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雪
- 1 -
朋友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活潑善良可愛,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家伙。她跟我說:李雪阿姨,我考試考不好,我爸爸媽媽都不會怪我,可是我自己卻很生自己的氣,看著別的同學考分比我高,我好想哭。
這個孩子的父母我了解,是很有愛的父母,不會拿分數評價孩子。于是我跟她聊天,細細了解她在學校里的情況。這個孩子的班主任,經常喜歡在全班同學面前說,每個人都要努力給班級爭光,誰的平均分低于97分,誰就是拖班級的后腿。如果某個同學犯了錯誤,這個老師不會單獨跟這個同學講,而是在全班同學面前說,這種行為是班集體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我明白了,這個孩子的班主任在玩弄團體的權術——通過團體的力量,去給某些學生貼標簽,利用孩子對于被團體排斥的恐懼,來操控孩子。比如考試分數不高的孩子,就被貼上給集體拖后腿的標簽,孩子最怕自己被團體排斥,然后恐懼轉化成了自我攻擊,所以這個小女孩會恨自己無法像其他同學一樣考高分。
事實上,這個小女孩跟同學們們玩得很好,同學并不會因為她考試分數低而排斥她,但是因為班主任玩弄團體權術,她還是會恐懼自己被排斥,慢慢的,這種恐懼會逐漸籠罩在孩子們頭上,孩子們會逐漸學會用分數衡量人,開始給自己和同學貼上標簽:優等生,差生。并且開始學會用標簽去給人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的角色就會被固定下來,比如差生就是腦子笨的,不上進的。好學生就是勤奮學習的楷模,受老師重視的好孩子。這些團體標簽的催眠,會深入團體成員的潛意識,所謂的差生會相信自己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于是越學越差;所謂的好學生則會以考試分數高為榮,她開始相信,自己必須成績好才能被重視,不優秀就不配活。標簽之下,每個人的角色都被固定,每個人,都被物化了。
- 2 -
團體通過貼標簽來固定每個人的角色,這幾乎是只要有團體,就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最初所在的團體,就是家庭。在家庭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貼上了標簽,固定了角色。
我的朋友有對雙胞胎,她們夫妻之間發生了嚴重沖突,這期間雙胞胎中的妹妹行為開始反常,經常發脾氣、尖叫,也不好好完成作業。有一天妹妹又在發脾氣,雙胞胎中的姐姐跑過去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一回家就先寫完了作業,我比妹妹懂事吧。媽媽聽了很欣慰說,乖,姐姐最懂事,給媽媽省心。
當夫妻之間發生嚴重沖突,每個孩子都很不安,但為啥只有妹妹表現反常,姐姐好像沒事兒一樣?這就是團體中角色的分配。可以說,妹妹在替這個家庭中所有人表達痛苦不安,而姐姐在替所有人表達自我安慰:我們沒事的,一切如常,都會好起來的。
如果媽媽肯定了孩子的角色:是的,你最乖,你是好孩子,那么這個角色就會成為這個孩子的人格面具。從此她學會了主動壓抑自己的情緒,總是要表現得積極向上,比別人更懂事。而妹妹,可能就被固化為情緒化的,不懂事的,壞孩子角色。
所以我提醒這個朋友,可以這樣回應孩子:媽媽愛你,媽媽也愛妹妹,你們倆都很棒。妹妹有些情緒,或許是她在擔心我和爸爸的關系,你會有這種擔心嗎?你如果感到擔心、害怕,都可以跟媽媽講。
通過這樣的回應,媽媽把孩子身上的標簽摘掉了,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每個孩子的每種狀態都被允許。這樣,孩子們就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可以展現各種面相,既可以是懂事的,鎮定的,也可以是表達出恐懼不安的。
- 3 -
這個雙胞胎的媽媽,也是典型的被家庭團體角色固化的人。她的原生家庭,爸爸,哥哥,媽媽,都很老實,寧可自己吃虧也要盡量避免一切沖突,只有她,作為最小的女兒,從小就愛打抱不平,不能受委屈,經常惹得別家家長來告狀。父母都覺得,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像自己家的人,于是她在這個家里被邊緣化。
而事實上,這個小女兒承接了全家人的攻擊性。全家人都處在攻擊性嚴重壓抑的角色,這些壓抑的攻擊性哪里去了?被這個小女兒承接了,她其實不能自由做自己,遇到沖突時,她總是要爆發,不能根據實際情況,理性的做出選擇:是表達攻擊性呢,還是妥協或者暫時后退比較有利。
而且,因為她扮演了家庭團體中表達攻擊性的角色,她被全家人排斥,被全家人貼上不懂事的標簽,所以她深信自己是惹人討厭的,到哪里都不會受歡迎,于是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是創造被周圍人孤立和排斥的現實。
所以,我們要時常留意,自己和孩子,有沒有被固化某些角色,貼上某些標簽,形成我們的自我認知催眠,讓我們人生只能沿著固定的軌跡,被限制了原本可以是豐盛的體驗。
- 4 -
比如家庭中時常有這種情況::兩個孩子,哥哥被父母看重,視為有出息的孩子,他文靜,愛學習,工作積極努力,不亂花錢,不太懂得享受生活;弟弟則從小被視為不懂事,成績不好調皮搗蛋,長大后也不愿意穩定的工作,而且特別愛花錢享受。兩個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分化,是父母內心分裂人格的投射。父母一輩子都在循規蹈矩做好人,他們渴望可以放肆的活著,但是又不敢,于是把壓抑克制的好人面相和恣意妄為的面相分別投射到兩個孩子身上,并且不斷強化這樣的標簽。比如對親朋說,你看老大總是老老實實在家呆著寫作業,多好,不像老二,一天到晚都不著家。長大之后,父母會繼續催眠哥哥:你這樣穩穩當當的工作多好,不要像你弟弟那樣一個工作做不到三個月。
這樣的標簽,就讓哥哥的人生變得不自由,比如哥哥可能有讓自己怦然心動的創業機會想要去拼一把,但是因為從小被封印上了穩妥懂事的標簽,他不敢放下穩定的工作。而弟弟一直在扮演全家人的對立面,其實是想要喚醒家人,告訴他們,人生還可以有很多種可能,可以享受物質,可以自由自在。扮演了這個角色的弟弟,其實也不自由,當生活需要他穩定下來的時候,比如他遇到心愛的女人,對方希望跟他買房結婚生孩子穩定下來,他可能覺得很不安,想要逃離穩定的生活軌跡。
- 5 -
所以標簽之下,無人自由。
我們可以好好看一看,自己一生被貼上了哪些標簽,我們如何把這些標簽認同成自己,從而捆綁自己。試著走出標簽定義的人生軌跡,活出任何面相,體驗任何體驗,都沒有錯。
本文是在線課程「李雪陪你重新養育自己」其中一節的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