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讀古代文獻,常常出現“九州”的說法,如《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南宋著名的愛國大詩人陸游在彌留之際所作的絕命詩《示兒》中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朝的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也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其實,這些詩中的“九州”都是代指古代中國。但是,關于九州的說法又有幾種,各不相同。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被舜禪讓而繼承了帝位,他將天下分為九州。這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這個說法傳說在《尚書·禹貢》篇中有詳細記載,但是關于這一篇的作者及成書時間,現在學術界尚有爭議。
關于《尚書·禹貢》的創作時間,目前有這幾種說法:一、成書于西周;二、成書于春秋;三、成書于戰國中期;四、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認為成書于戰國晚期至漢代初年。這幾種說法中,又以第三種得到的支持者為最多。
在《爾雅·釋地》中也同樣認為天下有九州,原文這樣說道:
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通過和《尚書·禹貢》中的九州對比,《爾雅》中有幽州、營州,而沒有青州和梁州。
在此,筆者覺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爾雅》這本書,因為相較于《論語》《詩經》《孟子》這些知名度較廣的書籍,《爾雅》顯然差之遠也。
但在性質和地位上,《爾雅》則意義非凡,其被成為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詞典,是一本解釋語詞的著作,后來成為儒家十三經之一。書中分門別類地解釋了古代常見的事物,如書中有釋天、釋地、釋親、釋樂、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等篇,解釋了這些領域中常見到的詞語。
《周禮·夏官》中說:“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
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相較于《尚書·禹貢》,《周禮》中有幽州、并州,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在先秦時期的九州說法不一,到了后世,因為政權實力的強大,管轄的疆域擴大,同時也是為了更有效的治理天下,于是把下轄的疆域劃分得更加詳細。
秦朝統一天下后,把全國分為36郡,后來又增加九原、南海、桂林、象郡、閩中5郡,于是全國有41郡。
漢朝建國后,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
到了晉朝初年,又將天下分為十九州。到唐代的“道”,再到宋代的“路”,最后到元代的“省”,我們今天的行政區劃基本成型。
說了這么多,那么問題來了,大家還是不知道古代九州和今天我們所使用的行政區劃是怎樣的對應關系。其實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比如一個具體的地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所屬的行政區域不一樣,所以只能得到一個大致的地域觀念。
冀州;大致是今天的河北南部,山東西端及河南北端;
兗州:是今山東的南部,河南東部;
青州:今山東大部及河北部分地區;
徐州: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東南部;
揚州:今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
荊州:今湖北大部分地區,湖南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部分地區;
豫州:今河南東部,安徽北部;
梁州:大致是今陜西的漢中一帶,以及四川的大部分地區,以及今云貴的部分地區;
雍州:大致包括今寧夏全境,以及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
傳說大禹鑄九鼎代表九州
?如果按照這個對應情況,請問各位童鞋,你們的家鄉應該屬于哪一個州呢?
參考書目:
《尚書》、《周禮》、《爾雅》、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王力著《中國古代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