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化膿菌侵入骨組織(包括骨髓、骨、骨膜)之后,引起化膿性感染。音髓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可引起嚴重的局部及全身癥狀,甚至患敗血癥而危及生命;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炎癥期沒得到及時和正確的治療,以致病程遷延而轉成。引起骨髓炎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溶血性鏈球菌,致病菌可來自癤、癰、扁桃體炎、中耳炎或全身化膿性感染,或從傷口直接侵入,由血流帶入長骨的干骺端,該處有豐富血管網,血流緩慢,有利細菌停留和積聚,當抵抗力降低時即發病。
慢性骨髓炎及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均屬中醫“附骨疽”范疇。歷代文獻根據發病部位不同有不同名稱,如“咬骨疽”、“多骨疽”。其發病多由疔瘡、癤腫等發病后治療不當,或麻疹、猩紅熱、傷寒等病后,患者肝腎不足,氣血兩虛,以致全身或局部骨骼抵抗力降低,余毒濕熱內盛,深竄入里,留于筋骨;或留存在皮膚粘膜面及其他部位的邪毒乘虛繁殖,經血入骨骼使經脈被阻,氣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或由外來傷害,復感染邪毒,在正氣不足時,瘀而化熱,邪熱蘊蒸,以致經絡阻塞,凝滯筋骨為患。(汝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