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
一、內(nèi)容
《鹖冠子》據(jù)說是周代的一部道家哲學論著,被認為由楚國一位筆名“鹖冠子”的隱士所作。盡管鹖冠子的身份不明,他仍被認為是一位武官,因為,至少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武士之冠加飾象征勇猛的鹖羽。目前的本子,是由儒家倫理調(diào)行的有關(guān)黃老哲學、法家學說與兵家策略論文的雜合。有些篇章(第7至9與14、15章)包括了鹖冠子與趙將龐煖(約公元前295-約前240)的對話。全書通篇表述的一個主題,是大自然周期性運動的道家思想,以及統(tǒng)治者使自己的所思所行與宇宙的運動——尤其是天之道——相協(xié)調(diào)的必要性;這種天道運行不息,建立了人類社會的法。兵家諸篇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吸引最有能力的謀士(最好是那些“佰己者”),以及遵從禮、義、忠、孝原則的重要性。
二、成書年代與真?zhèn)?br>此書《七略》收錄兩次,一次被列入《道家》,一次被列入《兵權(quán)謀》。班固收《七略》入《漢書》時,列《鹖冠子》一篇于《道家》,刪去了《兵權(quán)謀》下的條目(見《漢書"藝文志》,第1730、1757)。
如此,該書在《漢書》中的著錄為一篇;后世的書目(如《隋書"經(jīng)籍志》,第1001頁;《舊唐書"經(jīng)籍志》,第2029頁;《新唐書"藝文志》,第1516頁,著錄為一部三卷本的作品;通行本也是三卷。因此,有些學者推斷《鹖冠子》中必有部分為漢代以后的偽作。例如,柳宗元(773-819)注意到《世兵》篇的許多文字實際上與賈誼(公元前201-前169)的《鵩鳥賦》相同,并斷言“好事者偽為其書”(見《柳河東集》,《四部備要》本,卷四,第10頁下至第11頁上)。《鹖冠子》中《鵩鳥賦》的段落,實際上是一節(jié)關(guān)于命運變幻的詩化文字,竄入了兵家策略的論文,非常可能是后世對原文的增補。
《漢書》與后世書目所記的差異,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意義重大。可能一篇本的本文,僅僅包括作品的道家章節(jié),而班固從《兵權(quán)》條下刪去的《鹖冠子》,包括了作品中有關(guān)兵家策略的部分。甚至可以想象原文中包括了龐煖對話的部分,也可能是取自一篇同名的文字,并被班固兩度著錄:第一次是《縱橫家》下的二篇本的作品(《漢書"藝文志》,第1739頁),第二次是《兵權(quán)》下的三篇本的作品(《漢書"藝文志》,第1757頁)。
第一、二章通假字“正”與“政”的使用(見下文第六節(jié)所引吳光,第157頁起),表明作品的這些部分一定早于前漢;作品其他部分的材料也當屬此時。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顯然不知道這部作品,他引用賈子(即賈誼),而不是《鹖冠子》,作為《鵩鳥賦》竄入節(jié)中四行的來源(見《史記》卷六十一,第2127頁)。《鵩鳥賦》竄入節(jié)之外,《世兵》章中的部分,實際上與魯仲連給燕王的書信相同(《四部備本》本《戰(zhàn)國策》卷十三,第2頁上至第4頁下,及《史記》卷八十三,第2465-2466頁);《博選》章中的大部分,改編自戰(zhàn)國說辭(《戰(zhàn)國策》卷二十九,第8頁上)。有些段落并與馬王堆出土《經(jīng)法》的文句相似(見《馬王堆漢墓帛書》第一輯,文物出版社,1980年,釋文的注釋,第44頁;李學勤:《馬王堆帛書與〈鹖冠子〉》,《江漢考古》第七期(1983年第2期),第51-56頁)。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可藉以判斷哪部文獻取自哪部,諸多文字的相似之處至少證明:如果《鹖冠子》的原文本身前漢時尚未存在,那么,《鹖冠子》中的某些材料,前漢時已經(jīng)存在。
三、文獻源流
現(xiàn)存的版本均有19篇。韓愈(768-824)曾見16篇本的版本,其中有脫漏與舛誤(馬通伯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1957年,第21頁)。晁公武(1171年卒)從一部八卷本的版本中輯出一部三卷本(十九篇)的版本。八卷本中,包括了三卷(十三篇)來自《墨子》的添竄和兩卷(十九篇)漢代以后的零散論文。近代,傅增湘(1872-1950)發(fā)現(xiàn)了敦煌文書本的上卷(未發(fā)表),包括前八篇和第九篇的一半;原文中有一隋代以前的佚名學者的注文(見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續(xù)集》;北平:1938年,卷二,第37頁上-38頁上)。
四、版本
(一)現(xiàn)存印本皆基于陸佃(1042-1102)注的三卷本。收有完整文本的陸氏注釋,存于:
(1)《道藏》。
(2)《學津討原》;此本重印于《四部備要》。
(3)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4)《子匯》;標點重印本,收入《叢書集成》。
(二)《四部叢刊》本;明代仿宋版的重印本,宋本來源不詳。
(三)張金城:《鹖冠子箋疏》;《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九輯(1975年),第641-793頁;對全部文本最為全面的評注。
五、不附原文的注解
(一)俞樾(1821-1907):《讀鹖冠子》;在《曲園雜纂》卷二十,第1頁上-第9頁上。
(二)孫詒讓(1848-1908):見《札迻》。
六、近期研究
(一)孫人和:《鹖冠子舉正》;《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第3卷第2期(1929年),第159-166頁。
(二)細川一敏:《鹖冠子與漢初黃老思想的關(guān)系及其意義》;弘前大學文學部,《文經(jīng)論叢》,第14卷第2期(1979年),第1-14頁。
(三)陳克明:《試論鹖冠子與黃老思想的關(guān)系》;《哲學史論叢》,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4-244頁。
(四)大形徹:《鹖冠子——幻想不朽之國的隱士之書》,《東方宗教》第59期(1982年),第43-65頁。
(五)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六)R.P.普瑞恩布:《〈鹖冠子〉與黃老思想》;《古代中國》第16輯(1991年),第169-186頁。
七、西文譯本
(一)克利斯多佛"蘭德:《中國軍事思想與道家學說》;《華裔學志》,第34輯(1979-1980),第206-210頁;摘譯。
(二)紐伯格:《鹖冠子》,1986年;第七至九、十四至十六、十九章的德文注譯。
八、索引
《鹖冠子、文始真經(jīng)、鬼谷子逐字索引》,劉殿爵與陳方正合編:《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即出。
(原注:編者感謝與已故的葛瑞漢私下交換的意見,它們已被收入上文;參見葛瑞漢著《一部被忽略的漢代以前的哲學文獻:〈鹖冠子〉》;《亞非學院學報》第52卷第3期(1989年),第497-509頁。)
——克內(nèi)克特格斯
(邢文 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