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我國政治史、文化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也是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周,爵位為上公,所以稱為周公。
歷史上對周公旦的稱贊是至高無上的。
首先是因為他曾兩次幫助周武王東伐紂王,開創(chuàng)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y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不久就去世了,由他的兒子成王繼位。由于周成王還未成年,周公擔心四方諸侯會趁機危害周王朝,于是留在朝中輔政。在輔政期間,周公毫無篡位之心,雖然受到許多人的猜疑,他還是兢兢業(yè)業(yè)為周室勞心勞力。當成王成年后,他毫無怨言地把政權還給成王,令人敬仰。
其次,周公在輔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并制作禮樂,使天下大治。周公的這些政策將華夏民族的第一個文明社會形式推向了巔峰,為民族融合、政治統(tǒng)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所制定的“禮樂行政”,講究重倫理、輕逸樂、好儉樸、樂獻身的君子風度和集體精神,對我國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具有開山的意義。正因為此,司馬遷把周公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來學習仿效;孔子的儒家學派則把他樹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將他的人格奉為最高典范。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放言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此詩第一句說的就是周公沒有篡位之心,卻遭人誣陷之事。這些事跡在《史記》等正史中的有詳細的記載。然而,在另外一些史書中則明確地記載:周公曾經稱過王。
正史說:周公是個好大臣
《史記》等史書對周公攝政時的描述是這樣的:
周公旦在老爹姬昌在世時,比其他兄弟表現得更孝順,也更忠厚仁義。到哥哥武王即位后,周公又全力輔弼,武王九年東征盟津,以及十一年討伐殷紂,軍至牧野,周公都陪伴在武王左右,立下赫赫戰(zhàn)功。周朝建立后,武王大封功臣、同姓及親戚,周公被封于曲阜(今天的山東曲阜),稱魯公,但是周公沒有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留在朝廷輔政。
周公對哥哥武王非常愛護。武王戰(zhàn)勝殷紂的次年,正值統(tǒng)一天下的關鍵時刻,武王突然患重病。群臣恐懼,太公望和召公奭想占卜一下吉兇。周公說:“占卜可以,但不能讓我們的先王太為難。”于是,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抵押,設立三個祭壇,捧璧持圭,向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又命史官作冊文祝告,大意是: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個兒子,請讓我代替周王發(fā)吧,我甘愿替哥哥生病。我比周王發(fā)多才多藝,也更會侍奉鬼神。再說,周王發(fā)受命于天庭,如果讓他活著,不但能使你們的子孫在人世安定地生活,諸位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現在我要通過占卜聽命于先王,你們若能答應我的要求,我將會獻上圭璧,聽從你們的吩咐。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圭璧收藏起來。”念完祝文后,他到三王祭壇前占卜,結果是吉象。史書說,第二天,武王“霍然痊愈”。占卜之事結束后,周公把冊文收進柜中密封,告誡守柜者不許泄露。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成王當時還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看不起這個小王,發(fā)動動亂,于是就登位輔佐成王主持國家大權。
周公對國家、對成王簡直好得沒話說。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禱告完后,也把祝告冊文藏在秘府中。
史書還載,周公為了周王朝可謂鞠躬盡瘁。當他正洗頭時,剛好有賢人來拜訪,為了不怠慢天下賢人,他竟然握著還沒洗完的頭發(fā)去見客;有時候恰逢吃飯時,他也好幾次把口中的食物吐出來,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這些事件就是成語“握發(fā)吐哺”的來源,后用來比喻禮賢下士,求才殷切。
周王輔政時,周王朝剛剛建立,還面臨著許多不穩(wěn)定因素,一方面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另一方面,周公輔政也引起了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周公的另外兩個兄弟管叔和蔡叔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就連姜尚、召公奭等賢臣也對他產生懷疑。周王室內哄讓亡國的紂王之子武庚看到了機會,他趁機聯(lián)合管叔、蔡叔等人謀反。結果,在姜尚的幫助下,周公最終平定了動亂。
周公輔政七年后,成王已經長大成人,于是周公歸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這時候,有人在成王面前說周公有意篡位,成王有點相信。周公為了避嫌,逃到楚地。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fā)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感動得眼淚直流,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劇幕以皆大歡喜收場。
有人說:周公曾經稱王
雖然按照《左傳》《史記》《孟子》等主流史書的說法,周公只是“夾輔”或“相”成王,并無篡權的意思。但是,《禮記》《尚書》《荀子》《淮南子》《韓詩外傳》等史籍中卻有周公曾登上天子之位的句子。
近代人在對《尚書·大誥》和《尚書·康誥》進行多方考證后,也得出周公稱王的結論。《大誥》是周公討伐叛逆的三公之前所做的誥文,其中的第一人稱作“王”,而這個“王”稱周文王為“寧考”。由于“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只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而不可能是文王的孫子成王。再看《尚書·康誥》。有一種說法認為,《康誥》是成王假借周公之口所做的誥文,如果是這樣,其中一句誥文就非常奇怪,這句話是:“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這里的“封”是指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問題是,如果其中的“王”是指成王,不可能稱自己的叔叔為弟弟。可見,這個“王”應該是周公。
以上這些史料都指出一個可能,即周公確實曾經身居王位,行使王權,并非僅僅為后世文獻所言,只是攝政。
那么,周公為什么要踐位稱王呢?
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安撫天下。武王死后,東方的平定大業(yè)還未完成,而當時成王幼弱,不足以擔此重任。周公或許是考慮到如果自己不即王位,則諸侯會欺負成王年幼而反叛,先王未竟的事業(yè)將要落空,自己無臉見九泉之下的先王,于是暫時踐位。屬不得已而為之。《尚書·金縢》中就記載,周公曾對召公奭和太公姜尚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弗辟”意思就是“不掌握政權”。此外,武王在彌留之際,因為擔心年幼的兒子無力治國,也曾有過傳位周公的想法,但是周公表現得誠惶誠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上面這些記載表明周公本沒有篡位的想法。
另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篡位。有一些記載顯示了這種可能性。先秦學者荀況在他的《荀子·儒效》中寫道:“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偃然如固有之”。有學者認為這句應解釋為:周公廢除成王以繼接武王的天下,并且就像江山原本就是他的。這看起來就是篡位。
《史記》中也有記載,當時外界盛傳周公篡位,召公、太公也表示懷疑,于是周公向二人進行解釋。召公、太公都是當時的大賢人,當然也是非常聰明的人,肯定不會人云亦云,無來由地懷疑周公。再說,管叔、蔡叔作為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兄弟,不太可能因為莫須有的猜測而被前朝余孽所策反,起而反周。以上種種或許可以說明,周公至少有過篡位的打算。周公后來之所以還政成王,是因為事態(tài)的發(fā)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
往事已矣,周公到底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還是有篡位的野心,耍盡陰謀詭計而不能得逞呢?這個問題已很難找到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公對中國大一統(tǒng)作出過不朽的貢獻,在王權至上的社會里,有能者居上位也并非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