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教師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引導學生丟掉粗心大意的壞習慣,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讓學生預習與復習的習慣 近年來,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后,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么,這樣無準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里,帶著疑問上課。 讓學生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教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 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教師教育學生課外學習時,也要幫助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 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率。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習興趣,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引導學生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小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尚在起步階段,掌握概念的過程一般以認識具體實物為起點,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針對學生這一思維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遇事問個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結論記錄下來動手演練,進行驗證,在實踐中體驗獲取知識的規律和樂趣,這樣堅持下來,“勤思勤動”的習慣就會在“樂”中逐步形成。 讓學生一定要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難,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教師教學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讓學生要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做作業前要準備好一切學習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后再獨立完成作業,不抄襲別人的;做作業時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后,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 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教師和家長檢查,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 指導學生要有課外閱讀的習慣 學生要學好知識,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閱讀;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生寫讀書筆記;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從眾多的課外讀物中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書來學習,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轉載:http://club.jledu.gov.cn/?uid-4975-action-viewspace-itemid-55082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