擇不同評價任務的機會。例如:專題作業、學習檔案、課堂報告、課堂問答、小組討論、小組專題作業、反思日記等等。五、教學內容(learning content)。教學內容的真實性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情景中學習知識與內容,并應用來解決現實的問題。當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產生相關聯性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更深入地探索。我們希望通過這五個維度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在行為上、情感上、思維上都能積極投入,體現少教多學的實質與精神。教育部也設計了投入度調查問卷,包括學生問卷與教師問卷。這套問卷有中英兩個版本。少教多學模式學校啟動計劃下的學校利用這個問卷來檢查與測量學生的投入度與教師的教學效果,使課程評價成為有價值的活動,讓少教多學的精神與價值能取向一致。
展望未來,我們將致力于創新校本課程的升華,提升教與學的效益。我們將對學校提供更多的資源補助,同時我們也將重點發展傳揚具新加坡特色的教學模式。唯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教育能夠緊密地配合社會大環境改變的步伐,保證我們年輕一代的未來,進而保證國家的未來。
今天我想分享的就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新加坡特級教師和校長將會和大家分享他們在少教多學旅途上的經驗。最后,讓我對新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說兩句話。古語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地廣人多,人才濟濟,教育界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新加坡學習借鑒。近年來,中國也在課程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革,在教學法方面不斷地創新。我們希望這次的交流只是一個開始,新中兩地的教育工作者也能在此次的交流與探討課題中,開拓新的空間與視野,進一步建立合作關系,開拓新的研究方向與課題。唐代詩人張九齡的詩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我衷心希望新加坡和無錫教育界能保持密切聯系,常來常往,共譜教育新篇章,也衷心地祝福新中兩國友誼地久天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