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一、大禹劃分九州
我們常常接觸到“九州”的字眼,這也是對中國的另一種稱呼,《楚辭》中的《離騷》曰:“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示兒》詩中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p>
那么,何為九州?九州相當于今天什么地方。
以我的理解,這“九州”應該有兩重意思:其一、中國古代的區域劃分。其二、泛指天下,也就是指中國。一般情況下,這九州都以第二種意思出現。
據說這九州源于大禹時期,大約四千多年以前,中華大地之上洪水為患。
一開始是大禹的父親鯀被堯派去治水,九年都沒有效果。舜代堯為首領后,殺了治水無功的鯀,命令鯀的兒子大禹帶人治水,在他“順水性,疏浚結合”的治理下,花費十三年功夫,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疏通了九條河流(弱水、黑水、黃河、漾水、長江、沇水、淮水、渭水、洺水),老百姓可以放心居住,從而形成了“州”。
《說文》中曰:“水中可居曰州。”
也就是說,州乃是高于水面的陸地,可以居住的地方。
大禹治水有功,被推舉為“華夏”部落首領,為了更方便有效地治理國家,于是,便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左傳》中說:“芒芒禹跡,畫為九州”。),這種行政區域打破了過去的部落限制,可以說意義重大。大禹還專門鑄造了九個大鼎,用來鎮壓九州,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利,也就有了后來的“問鼎中原”。
二、何為九州
《呂氏春秋》中說:“何為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袞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p>
有關“九州”的稱謂,不同的典籍有些區別。
《尚書·禹貢》中的九州分別是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與雍州。
《爾雅·釋地》中分別為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與營州。
《周禮·職方》中分別是冀州、袞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與并州。
問題來了,為什么不同的史料記載的九州名字有區別呢?有專家分析:隨著朝代的更替,州名發生了變化,這三個典籍所載,對應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九州劃分,事實真相如何,我們已經無從得知。
這九州又呈“井”字形分布,也恰應和了“天子居中,八方朝貢?!?/p>
三、九州都在哪
那么,九州都處于什么所在?
冀州,大禹治水始于此,“天下之中州,天子之常居”,位列九州之首。相當于今日的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內蒙古赤峰一帶,北京、天津,包括山西一小部分地區。
豫州,也有人認為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又稱中州,相當于今天河南省黃河以南駐馬店、平頂山一帶。
徐州,今日的江蘇北部和安徽東北角加上山東的一小部分。
《尚書·禹貢》中說:“海岱及淮惟徐州”?!夺屆分姓f:“徐,舒也。土氣舒緩也。其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p>
袞州,大約今天的山東泰山以西地區,加上河南省的濮陽、安陽,河北的邢臺、邯鄲一帶。
青州,《尚書·禹貢》中說:“海岱惟青州”,大體就是渤海、泰山,山東省中部以及河北部分地區。
揚州,今天的江蘇南部、安徽省大部分地區、浙江全境以及福建北部與江西東北部一帶。
荊州,今天的河南南陽和信陽地區,湖北全境,安徽西部地區,湖南部分地區與江西西北一小部分地區?!渡袝び碡暋分性唬骸扒G及衡陽惟荊州”《詩經·商頌》中說:“維女荊楚,居國南方”。
雍州,今天的山西大部分地區,寧夏全境、陜西部分地區,甘肅部分地區?!渡袝び碡暋分杏涊d:“盈水西河惟雍州”。賈誼《過秦論》中道:“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p>
梁州,甘肅部分地區、陜西省漢中地區以及四川全境。揚雄在《蜀都賦》中說:“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淳皐彌望,郁乎青蔥,沃懋千里?!?/p>
這上古九州,北到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地區,南至南海,西到甘肅接西域,東到東海。
四、有關九州的一點思考
按照《尚書·禹貢》中所說,大禹根據山川形勢、物產狀況以及風俗習慣等,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主要是為了征稅,所謂“貢”,就是“納稅”,定期進貢,四面八方歸一統,也包含管理天下之意,禹是天下的共主。
于是,一些學者專家認為,在四千余年前的大禹時代,其生產力以及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不可能控制如此廣闊的疆域,就是劃分出九州,也會在極小的范圍內,而這“大”九州,是到了戰國時期,群雄烽起,被人擴大的。
并且專家們還說:夏王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大致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東至河南、山東和安徽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北部,北至河北南部,大約210平方公里,其核心區域僅在今天的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而大禹時代僅活動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陸區。
然而,我們從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遺址,彼此間有著相互交流的痕跡,是今人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從而印證了九州之說的可能性。
也有的專家們認為,這個范圍內是夏王朝的直屬區域,當然有包括“四夷”的附屬地區。
無論歷史上大禹時代,九州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已經是中國的代稱。
作者:陳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