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館位于老大殿后部,分上下兩層,設有序廳“遠古印象”,通過猛犸象、腫骨鹿、普氏野馬、海百合等史前動植物骨骼、化石展現人類出現以前的自然狀態和環境。
“遠古印象”,是江蘇古代文明的“序廳”,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人類出現之前的“居民”們: 恐龍、大角鹿、猛犸象、野牛、普氏野馬……
雙柏原蜥腳龍(下圖)。蜥腳龍是最大型的恐龍,也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于晚三疊紀或早侏羅紀(2.3億-1.87億年前)演化而成,最繁盛的時期為晚侏羅紀(1.63億年前-1.44億年前),并生存到白堊紀(1.44億年前-0.66億年前)。所有的蜥腳龍均有相似的身體結構:頭小,頸極長;軀體龐大而長,腿粗壯,尾長,鞭狀。腰帶厚重,通過4塊(或5塊)骶椎骨與脊柱愈合以給身軀及尾部提供有力的支持。脊椎骨的椎體兩旁都有很深的坑窩,以減輕重量,同時又保持其結構上的強度。 恐龍蛋化石 猛犸象。猛犸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犸,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門齒長1.5米左右,體重可達12噸。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
大角鹿。大角鹿是體型最大的鹿,古哺乳動物的一屬。生活在三百萬年至一萬二千年前,我國于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發現化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內亦很多。這種古鹿的角大得驚人,角面的寬度,通常有2.5米,所以叫它大角鹿。
馬鹿。是僅次于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叉,最多8個叉。 披毛犀。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屬于腔齒犀屬,體長3.5-4米,肩高約2米左右,與今天白犀大小近似。生存于更新世,并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與其同屬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齒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有兩只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它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東北野牛。野牛化石,廣布在四川、河南、山西、內蒙古和東北各地,其中以東北地區的種類和數量最多。它們多屬于寒溫帶動物。
普氏野馬。普氏野馬的染色體為66個,比家馬多出一對。整體外形像馬。野生的普氏野馬很可能已經消失。 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已經生存了5億年,在2億3千萬年前,海洋里到處都生長著海百合,由于海百合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們只能在深海里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 這些珍貴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兩、三億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國畫大師筆下綻放的百合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