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 新民晚報
市民漫步蘇州河畔步道,觀景賞綠,心曠神怡之際,卻遇沿河小區鐵門“隔斷”,只得望河興嘆——
“梗阻”擋道,讓“走通蘇州河”行不通
張欣平 何艷容
| ||
|
從長寧路哈密路口踏上蘇州河沿線景觀步道,一路往東,記者不由得被兩岸的風貌所吸引:原來除了公園綠地,市區里還有如此綠色環繞、賞心悅目的地方。
紅、褐、白相間的透水磚鋪滿5至8米寬的沿河步道,步道南側種滿了四季常青的行道樹,將行人與車道隔離,每隔幾百米還有一個設計成樹葉形狀的避雨亭;靠蘇州河的步道北側,則隨著堤岸高低分別設置了齊腰的鐵欄桿和防汛墻。值得一提的是,欄桿被獨具匠心地設計成了銀色的波浪狀,凹凸的浮動恰好形成了一張張可以坐下歇息的長椅。欄桿邊的景觀燈也被設計成了白玉蘭的形狀,但每一盞玉蘭開放的程度都不一樣,連起來看,就是一朵玉蘭從含苞到盛開的過程。
隔著蘇州河望向對岸,也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沒有了高聳入云的鋼筋水泥“森林”,取而代之的是被植物錯落有致點綴的河畔綠地。精心修剪的景觀植物布滿了沿岸的草坪,綠色就這樣在蘇州河兩岸暈染開來。白色的游船晃悠悠地停靠在碼頭,微風吹拂,河面上激起陣陣漣漪,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下泛著銀光。
綿延伸展的步道上,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悠閑散步,活潑好動的孩子們則忙著追逐嬉戲。沐浴著冬日難得的陽光,三位年輕姑娘正擠在相機鏡頭前,試著將自己和背后的蘇州河景一同納入相機。穿過瀘定路橋踏上對岸的綠地,有幾位市民正在放風箏,周圍還有幾對跑步的親子家庭,一群練扇子舞的老人,展現出一幕情趣盎然的景象。
觀景意猶未盡步道戛然而止
拆墻還綠的景觀步道,也使毗鄰蘇州河畔的高檔住宅小區“錦上添花”。住在水城路天山河畔花園的金女士對此深有感觸:“2009年步道造好以后,這里風景越來越好,小區的檔次一下子提升了,我家現在成了名符其實的‘景觀房’,房價也漲了!”
在長寧路南側,有一座連接天原河濱公園與天山河畔綠地的二層步廊,長約350米,高約4至6米。在此步行,能看到蘇州河兩岸的全景,別具一格。而步廊的名字也很特別,叫做“鯉魚跳龍門”,長寧區建交委宣傳科的楊慧珍科長解釋,這個名字象征著棚戶區的居民告別過去,改頭換面,代表奮發向上的精神。
過古北路橋后沿河向北轉彎,正疑心是否走到步道盡頭的時候,記者“柳暗花明”地發現自己順著步道進入了虹橋河濱公園。公園緊貼蘇州河南岸,呈倒“L”形,面積雖不大,但布滿綠化,還安排了親水步道、健康緩跑徑、康體設施、休閑座椅等,成了附近居民鍛煉休閑的好去處。
只可惜,沿河的好風景隨著一道鐵門的出現戛然而止。原來,虹橋河濱公園以東是上海花城,小區也許是出于安全的考慮裝上了鐵門,禁止外來人員進出。吃了“閉門羹”的記者,只得從公園原路返回。
由于歷史原因“斷頭路”難打通
記者了解到,“蘇河印象”步行道的“斷頭路”遠不止這一處,還有一些河段被沿岸小區占用,成了“私家花園”。如萬航渡后路的蔚藍水岸小區,在蘇州河岸邊搭建了一個近百平方米的親水平臺,僅限本小區居民刷門卡進入,非小區居民被無情攔在外面。而與蔚藍水岸一墻之隔的曹家渡花鳥市場,則“大材小用”被辟作停車場。
“當我們意識到蘇州河進行景觀建設時,許多沿岸住宅區已經拔地而起,我們比房產開發商晚了一步。”提到斷斷續續的景觀步道,楊科長解釋道。據了解,2009年長寧區開始規劃“蘇河印象”景觀建設,從哈密路到江蘇路全長約5200米。其中,古北路至哈密路的2100米為重點改造區域,簡稱“兩線六點”,即長寧路北側濱河步行道,南側的綠帶形成連續的“兩線”,以及由虹橋河濱公園、芙蓉江路綠地、仁河濱江綠地、天原濱河公園、天山河畔綠地和天山中學綠地組成的“六點”。
“沒能設計成連續的走道,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早年長寧路所在的周家橋屬于棚戶區,隨著經濟發展,棚戶區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含有“濱河”“河畔”字樣的中高檔住宅區。長寧路拓寬前,蘇州河沿岸沒有空間進行景觀建設,反倒是長寧路南側的住宅區“圈地為王”,在小區內開辟大塊空地建設濱河綠地。
長寧路拓寬后,長寧區著手建設景觀綠地。但先有小區,后建步道,早期規劃不周全,意味著景觀步道必須跳過這些小區進行。“比如華東政法大學,它的校區是沿河建的,我們不可能要求這些地方全都對公眾開放,這在安全上不允許。況且,我們也沒有那么多的資金把這些地買回。”楊科長說。于是,現在看到的“蘇河印象”,并不單是一條濱河步道,還有長寧路北側靠近住宅的綠化帶,以及與房產商協商后買來的幾個公園綠地,由此構成了“兩線六點”,長寧區將之形容為“串起6個翡翠玉珠的珍珠項鏈”。
![]() |
■漫步親水步道,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