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千百年來被當成是君臣無猜的典范。
在此歷史事件中,劉備對諸葛亮說的一句話非常值得玩味——“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中,“君可自取”這四個字被后世的人們無數次議論,成為著名的公案,劉備到底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常見的觀點有兩種。第一種,劉備誠心讓賢;第二種,劉備在試探諸葛亮。但是,這兩種觀點只要往下深究,就會發現站不住腳。
先說說第一種,劉備誠心讓賢。如果這種事情發現在現代,那很正常,也就賢者得之而已。但是,在三國時代,血統是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思考一下,劉備從白手起家到成就帝業,擁有的最大資源是什么?就是他漢室宗親的血統,他姓“劉”。劉備正是靠著這個身份,喊出了“興復漢室”的口號,把自己的“個人品牌”給打了出去,得到了很大的政治優勢,吸引了很多人才,其中就包括諸葛亮這樣的無雙國士。
如果劉備真的要把劉氏江山變成諸葛氏江山,這不等于自廢武功嗎?益州的本土豪族為什么要讓一個外來集團統治?很大原因就是劉備的“漢室正統”優勢,要是把這優勢給放棄了,劉備集團還能壓得住益州本土勢力嗎?很難,而且很可能會造成統治根基的動搖,諸葛亮自己再想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恐怕就沒有人當回事了。
退一萬步說,就算以上分析的統治合法性問題都不會發生,劉備作為一個三國時代的君主,他真的覺悟高到把自己的劉家江山拱手送給一個“外人”嗎?恐怕劉備不可能跳出這樣的歷史局限。
所以,劉備誠心讓賢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再說說第二種觀點,劉備有沒有可能是在試探諸葛亮呢?按照這種設想,劉備把諸葛亮捧這么高,甚至要把江山送給他,就是為了看看諸葛亮什么反應,會不會真的有異心,想篡位。但是,劉備真的沒有必要去試探諸葛亮。最明顯的事情,在反駁第一條的時候提到,在古代“名正言順”是很重要的,血統是很重要的,諸葛亮如果真的接手劉氏江山,他坐不穩,更坐不久。以諸葛亮的政治智慧,他會不明白其中的厲害嗎?劉備會懷疑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嗎?都不會嘛。
就算退一萬步說,劉備真的對諸葛亮起疑心(這么多年的患難與共都忘了),他臨死前的一句試探的話語,除了告訴諸葛亮,我劉備不相信你,又有什么用呢?而一旦君臣之間信任危機爆發,以當時蜀漢政權的危急情況,是要把這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親手毀滅嗎?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以劉備之智慧,不會等到最后一刻還搞不清楚諸葛亮值不值得信任,然后再上演這么一出鬧劇。所以,劉備試探諸葛亮的這種觀點也是不合理的。
那么,劉備說這句話的真實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劉備的這句話,其實不是說給諸葛亮聽的,而是說給蜀漢的大臣們以及劉禪聽的,為的是讓他們閉嘴。
劉備既然把整個蜀漢江山都托付給了諸葛亮,認為諸葛亮“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那么他必然希望諸葛亮能夠無所保留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保住蜀漢江山,甚至興復漢室。但是,劉備把這么大的權力放到諸葛亮的身上,其他人能服嗎?日后會不會非議諸葛亮大權獨攬,專橫獨裁?劉備肯定預想過諸葛亮將會面臨的困難,所以,他需要把最高的權力,堂而皇之地交予諸葛亮,也就是“君可自取”。言外之意就是,諸葛亮就算想奪走劉家的江山,那也是我劉備允許的,至于在這條線之下的事情,更不必說!所以大家(蜀中大臣以及劉禪)就不要質疑諸葛亮的地位和權力了。
劉備的這句話有沒有起到作用呢?有。在劉備死后,諸葛亮成為了蜀漢實際的掌權人,劉禪非常聽話,其昏君的潛質也被壓得死死的,“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蜀漢內部,不管是荊州派還是益州派,都對諸葛亮服服帖帖,認可他的權力,無論在政治還是在軍事上,諸葛亮說一不二,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諸葛亮去世。試想一下,如果劉備托孤的時候,沒有把話說得如此之決絕,諸葛亮此后還能不能輕易地得到這樣的地位,治理蜀漢的阻力又會不會大得多?
劉備的此種用意,諸葛亮有沒有明白呢?他是明白的,看他的反應就知道了——“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我們可以發現,在諸葛亮的回答中,并沒有特別針對“君可自取”這句話,沒有特地說“臣絕無此心”之類的開脫之語,說明諸葛亮知道,劉備的意思就是要讓自己安心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在白帝城托孤這個歷史事件中,劉備不僅是把蜀漢江山托付給了諸葛亮,還將一把象征至高權力(君可自取)的尚方寶劍交給了諸葛亮,而且向其外部清晰地傳達了這個信息,為的就是讓諸葛亮拿著這把劍披荊斬棘,達成使命。
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在治理蜀漢的11年里,把這個內憂外患的,三國最弱小國家,打造成了可以主動進攻強大曹魏的國家。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這樣的君臣之情,確實值得傳頌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