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中烏龍茶,也就是青茶家族中的重要一支。說到巖茶,就不得不說它的產(chǎn)地,武夷山。
仁者樂山,智者樂海。自古以來,山的巍峨高遠,山的包容氣韻,山的優(yōu)美傳說,都讓人敬畏和向往。山對于茶更是不可缺少的,所謂好山好水出好茶,不論是白茶、綠茶、紅茶、烏龍茶或是普洱茶,高品級的精品必出自名山。
像很多其他名山一樣,關于武夷山名字由來有很多傳說,其中較為有意思的一種說法是:上古堯帝時期,彭祖率領族人移居到閩北一帶。當時此地洪水泛濫。彭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帶領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戰(zhàn)勝了自然的困難,把這里變成美麗的家園。后人為了紀念武、夷兩兄弟,就把山脈命名為“武夷”。
另有一說,便不那么美好。在古代,中國東部的少數(shù)民族被稱為夷。夷人為了避亂逃入山中。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他們形成了習武之風。所以,這里的人被外人稱為武夷。他們所居之山,亦得名武夷山。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武夷山也是中國最早的道教中心之一,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武夷精舍就座落在九曲溪最美的五曲溪東,吞云吐霧的隱屏峰南麓。
武夷山最吸引人的,還是它出眾的自然風光。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不僅有九曲溪的婀娜多姿,天游峰的峻峭挺拔,也有著獨特的水土環(huán)境,因而孕育出了具有鮮明特征的武夷巖茶。
自然之壯美,文化之悠久,水土之富饒,讓眾多名人對武夷山贊許有加。郭沫若的評價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峰。范仲淹的《武夷茶歌》中道,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先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武夷巖茶名滿天下的魅力,是因為這里的獨特的水土環(huán)境。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中指出養(yǎng)育好茶的土壤,“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巖茶生長在丹山谷壑、峰巖、澗坑之畔,土壤介于爛石與礫壤之間,為典型的風化巖土。正是出產(chǎn)好茶的優(yōu)質土壤。
武夷山是不缺水的。行走在峭壁之側,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有汩汩的泉水在石壁中涌動,滋潤著山間的茶樹。
同樣是武夷巖茶,產(chǎn)地范圍也很有講究。清代崇安縣令王梓在《茶說》中記載,“武夷山周圍百二十里,皆可種茶,其品質有二,在山者為巖茶,上品,在地者為洲茶,次之”。這一巖一洲,差異巨大。這里講的巖茶,現(xiàn)在也稱正巖茶。指武夷山風景區(qū)內出產(chǎn)的茶。而在正巖茶中,出自三坑兩澗的名樅,則是出類拔萃的精品。不同的名樅因為生長環(huán)境的差異,顯露出不同的品質特征和山場韻味,這即是名樅魅力所在,也是辨識它們的重要標準。
武夷巖茶品類繁多,被大家熟知的有大紅袍(大紅袍屬于烏龍茶中的巖茶類,并不是很多人以為的紅茶)、肉桂、水仙、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山妖等等。其中,大紅袍屬于拼配茶,各家有各家的配方和工藝。如今的大紅袍逐漸成為拼配巖茶的代名詞。巖茶中有四大名樅的說法,版本不一。其中有兩樣不可缺少,那就是水仙和肉桂。所謂,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肉桂茶桂皮香氣明顯,水仙茶則是醇美的蘭花香氣。肉桂如雄性般剛烈霸氣,水仙如女人一樣溫柔甜美。
肉桂茶當中,有兩款最有代表性,即被稱作牛肉的出自牛欄坑的肉桂,和被稱作馬肉的出自馬頭巖的肉桂。牛肉就像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得道長者,氣場強大。馬肉更像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棱角分明,俊朗瀟灑。
武夷巖茶品種雖多,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巖骨花香。所謂巖骨,就是像巖石一樣厚重的感覺。老茶客經(jīng)常會講,好的武夷巖茶,喝到口中會給人一種沉甸甸的壓舌的感覺。厚重感成為武夷巖茶豐富滋味的基礎。有了扎實的骨架,茶的滋味一下子就變得立體起來。而花香,則讓巖茶更加豐滿。巖茶的香氣以清香為下,幽香為上;粗香為下,細香為上。上好的巖茶,杯底香會呈現(xiàn)出花果、果香、乳香等不同類型的香氣,氣息濃郁,持久綿長。此外,火工,是武夷巖茶的絕學。資深茶客往往喜歡火工較重的巖茶,因為重火的茶中會帶有花果蜜香與焦糖味。一款標準的正巖茶,不應該只是聞著香。鼻腔嗅到的蓋香、杯底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茶湯入口后,能否帶來醇厚的香氣,并且持續(xù)綿長。
蘇東坡在《和錢安道惠寄建茶》詩云:“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乾隆皇帝品巖茶也留下詩句:“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
巖茶是眾多中國茶類中的重要一脈。和風輕云淡的綠茶相比,巖茶更加厚重,和一身蠻力的生普相比,巖茶更加豐富,和天生混沌的紅茶黑茶相比,巖茶清香脫俗。當然,不同的茶類,各有各的好,盡可以各取所需。但是,如果你想讓你的人生體驗多彩而無憾,最好和巖茶有一段不期而遇的精彩同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