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廣東省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問鼎:楚式青銅器特展”,這次的展覽是由廣東省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物館一起來舉辦的,一種展出了大概80多件(套)的青銅器,這次展示的青銅器主要是以戰國時期為主,難得的是這些青銅器大都來自楚式青銅器最多藏品的聚集地——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銅建鼓銅座
這樣規模的展覽,哪怕是在湖北當地都是看不到的,也正是因為是離開了家門,一定要壯大門面,湖北省博物館才費盡這樣的“洪荒之力”,連壓箱底的寶貝都拿出來了。當然展覽的承辦方廣東省博物館也很給力,也不吝嗇的講自己館藏的楚式青銅器悉數拿了出來,此次展覽往大了說在學術上可以解讀周代禮樂制度的變遷,往小了說,這么多的精美青銅器,更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編磬
商末,楚人被排擠,一路南遷,最終到達了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篳路藍縷,勵精圖治,開啟了楚國八百年的序幕。江漢地區銅礦資源豐富,是中國銅礦主要產區之一,也是中原地區鑄銅的重要來源地。在武漢盤龍城遺址是約公元前15世紀的商代早期遺址,這里發現了約400余件青銅器,說明那時此地已有先民鑄造和使用銅器,且頗具規模了。
正是由于江漢平原,特別是隨棗走廊地區富裕的銅礦資源,使得周天子分封了“漢陽諸姬”——眾多姬姓諸侯國,來保障該地區銅礦資源及運輸的安全,同時遏制楚國發展壯大。銅綠山的豐富銅礦資源在楚武王三次伐隨后,最終歸楚國控制,為楚國鑄就輝煌的青銅文化、成為南方霸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源保障。
周代實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楚國高級貴族中又以平底束腰的升鼎為中心,升鼎(也稱正鼎)盛放祭肉,配以羞鼎(又稱陪鼎)和煮牲肉的鑊鼎。這樣一來,楚國就有了自己的禮器制度,這樣的制度與當時的周天子是一個等級的,也從制度上說明了楚國的強大。
楚人來自中原,在江漢平原開創了楚國800年的雄圖霸業,也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他們遵從周代禮樂制度的核心——明尊卑,別上下,繼承了中原的先進文明,又大膽創新,吸收各國各民族文化與工藝的特質,依靠成熟的冶鑄技術,鑄造出獨具特色的青銅禮器。
由于楚國強大的國力和影響力,楚文化對其勢力范圍內的各國都影響巨大,一些諸侯國文化成為了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地區如嶺南地區則深受楚文化影響,不僅在嶺南出土了不少楚式青銅器,楚文化對粵式青銅器的形成與發展也有著重大影響,這也是為什么在嶺南地區會出現如此多的楚式青銅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