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操作完畢后,在第一組(背部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之間、在第二組(腹部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治療30分鐘,每天治療2~3次。沒有接電療儀的穴位.按普通體針療法進行操作。
2.3 灸法
多與針刺療法配合使用。
2.3.1 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言意 言喜、膈關、T6~T10夾脊穴等;第二組取腹部相關節段區內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等;第三組取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內庭、陰陵泉、太溪、公孫。三組穴位交替使用。
2.3.2 操作方法:每次使用一組,每次選雙側8~12個穴位即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鐘,使局部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宜。每日治療1次。
2.4 耳針療法
多與體針療法配合使用。
2.4.1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主穴:取一側的胃、幽門、十二指腸。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腦干、神門。
2.4.2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針刺胃區時,應從胃區向賁門透刺;針刺幽門時,由幽門向胃體區透刺;針刺十二指腸區時向幽門區透刺。
每天針刺2~3次,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5次,均用中等強度捻轉手法,捻轉的幅度為2~3圈,捻轉的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10~30秒。
2.4.3 按語:本病主要涉及胃,所以主穴取耳穴中的胃(幽門是胃區的一部分)。取緣中、腦干、神門是為了調整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以促進胃機能的恢復。
2.5 電針耳穴療法
多與體針療法配合使用。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胃、幽門、十二指腸。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腦干、神門。
在上述耳針療法處方的基礎上,選取單側的體穴足三里、上巨虛、公孫(雙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28號0.5~1.0時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上巨虛1.5±0.5寸,直刺公孫0.8±0.2寸。然后在耳穴主穴與足三里、太溪、公孫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6個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電針30分鐘。每天治療1次。沒有接電療儀的耳穴,按普通耳針療法進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