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陳 陽
9月11日,廣東省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同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成立,作為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試點明確提出建立補償機制,將森林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據廣東省林業廳廳長張育文透露,廣東今年已經正式啟動森林碳匯工程,林業廳將與廣州碳排放交易所合作推出林業碳匯交易。隨著中國碳匯林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不斷凸顯,“林業碳匯”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本報記者就中國林業碳匯發展的相關問題,專訪了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
林業碳匯是多重效益的綜合體現
中國經濟導報:對于碳匯和林業碳匯的相關含義,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怒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相反,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就稱之為“碳源”。相應的,森林碳匯是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屬自然科學范疇。林業碳匯則是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或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與政策、管理和碳貿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范疇。
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行動,主要是致力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和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匯)。而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林業成為碳匯的重點。《京都議定書》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條款中,認可造林、森林管理、農業活動等獲得的碳匯對減緩氣候變化有作用。但是,在第一承諾期內,只有造林再造林項目才能列為合格的清潔發展機制(下稱CDM)碳匯項目,即國家可以通過從發展中國家的造林再造林項目中獲得的碳匯(碳信用),用于抵減本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且,每年從CDM造林再造林項目中獲得的減排抵消額不得超過基準年(1990年)排放量的1%。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在第一承諾期內,造林是指在過去50年以來的無林地上開展的人工造林活動;再造林是指在1990年1月1日以來的無林地上開展的人工造林活動。
中國經濟導報:發展林業碳匯對于我國社會經濟有何意義?
李怒云:通過發展林業碳匯不但能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較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而且成本較低,能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多種效益。它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給當地農民帶來收益;另外,雖然我國尚未規定企業的碳減排指標,但要求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減低能耗,減少碳排放將成為趨勢。在減少碳排放難度較大的情況下,通過林業措施吸收二氧化碳,發展林業碳匯,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個減排緩沖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減排壓力。
發展林業碳匯,充分發揮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和適應功能,能為我國贏取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交易碳匯必須是增量,而非存量
中國經濟導報:碳匯交易平臺的建立需要哪些條件?您認為碳匯進入碳市場交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李怒云:國家發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間,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開展碳交易的試點。碳交易實際是碳排放權的交易,其中交易的碳信用減排量主要來自于減排項目和碳匯項目。在目前碳市場還沒有形成的情況下,我們正在開展相關的研究,為碳匯交易做準備。
碳匯要進入交易至少應有4個環節:一是要有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二是要有產品即碳匯;三是要有與國際接軌的計量、監測、審定、核查、注冊等標準體系以及第三方認證、注冊等;四是要有碳匯買家。
以碳匯林業為例,我們現在大部分時候所指的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等,都是森林本身為人類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在之前,這種生態服務是公共產品,就跟我們平常呼吸空氣,沐浴陽光一樣,是不需要付費的。公共產品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很難計量,很難量化,產權也很難明晰。但是碳匯交易的出現,使得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一定的經濟價值。在碳市場上,林業碳匯具有一定的價格。全社會享受這種生態服務的同時,也會為森林提供的這種生態服務去“買單”,這樣的話,對于一些地方的造林來說,在發揮生態作用的同時也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使得通過碳交易,森林的生態服務實現了部分經濟價值,讓我們看到了生態服務實現經濟價值的“曙光”。現在碳匯交易使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價值得到了部分實現,相信以后森林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土等價值也會慢慢實現。
用來交易的碳匯必須是一個增量,而不是一個存量。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每天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這些是森林的存量,而非增量。根據《京都議定書》里有關碳匯的定義,必須是人工措施新增加的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才能用來交易,人工措施目前就是以人工造林為主。現在很多人簡單地以為把目前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算一下,然后就認為我國森林目前可以吸收很多二氧化碳,這些碳都可以拿到市場上去交易,這種觀點是存在誤區的。
另外,《京都議定書》里對于碳匯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和規定,這使得能夠進入市場的碳匯很少,比如“議定書”規定,國家(包括主要工業化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統稱發達國家)在第一承諾期內(2008~2012年),要把本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在CDM項目中,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購買碳匯項目的碳信用指標,只能占到第一承諾期平均減排任務5.2%中的1%,不能全部去買碳匯來遞減排放量。因為目前碳匯的生產來自于森林,受到很多自然因素的限制,存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所謂的不確定性,就是測算碳匯量很復雜,比如人類造林的時候也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在碳匯交易中必須減掉這些排放量,必須是凈吸收才能拿去交易。為什么呢?比如買家在碳交易市場上買了1噸的碳排放量(碳信用指標),假設這1噸碳匯項目的碳排放量,如果沒有減掉碳匯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那么可能賣家提供的碳排放權實際只有0.8噸,但是買家卻會按1噸的配額去排放溫室氣體,這么算下來反而是向大氣中增加了碳排放。這也是目前世界很多碳交易中碳匯交易所占得比例非常小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需將林業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實現自主減排目標
中國經濟導報:我國林業碳匯項目實施在國際上處于怎樣的地位?
李怒云:在國際上,雖然我國林業碳匯管理起步較晚,但在清潔發展機制碳匯項目方法學和林業碳匯管理工作上,我們走在了國際前列。此外,我國建立的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目標的公益性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其運行模式和規范的碳匯造林項目管理,在多次國際交流中,受到國外專家稱贊,“你們做得很規范,計量、監測方法與國際接軌,又不失中國特色,具有可操作性。”
中國經濟導報:為發展碳匯林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未來將有哪些舉措?
李怒云:國家將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著力推進森林經營,全力加強森林保護,努力增加森林碳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新貢獻。重點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第一,積極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碳匯能力;第二,大力開展森林經營,增強森林碳匯功能;第三,加強森林保護,減少森林碳排放;第四,發展生物質能源,積極促進節能減排;第五,提倡多使用木材,增加木質林產品碳儲量。
中國經濟導報:為什么中國乃至國際社會都越來越關注碳匯事業?
李怒云:工業減排會給一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但人類大規模排放溫室氣體引發全球變暖的問題又亟待解決。所以越來越多的專家把目光轉向了地球之“肺”――森林,希望通過增加碳匯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森林碳匯雖然是間接減排,但它的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較強。一般情況下,每公頃森林一年大約能吸收10~40噸二氧化碳。因此,中國需要將林業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實現自主減排目標,。
中國經濟導報:對于廣東省碳交易試點納入林業碳匯,您認為意義何在?在引入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李怒云:廣東是林業大省,屬于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以前廣東省山區豐富的碳匯資源在碳減排中無法使用。現在將碳匯引入到碳交易過程中,可以將山區生態優勢轉化推動當地發展的經濟優勢。
但是也需注意一些問題,比如說,現在廣東省的林業碳匯項目相對于碳交易市場對碳匯的需求還存在差距,那么首先就需要造林,那么造林的時候就要按照碳匯造林技術標準去做,這樣新造林地產生的碳匯就可以測算清楚拿到碳市場上交易;此外,還需要對現有林地進行科學經營管理,在經營過程中,如果能按照相應的技術標準把新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量算清楚,也是可以拿去交易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