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很多人耳熟能詳,一群人生活在洞天福地之中,不知道外界的變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其實現實中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元末明初開始就生活在貴州的大山深處,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經過600多年的傳承依然保持這當時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他們就如同是現實中的桃花源一樣,外面600年早已翻天覆地、滄海桑田,可是這里的時光依舊像600年前一樣,他們就是生活在貴州的漢族分支-屯堡人。
屯堡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此時大明王朝已經建立了十四個年頭了,但是天下依然不太平,朱元璋還有兩處心頭大患沒有解決,一個是已經逃亡大漠的北元政權,一個就是盤踞云貴高原的元朝殘余勢力。北面的北元雖然實力依然強大但是暫時還不會對政權造成直接威脅,但是云貴高原卻是肘腋之患。這一年朱元璋派遣30萬大軍,由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領,征討云南,元朝云南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明軍平定云南。之后朱元璋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云南。
屯堡
雖然云貴地區的元朝殘余勢力被消滅了,但是軍事鎮壓并沒能徹底解決云貴地區的問題,反而引起了各地的反抗運動。為了能夠徹底解決云貴地區隱患,朱元璋采納了大臣的意見,采用剿撫結合的政策,留下軍隊開墾屯田,按照職位高低依次分配從38畝到292畝不等的土地,并將軍人家屬從原地接到云貴,于是屯軍就此安營扎寨。之后,明朝政府又以“調北填南”的舉措,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征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賈、犯官等遷來黔中,并由軍方提供第一批農具、耕牛、種子、田地等原始投資,以三年不納稅的優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與屯軍一起,形成軍屯軍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構成獨特的漢族社會群體──屯堡,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
屯堡
由于當地軍屯占據了大部分的良田,當地苗人與漢族移民之間經常發生爭斗,于是這些屯所內的新移民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開始將原始的定居點打造成城堡要塞,通過各個城堡把屯田區包圍在內側,而且屯堡內各家之間都有暗道相連,一旦有緊急情況,可以馬上集結。經過長時間的經營建設,形成了現在的屯堡的建筑群體。同時這里的人們依然保持軍隊的編制,平時耕種土地,戰時直接上前線。
屯堡文化
但是之后隨著明朝滅亡,清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政策,與屯堡人經常發生沖突的土司們被徹底摧毀,苗人與漢人的關系越來越融洽,屯堡也就漸漸失去了以前的軍事防御功能,伴隨著之后陸續的移民進入,屯堡也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屯堡
由于與中原內陸交通不便,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屯堡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當地婦女的服裝非常特,多以青、藍色為主,樣式為寬袍窄袖并且不加花邊。據當地的老人講,屯堡婦女的服飾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馬大腳”的服飾,俗稱“鳳陽漢裝”。也就是說這些這些服飾應該是從安徽傳來,但是在安徽當地早已失傳,卻在屯堡中意外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尖頭繡花鞋
歷史就是這樣子,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驚喜,遙想當年皇帝的一道命令,數十萬人從自己的家鄉來到了云貴高原,無數的人背井離鄉。從進入云貴高原的那一刻起,回歸故里,落葉歸根的思鄉情結就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屯堡文化”,雖然如今早已沒有了當年戰爭的影子,但是當地那些隨處可見的屯、所、衛等地名,依然訴說著當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