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博物館青銅器巡禮
襄陽市博物館館以基本陳列、臨時陳列為基礎,館藏文物包括金銀器、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漆木器、古字畫、碑帖墓志、石刻木雕等。展出各個時期文物800多件(套),基本陳列為以“聆文明之足音,品南北之遺韻”為主題的《襄陽古代歷史文化展》,分為史前時期、先秦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及隋唐至明清時期五個單元,全面介紹了襄陽歷史文化的發展概況。
館藏文物尤以商周青銅器較具特色,最為集中的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諸侯國青銅器,有銘青銅器的數量和質量位居全省前列,涉及的諸侯國包括鄂、鄧、曾、楚、鄭、鄀、蔡、黃、衛、弦、應、吳、徐、許、秦等。
第二展廳——先秦時期的襄陽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高大雄偉的楚國大銅鼎,與墻壁上先人們艱苦勞作的圖畫和青銅冶煉場景相呼應,昭示著襄陽歷史從史前時期進入青銅文明時代。
夏商周時代,襄陽是中原文化南傳的重要通道,一度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陽城西南真武山、樊城北鄧國及其外圍有周崗、余崗和黃家村等兩周文化遺址,其豐富的文物類別和文化內涵,無不凝聚著先民的匠心獨具與智慧,既見證了襄陽5000年的文明,又表明鄧城的時代發展序列和作為都、市的繁華。
襄陽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西北荊山山脈的南漳、保康等地留下了楚國早期開發的印記。春秋戰國時期,楚曾一度建都于鄢郢(即今宜城市鄭集鎮),并置襄陽為“北津戍”。在宜城市區南楚皇城遺址及其附近,不僅分布有眾多的楚文化遺址,而且出土了大量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器物。楚國不同時期器物組合、器型、紋飾的變化,器類由鼎、缶、壺到鼎、敦、壺,紋飾由繁縟細密的蟠螭紋到光素無紋等交接過程等,從中可窺視楚文化基本面貌和特有風采。
本單元500余件文物為研究襄陽歷史、楚文化、中原文化,佐證襄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