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發生在200多年前。嘉慶十二年十一月初十丁未(1807年12月8日),嘉慶皇帝下諭旨嘉獎山西廣寧的兩個平民百姓——張自得、呂有才。 張自得是個孩子,他在山西廣寧的河道上撿到一個背囊,里面裝著銀子。這孩子沒見過這么多的銀子,感到很害怕,就把這個背囊就近拿到他的舅舅呂有才家。舅舅是個本分人,想到這些銀子的主人可能正在為丟失錢財著急上火,就把這個裝著銀子的背囊交官了。經官方查驗,背囊里的銀子足足有四百兩。這個地方府官,十分忠于職守,將此先進事跡稟報皇上。時任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即嘉慶。這位皇帝得到奏報,馬上下旨,嘉獎兩個拾金不昧的百姓,從失主的銀子中,拿出一百兩給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別送給這兩個平民,作為獎勵。他讓當地官府制兩個匾額,送到這兩家去掛在門上。剩下的三百兩銀子,由失主領回。失主四百兩銀子雖然領回三百兩,總比都丟了好,千恩萬謝而去。 有一個叫周厚轅的給事中給皇帝上了個折子,要求將此事宣付史館,并讓各省督撫把皇帝的圣旨布告天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號召百姓向這兩個人學習。 嘉慶皇帝看到折子,馬上批復四個大字——“殊可不必”。嘉慶處理此事,顯得很清醒,很值得玩味。 首先,他的獎勵方式就很特別,既有“政府”的獎勵,又有提成獎勵。在政府的獎勵中,既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讓當地官府制匾額,送到這兩家去掛在門上。這就相當于今天的獎狀、獎旗、獎杯,而掛在門上的匾額更彰顯。物質方面是,特批官布四匹,分別獎勵給這舅甥二人。官府的獎勵不重,但是,提成獎勵就不可小看了——從失主的四百兩銀子中,拿出一百兩給這舅甥二人。這個比例相當于25%了。 古時,雖然也有“律例”,但是,皇帝的圣旨更具備法律效力。從拾得失物(金)中拿出25%作為獎勵,這種按比例抽成獎勵,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為一個好做法。我們今天常常看到,有些人懸賞重金尋找失物,但是卻不兌現,拾物者為討失主承諾的賞金不得不打官司。有些失主丟了財物,自己渾然不知,自然沒出賞金尋找。但是,對如數交還的拾物(金)者,竟無表示,甚至說“我又沒有什么承諾”。媒體曾報道,有一個拾到8萬元的小區女清潔工,就什么獎勵或回報都沒有。據報道,失主將此款遺留在小區院子的長凳上,女清潔工拾到時,無人知道。這個女清潔工帶著一個女兒過日子,家徒四壁。但是她君子固窮,守住了道德底線。我在敬佩中總覺得這個女清潔工有點兒“虧”。而嘉慶的獎勵方式就很有助于公民永遠守護道德底線。我們在抓道德教育,提倡“八榮八恥”,可是在機制上的欠缺卻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其次,嘉慶皇帝“殊可不必”的批復也值得玩味。在我們看來,如果將此事廣泛傳播,傳播義舉,弘揚正氣,不是有利于純正民風嗎?嘉慶皇帝干嘛不懂得抓宣傳呢?這位皇帝是怎么想的,我不得而知。我們不妨做這樣的推想:大規模宣傳,是需要人力物力的,皇帝是不是怕勞民傷財?還有,是不是怕招來虛偽貪冒之徒?不管我的猜想對與否,嘉慶皇帝這種“嘉獎有度”,是值得研究與借鑒的。這舅甥二人做好事,并不是向誰學習才做的,是良心天性使然。政府需要做的只是保護公民的良心天性。嘉慶處理此事是很清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