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綜合征,原稱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發生在不同年齡,以青、中年最多,男性的發病率較女性為高。本病病期較長,臨床表現典型者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浮腫、高血壓等,輕者可僅有少量蛋白尿或鏡下血尿,重者可出現貧血、嚴重高血壓,并可逐漸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本病屬中醫學的“水腫”或“眩暈”范疇,主要病變在肺、脾、腎三臟,以腎為根本。由于病情纏綿故多屬虛證。腎陽虛或腎陰虛均可導致本病,但陽虛患者多于陰虛患者,現代醫學中高血壓型的慢性腎炎多偏于腎陰虛。
診斷要點
一 臨床表現
1.隱匿型(無癥狀型):本型患者常無癥狀,但尿常規可發現鏡下血尿或蛋白尿,腎功能可正常,對此類患者首先需排除其他疾病,特別是腎下垂、腎血管病變、生理性蛋白尿等才可做出診斷。本型患者尿液檢查可分為三種情況:①少量蛋白質、紅細胞、管型。②經常有蛋白尿,但24小時尿蛋白定量一般較腎病型為低,不超過3g,常在1~2g左右,遷延不愈,紅細胞間歇出現或少量出現,此又稱遷延性蛋白尿。③以紅細胞為主,稱為無癥狀性血尿,常在上呼吸道炎癥后尿中出現紅細胞增多,在發作過后,尿液變化又可轉為第一種情況。但反復多次發作后,往往與遷延性蛋白尿同時并存。 2.腎病型(腎病期):一般起病較緩,偶于晚間發現下肢稍腫,早晨可出現眼瞼水腫.但無其他癥狀。尿液檢查有大量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常在3.5g以上)、顆粒管型、上皮細胞和少量紅細胞、白細胞,血壓正常,腎功能試驗大多正常。 當病情逐漸加重時,尿量減少,水腫延及全身,有時尚可有胸水及腹水出現。血漿蛋白很低(白蛋白<3.0g%,總蛋白量低于5g%),血漿膽固醇很高(常高于250mg%,可達500~800mg%),基礎代謝率降低(可為-20%至-30%)。病人常有畏寒感,且由于低蛋白血癥易得各種感染。多數可漸趨惡化,進入混合型或逐漸進入腎衰竭階段。 3.高血壓型:本型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壓,水腫不明顯,病程長,起病緩,常先有尿液變化(不同程度的蛋白質、管型及紅、白細胞等),然后出現高血壓。以后血壓持續升高,患者常訴頭痛、頭昏、視力模糊等,有時可并發心力衰竭、腦出血、心肌梗死。
4.混合型:患者既有腎病型的水腫、血漿蛋白降低、膽固醇升高及較多的蛋白尿,又同時有高血壓及腎功能不全現象。
5.腎功能減退型或尿毒癥期:所有慢性腎炎患者無論有無水腫或高血壓,如未能徹底治愈,則在病情發展過程中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在部分患者中,腎功能減退可日趨嚴重,最后進入尿毒期。
二 輔助檢查
1.尿常規檢查:可出現蛋白尿,紅、白細胞,管型。
2.腎功能測定:在疾病早期,腎功能受影響較少,至晚期腎功能異常。 辨證分型
一 腎陽虛
面色無華或水腫,形寒肢冷,耳鳴耳聾,腰酸背痛,便溏尿頻,四肢倦怠,舌淡胖或有齒痕,脈沉弱。 二 腎陰虛
面色憔悴,頭暈目眩,耳鳴齒搖,咽干盜汗,低熱顴紅,五心煩熱,夢遺多尿,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 治療
一 辨證治療
(一)治療原則
調理脾腎、化氣行水。腎陽虛者重在助陽,腎陰虛者重在補陰。
(二)處方
1.主穴:分為兩組,一組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志室,另一組取公孫、三陰交、足三里、陰交、氣海。每次取用一組,兩組交替。
2.配穴:腎陽虛配命門或關元;腎陰虛配太溪或陰陵泉、太沖。
(三)操作方法
常規消毒后,選用28~30號毫針,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脾俞、胃俞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三焦俞、腎俞、志室0.8±0.2寸。直刺陰交、氣海、1.4±0.2寸,直刺三陰交1.4±0.2寸、直刺公孫1.2±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命門1.0±0.2寸,直刺關元1.4±0.2寸,直刺太溪、太沖0.8±0.2寸,直刺陰陵泉1.4±0.2寸。
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以中等強度捻轉手法為主,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每穴行針5~10秒。對偏于腎陽虛者可配合艾灸療法或溫針。
(四)按語
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志室及公孫、三陰交、足三里、陰交、氣海重在調補脾腎。關元、命門填補命門相火,主治諸虛百損;太溪、陰陵泉調補脾腎之陰,太沖可潛陽抑暈。
二 辨病治療
主要用于輕、中型患者的治療。
(一)體針療法
1.處方:取穴分為四組,第一組取位于腰背部相應節段內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胃倉、肓門等,第二組取位于腹部的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中極、關元、石門、陰交、水道、中注等,第:三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公孫、陰陵泉、承山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陰谷、太溪、內庭等。第一組穴位(腰背部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組穴位(腹部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配合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每次選用雙側10~14個穴位。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選用28~30號毫針,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脾俞、胃俞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三焦俞、腎俞、胃倉、肓門0.8±0.2寸。直刺陰交、氣海、石門、關元1.4±0.2寸,直刺中極、中注、水道1.2±0.2寸。直刺三陰交1.4±0.2寸、直刺公孫1.2±0.2寸,直刺陰陵泉、承山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陰谷1.4±0.2寸,直刺太溪、內庭0.8±0.2寸。
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以中等強度捻轉手法為主,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每穴行針5~10秒。
3.按語:慢性腎炎綜合征的主要病變在腎臟,腎臟分布著來自Tl0~L1節段的交感神經,故而應取用上述節段神經支配區內的穴位,第一組、第二組穴位即在T1O~Ll節段神經支配區內,第三組、第四組穴位雖然與病源并不處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經節段支配區內,但能夠調節腎臟血管平滑肌的運動及機體的免疫機能,對本病具有積極的治療作用。
(二)電針體穴療法
1.處方:與體針療法的選穴相同。第一組取位于腰背部相應節段內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胃倉、肓門等,第二組取位于腹部的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中極、關元、石門、陰交、水道、中注等,第三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公孫、陰陵泉、承山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陰谷、太溪、內庭等。第一組穴位(背腰部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組穴位(腹部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配合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每次選用雙側10~14個穴位。
2.操作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進針操作與體針療法一樣;第二步為電針療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畢后,在第一組與第三組穴位之間,在第二組與第四組穴位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雙側的10~14個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電針治療20分鐘,每天治療1~2次。沒有接電療儀的穴位,按普通體針療法進行操作。
(三)灸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位于腰背部相關神經節段內的穴位,如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胃倉、肓門等,第二組取位于腹部相關神經節段內的穴位,如天樞、氣海、陰交、石門、關元、水道、中注等,第三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陰谷、三陰交、公孫、陰陵泉等。三組穴位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選雙側8~12個穴位即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鐘,以局部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宜。每日治療1~2次。
(四)耳針療法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腎、內分泌。
(2)配穴:取另一側的腎上腺、緣中、交感。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以中等強度捻轉手法為主,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每穴行針5~10秒。
(五)電針耳穴療法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腎、內分泌。
(2)配穴:取另一側的腎上腺、緣中、交感。
在上述耳針療法處方的基礎上,選取體穴足三里、三陰交、陰谷。每次取用單側的穴位,雙側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陰交、陰谷1.4±0.2寸。然后在耳穴主穴與足三里、三陰交、陰谷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6個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電針20分鐘。每天治療1~2次。沒有接電療儀的耳穴,按普通耳針療法進行操作。
(六)耳穴貼壓療法
耳穴貼壓療法多與其他針灸療法配合使用。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腎、內分泌。
(2)配穴:取另一側的腎上腺、緣中、交感。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進行貼壓。常規消毒后,用5mm×5mm的醫用膠布將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選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每天按壓6~8次(每2小時左右治療1次),每個穴位每次按壓3~5分鐘,按壓的力量以有明顯的痛感但又不過分強烈為度。雙側耳穴交替使用。
參 考 文 獻
[1]鄭登勇.電針腎區穴位治療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觀察[D].福建中醫學院;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