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范疇。古今醫家對其病因病理論述甚詳。多認為病因損傷肺胃腎之陰液而形成本病。但張景岳認為中消病,病在脾胄。朱丹溪認為: “酒面無節……臟腑生熱”。消渴之主因為酷嗜炙博,胃熱灼脾,迫使脾陰輸泄無度。胄為陰[陽]明燥金,脾為太陰濕土,胃需脾陰之濡,牌[脾]需胃陽之煦。若恣食肥甘,或縱欲損泄腎陰,陰虛火熾以致胃火亢盛,逼迫脾陰,使胃失其潤則火益熾,胃陰傷,胃熱盛。胃熱則消谷谷消則善饑。臨床多見熱盛傷陰之證,且陰虛與燥熱二因互為因果。陽點者甚少。病初雖有上,中,下三消之不同,其始雖異,其終則同。病久多見三焦俱瘸,三消合一之證,必至晚期陰損及陽,始顯陰陽兩傷之侯。
治則早期當以養陰清熱瀉火為主,肺胃兼治。中期當繞用養陰,益氣為主。若見大饑大渴則謹防寒涼太過,顧置脾臂。末期則應針對陰陽俱虛證侯相應施治。
據水虛不制火的病機,以養腎陰為主祛,但腎陰虧及于腎陽,則也當兼顧腎陽。水要升,火要降,方能水火既濟,當用桂附蒸動陰水,以生升津液。金匱腎氣丸為益火蒸水之劑;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后期陽氣虛寰,不能蕉動腎札當溫陽以蒸腎水此時清熱降火之劑當慎用,忌用苦寒直折之晶。根據“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少火生氣”、 “氣能化札火能耗水”的論點,應當重用參芪益氣諸品。
一般中晚期患者常用下方:
生熟地各30克 天麥冬各12克 黨參so克 當歸9克 山萸肉12克 菟絲子30克 元參12克 黃芪30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
陽明熱甚尚口渴者加白虎湯,川黃連口清胃之浮火。余如石斛、花粉、葛根、烏梅、五味子諸品可隨證選用.
末期陽虛者可用金匱腎氣丸之類,其中桂,附可各用至9克。腹脹加厚樸,腹瀉者茯苓。澤瀉增量,去生地,熟地減量。兼見高血壓者加杜仲、牛膝,控制飲食甚為重要。大量地黃劑可減少食量。有冠心病者加瓜妻,薤白,半夏。 —
古人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在臨床上往往三焦俱病不易劃清,本以上治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