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繼往開來


丁  林




創作自述

丁  林

對于章草的學習,首先是取法上的導向。這必須是一個專一與博取的對立統一。唐朝張懷瓘稱章草之為“既隸書之捷”并非完整。隨著考古和大量文獻的發掘,對于章草的行成,正不斷地完善和豐富資料。我在學習章草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體會,按照時間以及筆法的發展,三個方面可概括:


一是章草的發展期,即開始的狀態。筆畫簡直率真,用筆源自篆隸,雖然在字法上已漸趨規范,但仍處于不成熟的初創階段,如簡牘以及部分殘紙中的草書墨跡。其最根本的用筆方法保留篆隸書的筆法,如《居延漢簡》《馬圈灣簡牘》《走馬樓簡牘》《流沙墜簡》《東漢永元簡》《平復帖》,殘紙《濟白帖》等,是我們常說的魏晉筆法或傳統筆法,包括后期王羲之的姨母貼也可見此筆法的傳承。


二是成熟期,已經規范化了的章草,其字法的成熟與嚴謹,不能再以隸書之捷來表述,已衍變為一種新書體了。如《急就章》《月儀貼》《文武貼》《秋涼平善貼》《出師頌》等。但這個時期的章草書風取向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依然傳承篆隸的部分筆法;有的貼近行草筆法;有的貼近楷書筆法,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如發展期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亦屬此類。


三是發展期,章草在向今草的過渡中,更多的行草筆法運用到章草的書寫之中,出現了宋克、趙子昂、鄧文元、康里巎巎、楊維楨和明清以及近代的一部分書家。其筆法特點亦有行草書之提按使轉,也延續了波磔和濃厚的章草韻味。王蘧常精心研究漢簡,注意篆、隸的內在聯系,“欲化漢簡、漢帛、漢陶于一冶”,正是對傳統以及筆法的深入研究,正是取法乎上而兼取,才有了他的章草作品“無一筆不具古人面目,無一筆不顯自己的精神”。


如此眾多的章草風格讓人眼花繚亂,所以在章草的學習中,先明白其發展歷史,然后明白取法導向顯得尤為重要。初期章草隨著簡牘墨跡的出現,雖可見行筆,但筆法的個人習慣與字法的不完善,會讓章草學習者無所適從。學習者沒有一個統一的調子,學習時只能靠自己的摸索與取舍。成熟期的章草雖最為規范和經典,但多為刻本,不可能見到原作的筆意和趣味,用來指導甚至會誤導。偶有墨本,如《出師頌》也絕非初學者所能窺一二的。后期的章草作品雖然兼而有之,但已經遠離源頭,多呈現了更多的個人書風,取法不高。所以在章草取法上一定要廣博與專一的統籌。學習章草初創期之率真,取其成熟期之嚴謹,借鑒發展期之精華,只有兼收并取,思考過濾,才能完成章草學習與創作的前期準備。


卓定謀著《章草考》說“古之字數,勢不能曲盡情意以供使用。”所以在章草的創作上經常碰到字法無據可循的困惑,既不能斷章取義,也不能無理造字。所以更多的是參考偏旁部首自己組合,再參照今草字法,根據筆畫特點融以章草筆意來書寫。這種局限是每個章草學習者的困惑。章草如今作為書法藝術來探索和發掘,其字法的構成亦可根據創作的需要從簡牘中汲取營養,從篆隸文字起源以及構字原理,結合簡牘中部分文字,更加科學而嚴謹地進行章草字法的豐富,既有觀賞的藝術本源,又有漢字書寫規律。在這個古老的藝術中,科學與藝術絕不是對立的。


學習章草,不是于其他書體之外的孤立的學習。作為書法,取法乎上,字法嚴謹,線條精美,結構和造型的完美也是成功的關鍵。修隸書取其橫式及波磔之韻,修行草以訓練造型和氣息,都是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相互滋養的手段。對于書法理論以及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是深遠而又意義的。因為我們的書法藝術就是在這樣的土壤中生長并得以延續。只有扎根于這片土地,根植于傳統之中,才能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深地走進傳統。也只有走進傳統,才有可能談到創新。常有敬畏之心而對之,是態度,是方法,是深入,也是不敢妄自菲薄的約束。





于惠泉




創作自述

于惠泉


年輕時,喜歡長相漂亮、帥氣的人,覺得那是一個傳奇……再后來,就不太看重這些表相的東西了,而是重視內心豐厚有韻致的人。


寫字也是類似的情形,原先寫王、褚、趙、董……喜歡他們多情的姿態,瀟灑的風范,后來覺得唯美的書風畢竟是一種類型,何必都要在這條道兒上走呢?于是,質樸渾厚同時見真性情的東西便成了最愛。


有時候遙想,李世民酷愛逸少風,舉國跟著步塵畫影,在樹立書圣典范的同時,書法似乎也大大縮小了陣地。試想,若無太宗偏好,二王之外的諸多流派也許可以健康無擾地發展,那將是怎樣的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啊!


歷史是回不去了,帖學的流弊也在清季終于迎來了碑學的復出,眾人有了機會可以重新客觀地認識書法的演變,只是晚了近千年。承碑學之后緒的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


我無意在此分辨碑帖的優劣,只是覺得二王雖美,但也只是百法家中之一法,并非書法行草之全部。不幸的是似乎仍有不少人在爭相模仿二王的比賽中歡躍著,這也許是連清末、民國時期的那一代書家都要暗笑鄙視的了。


也許歷史愛開玩笑,也許自李唐肇始,走二王之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那么碑學的再生,也當視為一種必然的結果。走碑帖結合是歷史曲折后的鄭重選擇,當視為正途。或者走另外一條寂寞之路,即回到漢朝去,從行草書的母體發端開始,重新演繹出新的可能和變數!


我以前多寫隸書,學行草書時間并不很長,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好的作品都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以重復古人為能事,甘做古人奴仆和代言人,批發販賣、自己復制自己大都了無意思。真正的藝術家應當是既深諳歷史與文化,能與前賢對話交流,知得失、會貫通、明取舍,又能自立門戶不失本色,有思想的獨到之處和過正的技術語言。


二、學習以形成自我面目為準則。學習前人,僅是一種手段,而非終極目的。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學著學著就忘記了這個初心。學習以不像前人為目的,其前提是要先寫的很像,這是起點和基礎,寫像了才算是入了門,懂得了游戲的規矩,這樣才有可以修改規則的資格與升華古人的可能!不像古人,像誰?像自己!找到自己!成就真我!


為此,為藝者,要學會心靈的本貞,甚至可以適度地“脫離群眾”,防止群化。這也是心靈自由和保持精神獨立的必要方式。自覺地孤立和獨處是心靈不被污染而采取的凈化過濾的必要手段。人是物質上群居的動物,在群居中獲得繼續前行的價值和尊重,但人又必須是精神上的獨行俠!不如此,便無法區別靈魂上的這個與那個。看看整體忙碌不停的螞蟻吧,你能區別出這只和那只的不同嗎?螞蟻不會孤獨,但他們的一生無法標注個性的色彩,我為之悲嘆!為藝者應當對此有所醒悟,而為藝者也應具備三個特征。


真誠,自然而隨緣,率真不虛偽,這便有了因人而異的本色底子。在此基礎之上,才會有真性情,舉手投足才會自然而然,而非矯情。因為真誠,才會真正的忠誠于內心,對得起自己,同時也會感動別人!因為真誠,才不會老想著去模仿別人。


智慧,不為時風氣所熏染,立于道心而不動搖,這非得大徹大悟不可。常見世人追風逐浪者,像一顆漂浮旋轉的浮塵,了無定心,也是可嘆!我覺得一個人三十五歲之后如果還在老趕時髦,估計也就沒有多大的希望了。智慧的獲得,需要一種近乎本能的直覺,更需要沉潛的功夫,窮根究性、高度自覺和統古融今的領悟,它需要眼光的卓越、精神上的自立、心性的堅定!


挑剔,大凡技藝高妙者,往往不會輕易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也許是他們深知游戲背后的規則和底線,他們總是在做著挑戰極限和自我的工作,精益求精,不會滿足!他們長著一顆哲人和詩人的腦袋,奇思妙想非常人所能及,他們又長著匠人一樣靈敏有力的雙手,細膩準確地呈現出心靈的豐厚和美麗!





馬健中




創作自述

馬健中

習書經年,一路走來可謂悲欣交集,感觸良多。真草隸篆均曾嘗試寫過,結果發現,寫的最多的是行書。它已成為我書學實踐過程中的主要書體。其間,有過遴選法帖的反復;有過精進的欣喜;有過徘徊的郁悶;也有過停滯的痛苦。于是,自己在困頓與迷惑時學會思考。


在琳瑯滿目、品類繁多的經典法帖面前,如何精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本”,寫出精微,寫出深度,寫出新意來,其惑一也。根據書法的本體要求,結合自己的性情與表現需要,如何在不同階段有先后、有目的地來適時調整學書內容和方法,即學序問題,其惑二也。臨帖是學書的主要途徑,但其中的問題與變數最多,也最為復雜。所謂“好帖易求,得法殊難。”如王字行草,人人稱善,但不知為何寫,如何寫,寫什么,又不知為何用,如何用,用什么,更不知寫的角度,寫的程度,寫的方向,寫的技巧,寫的取舍和寫的成份,其惑三也。創作階段如何運用與表達。運用的是手上長期積累的古法,心中蘊藏的古意,獨一無二的情緒,與眾不同的文字內容,合理的形式,平穩積極的心理狀態和易于發揮的材料與工具,表達的是筆致與心性所彰顯的筆墨效力與氣韻。這些看似明了卻難于湊效,其惑四也。如何既適應展覽體制又不失書法的本真和大道,在強化提煉用筆純度與高度的同時,使作品具足內美,其惑五也。創作時如何處理好心理上的表現欲與自然書寫性之間的交叉和矛盾。其惑六也。如何把握自己書法的潛在能量與演進趨勢,其惑七也。如何立足傳統,消化、生化古法,并結合書法的自身規律與時代審美要求確立自己的風格取向,其惑八也。


若細論之,困惑會有更多,如書法學習的方式問題,是模糊地接受學習還是主動地發現學習?是機械地學習還是有意義的學習?還有,如何發現并提高自我臨帖和創作效能感?如何在書法介入情況下利用既得的經驗和成份來促進新內容的學習遷移?再有,如何調控自己學書過程中的心理定勢,消除阻礙并產生積極影響?


其實,在學書過程中的各種疑惑和困頓遠不止這些。有了這些困惑,使我有了如下思考。

此件作品基本是一種保守的、穩定的、溫和的正常發揮。不出彩也沒太大失誤。即使融入了白蕉的體勢和筆意,抑或《十七帖》的字法,但對我來說,仍然是一種重復,而憂患正在于斯。我明白,這樣下去的結果是小情調、小清新下的小作為。沒有大格局,就沒有大出息。今年第十一屆國展上,我的純顏行書的冊頁作品,得到評委的認可。但我仍然心病,,昨天寫王字能獲獎,今日寫顏字行書能入展,明天寫蘇字也可能上榜。如此下去,倒像素僧托缽化緣活命似的,終不是個長久法。所以,近兩年我開始做大字行書日課,借鑒行書經典中不同結字、情態來訓練自己處理字組內部關系及矛盾的能力,并且不加入草字草法,以純色行書來強為自難,逼迫自己在掙扎中求生。


尊重傳統,仰視古人,敬畏經典。應當是我們每一個書法人具備的品格與修養。在古人面前,我們永遠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減小自己創作的勇氣和任性書寫,回到文本與書齋。深化對經典法帖的理性解讀。入之深,方可行之遠;厚積方能薄發;志氣平和,方能去俗躁;增其內美,方能外新。


總之,高超的書寫技巧、深厚的筆墨功夫、雋永的文辭、合理的章法、新穎的形式,都需要在一顆文心、一種風骨、一類情懷、一個適宜的環境下完成。這種書寫過程不僅是不可重復的,更是一種自然輕松的書寫。





王少凡




創作自述

王少凡

乙未十月,節至立冬。余在燕市,寄身芃廬。仰望天心兮霜華漫漫,俯瞰墨池兮水云蒙蒙。遂適楮墨,思忖翰墨之道,慨然嘆曰:


學書廿載回眸望,為我試作習書歌。

余生宛北邊楚邑,文道不興奈若何?

少得夢樓傳筆法,心猿未定徒摩娑。

志學東都訪諸賢,龜書畀姒出洛河。

漢唐勝跡銘后世,伊闕龍門郁嵯峨。

鸞翔鳳翥眾妙至,珊瑚碧樹交枝柯。

神筆仙藤鎖紐壯,殘碑斷碣龍騰梭。

始覺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后識弘農薛玉印,又遇潁上顧孟軻。

二師諄諄授大道,拳拳赤子崇泰阿。

四載春秋明書技,經史訓詁不厭多。

師古抗志紹先哲,但學廟堂隸與蝌。

行草追摹王逸少,楷法獨尊蘇東坡。

求得皮毛一二分,始覺堂奧需無佗。

弱冠負笈游京城,尋尋覓覓忙奔波。

因緣殊勝識大德,拜學東魯昌陽王。

初法太師祭侄稿,日日推磨神惶惶。

雄拔頓挫勢難馭,潦倒唏噓心茫茫。

吾師把手傳要妙,學書漸進始高昂。

墨池水干三千斛,草箋寫廢八萬張。

晝夜六時無間斷,出入晉唐覓良方。

能得魯公一芥子,奈何公高須彌崗。

苦無神力納須彌,夜伴青燈空彷徨。

復學東坡與東洲,龍蛇始出盡翱翔。

意造無法求質樸,無意于佳寫華章。

書道千秋本無界,為求真趣入黃粱。

師恩醍醐開慧智,數載念念永難忘。

刀筆小生思克己,步履老莊知足常。

海內晏和書道盛,伏愿丹青玉宇揚。

斯時同悅筆墨事,吟詠高歌樂未央。





王文博




創作自述

王文博

余習行草頗久,蓋八年有余,均未得法。農歷癸巳三秋,因作大草一卷,得獲首屆“孫過庭獎”行草書展最高獎,得頤齋陳振濂先生、鮑公賢倫先生指授,于用筆、用墨、章法氣韻、理念意趣皆有所得,更確立余習草書之志。想二位先生皆已忘卻余之姓字,無論容貌,但先生教誨助緣頗深,當遙謝非常。此后二年,用功良多,因教書職務之限,須習五體以解諸生之好,教學相長,亦獲益于此,興之所至,手揮不停。余草書初習旭素,悟旭公之綿延開合,得素師之行云流水。復讀《書譜》,此中妙趣,欣然欣然。


時常以臨摹,創作求教于方家,得眾家之教誨,取眾家之長,補己之短,時時心悟,乃有此作。草書以蜀地細毛邊而為,薄如蟬翼,能得筆墨之妙。偶有漲墨,水墨分離,層次分明,為余之甚愛。以書寫較為熟悉之唐詩為內容,字字之間,行行相間,粗細搭配,開合有致,根據筆墨,性情相發,心感汪洋恣肆,跌宕起伏之態。行書為小字抄宋詞手札,上下拼接為整幅,塊塊書時感情不同,尚能豐富視覺,相趨溫文細膩,行云流水,非真非草,猶小溪潺潺,動靜相宜之妙。


行草書有相通,但內質不同,行書重意趣,草書現蒼莽;行書貴能靜氣,如潮汐相和,徐徐而偶有水花;草書必應靜而能肆,肆而能斂,縱任奔逸,筆勢綿環,淋漓不失雅致,變化亦能瘋狂,把動與靜、濃與淡、枯與潤、輕與重、迅疾與徐遲、大能與大不能如莊子《逍遙游》般,自由瀟灑,時時有奇怪生焉。


唐孫過庭《書譜》云: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余頗好此論,緣及內心寫照,能窺此一斑者,必有所長。





王亞航




創作自述

王亞航

6月中旬,各大網站發布或轉載了由共青團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年聯合會、河南省美術館主辦、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承辦的“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征稿啟事,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大大小小的賽事也參加了不少,其中也得過一些獎項,收到過的賽事通知也特別多,看了征稿啟事后,覺得此次展賽含金量高,又要撰寫文章,從內心來說感到難度不小本沒打算參加,但是我的恩師李貴陽先生見我比較猶豫,就再三做工作說,本次賽事展覽影響面大,去年他參加由本次主辦方承辦的“篆隸展”舉辦地就很成功,特別是研習了章草多年,又是作為河南本省作者應當積極參加,而且也可以檢驗自己的這幾年的創作水平,聽了李老師對我的鼓勵,經過再三的琢磨,還是決定參加此次展賽。


此次的征稿啟事也非常明確的提出了“以青年書法創作為主題,以精品佳作為展覽內容,以青年文化建設為支撐,以書法藝術精神為導向,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指導思想,也鼓勵作者在傳統基礎上大膽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根據征稿要求,結合我本人對應征作品的理解,首先在選題方面進行了確定,反復斟酌決定選古人畫論為創作內容,紙張采用了六尺的復古粉彩,從形式上不做拼色布局,以免影響作品的成績,在創作之前,我常常感到膽怯,在心里反復琢磨按照平時的創作對比是否能達到滿意的效果,心里沒底,遲遲不敢動筆,但貴陽老師平時就一再鼓勵我臨帖要習古而不泥古,創作要放開大膽,不可太過拘謹,于是我加大了臨習古帖的力度,反復練習,直到最后截稿的前一個夜晚,我獨自一人呆在書房,反復斟酌力求創作之前心中已有一幅完整的作品,準備就緒大膽開筆了,作品在夜深人靜時完成了。


這次參展的作品我在傳統中力求突破,在形式上沒作太大的創新,作品寬度定為75公分,正文為豎式分割式,整幅作品一氣呵成。此次入展,評委老師能給予認可,對于我這個在基層工作多年、又在書法的道路上苦苦前行多年的書者是一個莫大的鼓勵和鞭策。我習章草已十年有余了。開始時習王璩常,《急就章》,后又臨習《平復帖》《出師頌》《月儀帖》,近年來又研習漢簡,總之學的很雜。大量臨習古帖的同時,我有意識地將草書與隸書的元素相結合進行嘗試,此次參賽的這件作品我也大膽的融入了隸書筆意,結構上也有意識地將每一字進行縮“短”,用筆線條上有意識加“厚”,紙張的顏色與章草這一書體相結合,使整幅作品看上去突出一個“古”字,我認為在創作上要力求繼承傳統。就此幅作品,個人認為滲入了諸家章草筆意。但作品整體缺失了娘家。


臨帖就是學習前人和繼承傳統,沒有這個階段,想達到一定的書法水平是萬萬不可能的。在臨帖過程中,我堅持每臨每新。每次都有新的感覺、新的收獲。先讀后臨,印象即存,臨后再讀,以正謬誤。同時,不但臨字,還要臨章法、神采,努力去研讀書者在創作時的時代背景及精神狀態,理解作品的內容含義,讀懂其表達的文學內容,雖然入展了此次比賽,但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來說,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老師們的認可,感到很高興,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了“藝無止境”這四個字的深刻內涵,也深知作品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說墨色、疏密等缺少了變化,我相信在以后的練習和創作中,會認真的加以克服,使自己在今后的書法藝術道路上走得更加順利,也默默的為自己加油。






王偉卿




創作自述

王偉卿

在書法中我個人比較鐘情行草書,一直為自己尋找一種筆墨述說方式:又極少用常人慣用的滑潤流動的圓轉筆法,而是代之如亂頭粗服般的頓挫翻折,以增加筆形、筆勢及節奏的豐富變化,追求那份執拗與沉澀。同時也大膽吸收“細柳營”的拆解與重塑的手法,強化線條本身的表現力,凸顯點、線、面的形式美感和節奏感,并在這種形式美感和節奏感的對比性展現中,賦予作品蕩氣回腸的沖擊力。當然,作品中還借鑒了民間書法《漢魏晉摩崖刻石及殘紙》的樸實拙厚及日本書法的某種才調,這比較符合當代書法審美追求,也契合本人的性情。梁啟超說地理環境對藝術風格的形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確如此。


古人把寫字這件事說得既小又大。“小”則說它是“末技”、“小道”,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大”則可以通天地萬物。清代美學家葉燮說“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唱戲的也說“戲大于天”,寫字同理,傅山就說“字中有天”。可究竟怎樣才算“大”?我想,若能在寫字中參悟人生、獲得精神自由,進而真正實現人生審美愉悅,也就差不多了,哪怕能有那么一點點感覺也彌足珍貴。換言之,寫字已經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它,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這與名利無關。林散之說“人生多苦難,有點藝術,是安慰”,就是這個道理。既然寫字與你的生命歷程有關,那么你的寫字態度應該是:為“自己”寫字,是釋放自己,而不是刻意征服別人。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刻意地“秀”書法,向別人炫耀征服著什么。我理想的寫字狀態,發乎性情,興來不可遏:可以通宵達旦;可以甩氈在地,赤膊上陣,須臾整刀宣紙一掃而光,有時墨滴飛濺,寫畢已成“墨人”;可以豪飲后對壁揮灑,呼嘯奔走,頃刻滿墻龍蛇飛舞……把寫字完全融入到生活之中。當然,“喧鬧”的書寫行為及架勢嘴臉雖不能與高妙的想法和深刻的內涵直接對等,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生命情懷的真實釋放。不是嗎?


現在書法的發展與古人相比最大的區別是篇幅的大小,現在書法完全脫離了實用價值,走向展廳化,以裝飾性純藝術形式出現,晉唐宋元時期的行草書主要以書信、手札,單字大小在方寸之間。小字作品滿足不了現代人的口味,展廳效果不好,不會有人注意,字形必須放大,才能適應“中國美術館”的展廳效應。因此在書寫技法上必須加以改變。在中晚明時期以后,簡單地說,就是除了出鋒筆畫以爽利之外,在整體的用筆中,要增強碑派的書寫手法,如中鋒、平推、頓挫等。在明晚期,碑學剛剛萌芽,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潮流,也沒有出現碑學大家。而今天,在我們的歷史傳統中,已經有了鄧石如、沈增植、康有為、林散之、伊秉綬、趙之謙、吳昌碩、于右任、胡小石等成功的碑學書家。他們的書寫技巧和清代以前書家并不一樣,他們往往以碑學的用筆來寫行草書,強化了線條的厚重感,豐富了我們的審美經驗與表現方法。因此我們在將小字放大的過程中,除了借鑒晚明書家之外,又必須受到清代以來碑學方法的影響,我們或者直接從漢魏碑刻中得到啟發,或者從清代碑學家的作品中得到啟發。展廳中大篇幅草書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沖突帖學經驗,同時又多少受到碑學方法的刺激。純碑與純貼的作品越來越少,碑與帖的矛盾正在被碑帖之間日益廣泛而深入的不斷融合取代,這是當今展覽活動的積極成果之一。由于碑貼的不斷交融,當代書法創作展現出更強的多元性與通融性,只要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書(刻)樣式當今都有人從中挖掘,以尋求新的適應展廳要求的視覺語言。


信手捻筆不覺于此,只是把書法當成自己不可或缺的工作和生活,并享受書寫的快樂!怏然自足其樂無已矣!





王興學




創作自述

王興學

書法與我,已構成一種平靜和諧的生活。除了幼時喜歡涂抹的興致,便是2003年工作變動,而有暇深層次接觸多的緣故。“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對于這樣的“小道”之事,本是一種生活多余時光的“打發”,卻漸漸感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日深沉溺,深感“小道”蘊涵“大道”之理,“其趣之幽深,情之比興,可以默識,不可言宣。亦猶冥密鬼神有矣,不可見而以知,啟其玄關,會其至理,即與大道不殊。”。時事動遷,人生無常,書法竟成就了我現在的常態生活。


我正襟習書,始于2005年。之前雖亦“吃墨”不少,卻皆是“大字標語、小字獎狀”之類的工作需要,純屬“大眾民間俗化”美術,無任何傳統法度可言。當時立志習書,決心“忘記過去”,終因出身編伍,很難泯滅“俗化”的印記,這種印記至今猶存。因此“常態書寫、雅俗共賞”即成為我多年的審美取向,可“俗字雅成,雅事化俗”絕非易事。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數年來,在良師益友的耳提面命下,踏實地臨習了唐楷、魏碑、明清小楷等不少經典碑帖,很快掌握了毛筆的靈活運用和筆法要旨,適應了隨手可寫的常態化要求,唐人尚法的要旨已初有所悟。2010年,視野擴大,把行書列入自己的學習重點,開始體悟揣度古人以毛筆為記錄工具的常態化生活。首先臨習宋人手札尚意書風,體悟書法的抒情性功能,明白書以載道、書卷之氣、人格情操、個人情趣的筆墨表達。臨習趙松雪行書,體悟日書萬字、氣息酣暢、始終如一的豐厚功力和超強定力,得其結體嚴整、外貌圓潤、筋骨內涵的雅士之風。臨習王羲之《懷仁集字圣教序》和白蕉行書,體悟精美典雅、平和自然、瀟灑飄逸的晉代風神,尤其《蘭題雜存》,能使人直接鮮明地領悟到晉韻和唐法的神采。臨習八大山人書法題跋,體悟每個單字的喜怒哀樂和整體章法的巧妙經營,學其寧靜致遠的禪道情懷。臨習魏晉、明清小楷,學其用筆用墨精微之能事。臨習孫過庭《書譜》,學其飄逸沉著、婀娜剛健、信筆而書筆精妙。臨習王鐸行草,學其大氣磅礴、氣勢恢弘的正大氣象,等等。古代書法,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以我愚拙心智揣摩古賢情懷,實在是井蛙言海,妄估所以。“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古人書,雖十之不得其一,但深感古人臨池功夫之深和用筆玄妙,深悉古賢們書寫都是日常生活所為,不雜任何俗事干擾和功利紛爭,皆是性情所致,自然天成,是“無意于佳乃佳”的“無為之事”。這種書法生活的常態化,真實地再現了古賢們的思想境界和人格情操。我向往之,我踐行之。


得知這次“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征稿之事,已是截稿的前四天。對于這樣一次專業性很強的單項賽事,確有偷懶之心,意欲逃避。時隔一夜,一種“于心不忍”的感覺涌上心頭,在明窗凈幾的辦公室里,沉思良久,思慮再三,忽有投稿考試的沖動。于是入室鋪紙,以平常心書寫,不足半個時辰,一揮而就。紙是常用的白宣紙,墨是常用的紅星墨液,筆是案頭常用的兼毫毛筆,內容是熟知的《道德經》章句,環境也是自己的工作室。一切都是熟悉的、自然的、普通又平常的。整個書寫過程也是安靜的,沒有俗事雜音紛擾和謀篇算計。寫罷反觀,靜謐內斂,清新澹韻,平和自然,筋骨內涵,甚合心意。





王宏濤




創作自述

王宏濤

記得小學二年級就有“大字課”。說起寫大字,幾乎每個人都是愁眉苦臉,跟吃了苦瓜似的。那時感覺寫字很枯燥,只有一張二毛錢打印的美術字,二十個字,大多都是“白日依山盡,……”之類的唐詩。用的筆也只有五角錢的大白云,寫完一節課,每每都是兩只手像熊爪,臉似煤礦工臉,衣服也變成了水墨畫,現在想起來也真是駭然!


真正喜歡寫字是初中二年級時,一個語文老師的毛筆字激起了我的興趣, 那時便從內心深處去接受它,于是我向他請教,寫字要想寫得好,有沒有什么方法,他哈哈一笑!說:“這有什么方法,只要堅持天天寫,這樣鐵棒也可磨成針,以后自然就可隨心所欲的寫了……”。此后便瘋狂的練起來了,每天都寫,也不用字帖,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時過境遷,幾個春秋過后,當我真正接觸到書法時,才知道當時是多么的荒唐和無知。不過正因為如此,如今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園。佛語:種什么因,結什么果!我想也就是這個理了。在書法這個家園,我甚至發現了另一個自己,另一個世界,可謂別有洞天。


也許同仁都可能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某階段迷惑不前時,似乎整個生活都空空的,如老翁觀晚霞,總有一絲哀愁。但當你有一天茅塞頓開時,你可能會像孩童一樣的稚氣可人,一天或一月都似乎有喜從天降的愉悅。有時候整天不想動一筆,有時候想到什么半夜突然起身,上身半裸趴在案桌上急匆匆寫起來,那一刻!你幾乎忘記了所有,乃至世界,屬于自己的則另有一個乾坤。某一刻你深入字帖,仔細品讀時,有所感悟,你會覺得此時哪怕有繞喉三日的美味,還是風華絕代的佳人,在你眼中都會如一絲鴻毛,過眼云煙罷了!


有人說寫字為什么一定要臨帖,自己寫不行嗎,除非你的智慧超過了我們老祖宗智慧的疊加,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就連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都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的。你又怎么可能什么都不依靠“自立門戶”呢?我個人認為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還有人說臨帖不必太像,要加自己的東西之類的話,我覺得這樣去學習書法最終只能到“山腰”,甚至“山腳下”。我自己臨帖更傾向于越像越好,盡量能做到絲毫不失才好。


關于出帖,也就是創作,實際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都是在做練鋼筆字的功課,只是把鋼筆換成了毛筆,學習古人,多半是在學字形,學得好的有些筆畫偏旁寫的比古人還古人,但最終還是未得大道。近幾年我漸漸發現書法從古到今沒變的法則,現在卻少有人繼承。以前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曾說過一句話:“實際五種書體都是一樣的用筆。”但我當時愚笨,未曾理解恩師的深意。近兩年才漸漸理解了那句話,這可謂是無上不可求之真理,也是古人未變之法。元代趙孟頫曾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而我們今天很多朋友只學會了字形,附帶幾個筆畫,但是真正學到筆法的又有幾人。有人曾說唐以后法已沒落,難道是宋四家的字形寫的沒有前人漂亮,還是寫的太不像前人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深思。


如果你的資料夠多,你可以把唐人的墨跡或碑刻,或唐人摹晉帖以及日本的三筆三跡字帖放一塊兒仔細觀察,你會有很大發現,乃至驚訝,其中有很多東西從來都沒變過。我曾經把唐代諸大家的楷書放到一起做過比較,發現他們的字形幾乎大多一模一樣,甚至連左右的比例和位置都沒變過。但他們的風格和面貌截然不同,而我們今天來區別這個書家和那個書家不同,幾乎都是以字形或幾個典型的筆畫來區別,但看起來還是一樣,這是為何?所以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好好思考,學習古人到底要學習什么,光學字形是學不會的,學會了筆法不一定會用,因此會了怎么用這才是核心。假如我們明白了古人的書寫方式和理念再加勤奮,我相信,我們當下也會有像古人一樣偉大而優秀的書法家,因為我們現在的資料和條件遠比古人優越。


臨帖時要注意筆畫間的生發關系,字與字、行與行的避讓都須用心體會,這樣在創作時才會有所依靠。臨帖最終的目的并不是臨像它,而是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






王國振




創作自述

王國振

草稿之作,起于漢代。“存字之梗概,換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草書被譽為書法藝術皇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著實不虛。然而,草書,尤其是大草,想寫好真是太難了。草書之難學,不在筆而在意,不在形而在神。筆者,法之徒也,意者,心之用也。形者,法之質也,神者,性情之所依也。是以求神意者,上智,神意完者,書之上乘,學草之大要也。大草難在書寫時是在技法嫻熟的基礎上,融情感激昂的狀態下,把筆濡墨,任情恣性,隨意揮灑,漫隨情感的涌動一路神行,筆底流淌的是心靈跳動的情感密碼,是隨時間流走的瞬間生成,是書家感悟人生的通達和豁暢。是“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速度與“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的激情的心靈物化。


這次參加河南省行草書法研究展創作了兩件大草作品,在創作時我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推敲。


一、內容


這次創作我選擇李白的數首詩,李白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激情奔放,瑰奇恣肆。與大草的浪漫、抒情、大氣很是吻合的,內容朗朗上口,寫來心手雙暢,通過內容能更好地傳達草情草意。


二、幅式


我選擇當前國展中常用的橫卷分段式創作。大草寫長軸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是唐人謀求擴大和強化草書空間張力變化和強度而創制的。由長軸走向分段,是適應展廳懸掛而創新的新的章法形式。橫卷因其寬度有很大的擴展余地,所以能有很大的發揮,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帖》、黃庭堅《諸上座帖》等都是杰出范例。大草要有更高的創造力,其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要打破“行”與“列”的界限,在不損傷字體規范化的前提下使字的結構變形,上下覆蓋,左右通達,實現有限范圍內的無窮變化。大草,能夠做到行不成行,打成一片,渾然一體,方為高手。我在書寫時有意打破行與行的界限,倏大倏小,亦剛亦柔,干濕并用,縱橫馳騁,滲透出對大草的體悟。


在用紙方面,選擇土紅色粉箋復古宣,古雅而樸厚,隔水用稍亮的同類色牙黃灰鑲嵌,整個調子統一在暖暖的低長調之中,盡顯低調溫雅。


三、融合


在創作作品時,如何將懷素與張旭的風格相融合而渾化無跡,形成自己的書寫特點,一直是我縈繞不斷的心結。如何將這兩種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書寫方式進行雜糅,拓寬線條的表現域境,是我反復嘗試的重點。以試圖豐富懷素圓勁細線的氣勢上的不足。


我創作時在務求字法精準的基礎上,把情感的涌動與豐富的意象聯想傾注于筆墨之中,用方圓、斜正、粗細、長短、曲直、疏密、聚散、干濕等不同形態的線條,進行了令人賞心悅目的排列、穿插、組合,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相互生發,融為一體,統一中有變化,對比中有調和,在不斷地打破中重構秩序感,產生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創造出神采煥然的造型空間,其神與形互為表里,展現大草的奇觀景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元代蘇霖輯《書法鉤玄·翰林粹言》中說:“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兼此二者,然后能齊古人。”技法不可能與生俱來,必須勤學苦練,日積月累,漸修漸悟。草書的靈魂是神采,大草要有神采,一方面必須經歷長期師法古帖的淬礪,八法精熟,另一方面心態要恬淡自如,創作時物我兩忘,心手雙暢,還要有澎湃奔涌的激情,融入自己的學識修養和審美趣味,才能做到“銜華而佩實”(祝允明《評書》)。只有功性兩見,技道交臻,在創作時做到遲澀飛動,能速不速,草而不糙,約而不簡,逸而不飄,才能表現出大草浪漫、瀟灑,奔騰、雅逸,通達、郎暢,典雅、婉約,虛澹蕭散的高貴品質。






王    統




創作自述

王  統

我的書法學習和創作以行草書為主,小楷為輔。參加全國性展事以行草居多,有時行草中夾雜些小楷做些點綴。此次行草書法研究展,我十分重視。看到征稿啟事后,就開始準備。今天能夠有幸入展,也算是對自己近年來學習行草書的一個小結。


我創作時內容選材多為詩詞或書論,在表現手法上,以“二王”書法為基礎,參以米芾、蘇軾筆意,在開頭或結尾常常加些小楷點綴以增加形式感和活潑感,形式上采用粉彩紙書寫內容、黑色宣紙拼接。整體風貌在布局、對比、色彩搭配的襯托的作用下,盡量讓作品流露出端莊、流暢、剛健的藝術氣息!


書法不單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修養,我認為在書法創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講的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一、多讀經典,提高眼界,提升認識。


記得前幾年剛開始學習行草書時,到書店查看了很多資料。從《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詩帖》到《伯遠帖》《韭花帖》《蒙詔帖》,當時很納悶,大師們寫的作品怎么都寫得“不漂亮”?看不懂。作品中有些地方涂抹得亂七八糟,覺得很丑,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行草書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把我搞糊涂了。后來看的東西多了,才知道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里面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夠我們學習一輩子了。以后看這些大師的作品,抱著虔誠的心,多看、多記、多思考,才會常看常新,才會逐漸從中悟到一些新的東西。所以現在我覺得,“見巧望樸”是一個過程,開始人人都是喜歡漂亮的東西,是“美中求美”,等到你對于樸的東西、拙的東西、厚的東西真正發自內心地接納了、喜歡了,那么你就進門了。這是一個坎。我想大家要從認識上清楚這一點。


二、從臨摹到創作,再從創作到臨摹。


我讀過沃興華老師的書《從創作到臨摹》,很受啟發。初學書法時一定要大量臨摹,撐握筆畫、結字、用筆、用墨、章法等,把傳統的東西熟記于心,這樣才能創作。當經歷了從臨摹到創作之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傳統功底,一定的創作能力,這時學習的重點應當從手的提高轉移到心的升華,著力于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追求。并且根據這種價值判斷和審美追求,在名家書法、民間書法乃至古往今來的一切文字遺存中去尋找、去發現、去闡釋、去表現,使臨摹行為在創作需要的指引下,從一種求知活動變為培養、發展和實現自我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方法就是從創作到臨摹。從臨摹到創作,然后再從創作到臨摹,這是學習書法的兩個階段,它們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


三、善書者不擇筆,這個觀點因人而異。


大師們常說:“善書者不擇筆”,這是對大師級別的人物而言,對于我這樣的初學者,對書寫材料,還是要認真琢磨,什么樣的紙適合寫什么樣的書體,什么樣的筆自己用得順手,什么樣的墨汁在紙上出現想要的效果,這些要在平時的練習和創作中要不斷體會,熟記于心。我時常到文化用品店買不同的筆墨紙張來練習,熟悉書寫材料的特性,這樣有助于在創作時心手雙暢,寫出滿意的作品。


四、笨工夫是最有效的辦法,簡單的東西練到極致就是絕招。


學習行草書,對《圣教序》《二王手札》《書譜》等一系列古今傳統經典,要心摹手追,日課不輟,投機取巧決對不是好方法。要在技法的錘煉上下“笨工夫”,臨,寫,悟相結合,堅持,堅持,再堅持。只有這樣,線條才會從稚嫩逐步走向老辣,才會形成自己的筆墨語言。把簡單的東西寫得豐富起來,讓人有看頭,這就成了一種絕招。


作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期待自己下一幅更好的作品。當今行草書創作百花齊放,和而不同,既注重傳統文化的取法和傳承,又追求筆墨技術的大膽探索和個性風格的張揚,高人輩出,佳作紛呈。我,剛入門庭,尚需加油努力!






王曉峰




創作自述

王曉峰

近年來,各種書法展覽風起云涌,確實給很多普通的書法作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臺,我就是其中比較幸運的的一個。從2011年以來,我接連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中入展20余次,還有幸在全國第三屆草書展中獲得優秀獎。但從2014年開始我逐漸消退了投稿的熱情,我更愿意在臨帖中度過我的閑暇時光,因為我感覺很多展覽就是更換了個標題而已,沒有什么本質區別。2015年春天,我從微信上看到了河南省青年書協發布的“行草研究展征稿啟事”,這一次,我卻很愿意參加。因為我手頭有一冊河南青年書協主辦的“篆隸研究展”作品集。這樣的展覽學術氣息非常濃厚,有專家對展覽的客觀評述及對該種書體發展方向的瞻望,也有每位作者對自己作品創作過程的解析,這就提升了展覽的學術品味。我樂意參加這樣的展覽,來接受評委的檢閱,進而更好地反思、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


思想上的愉悅接受使得我對這次展覽的準備變得非常積極。首先,我要確定自己的創作方向。行草書的創作自由度很大,近些年我也在各種行書、草書中摸爬滾打。但我想還是要將章草作為本次創作的主要方向。十幾年來,我徜徉于章草藝術的大花園中,先后傾心于皇象、陸機、索靖、宋克等大家的作品,近年來也不斷在秦漢簡牘中尋找古人的氣息。所以對于這個創作方向,我還是有點底氣的。第二,我便開始進入溫習經典、醞釀情緒的環節。每次展覽之前,我還是習慣再臨臨所要重點表現的古人法帖。我們不可能像古人那樣將毛筆書寫作為日常工作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們手頭的功夫與古人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這點不用諱言。但我們手頭有著大量古人無法見到的寶貴法帖,這是我們的優勢,怎能不充分利用呢?本次我重點臨習了《平復帖》和《馬圈灣木簡》。第三,我要確定書寫的內容及創作的形式。近年來,我多以古人書論為創作內容,久之對一些段落竟然可以熟讀成誦,還能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但是,這一次我決定選擇更有地域特色的文章作為創作內容,既是對《河南行草研究展》交上一份答卷,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我思來想去,作為南陽人,寫寫諸葛亮的《出師表》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內容確定下來后,也就是對作品形式的把握了。我想章草書的基調就是古樸自然,也就不必殫精竭慮于太過花哨的形式。于是,我把形式確定為單色條幅。第四,我就要正式創作作品了。我梳理了文字,查閱了工具書,對某些字的草法、字形進行了研究。用自己家里的幾種紙寫了數遍,整體可以,但并沒有打動我,覺得過于平淡了。這期間正好趕到假期,我應幾位朋友的邀請出去游玩交流。行程快結束了,這次展覽也快截稿了。我發現薛永和老兄的紙架上擺著一疊顏色古舊的紙,一問原來是六尺長的西和麻紙,我便取來試用。本來就想著試試紙,也就是無所謂的心態,一任自然,不到一個小時《出師表》就寫好了。掛起來看,字形活潑、墨色自然、奇正相生、渾然天成。我喜出望外,確定就投這一幅了。


評審結果揭曉,我這張條幅居然入展了。梳理這次投稿的經歷,我有幾點體會:一、思想上必須重視,做好充分準備,把作品創作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每一次創作不是復制自我,而是一種新的嘗試、新的提升。二、行動上必須將臨摹古帖與獨立創作相結合,將精心準備與偶然欲書相結合。理性的把握與感性的表達完美結合在一起,紙筆合手、文章稱心、心情放松、無意于佳可以突破慣性,創作出更加感人的作品。







王峰濤




創作自述

王峰濤

在創作上應該具備有三種能力:諸名家法書的臨帖儲備能力;多門類藝術營養的綜合吸取能力;文字與書寫創作相統一的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還要有靈感與性情。


我做書法是以造像為基,寫經為輔,喜愛那種自由的筆性、疏密無定的字形、隨行就勢的章法。近年來也潛心于行草楷篆法書的臨習與創作,曾對秦篆漢隸、王羲之、張旭、懷素、米芾、楊凝式、黃庭堅、董其昌、王鐸、魯迅、陸儼少等名家行草反復品味,精心揣摩,為碑帖的結合、靈拙的互溶打下基礎。


當看到“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展”時,心中早有了作品的雛形,7月一個有雨的午后,邀上兩個朋友,展開裁好的紙,倒出濃濃的宣和墨,取一支戴月軒的精細小狼毫,隨手展開一本古裝書抄寫了起來,漸漸地心同文字相統、手與筆相容,濕潤的環境、濕潤的宣紙和濃濃的墨香相應,不知何時燈亮了,手也有點僵硬了,想活動活動腿腳卻無處下腳,寫過的紙張滿地都是,初步算算已有三十多張兩萬多字。休息用飯后和兩位朋友一起挑選,拋棄隨意緊湊的,撕掉錯字少行的,剩下的還有十余張,拍照組合,兩公分左右的字、造像的形體帖學的筆法,單個字放在蘭亭序里是那么的融合。


對于書法,我認為不單是一個技能,而是一種氣息,這種氣息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要用心靈去感悟、去表達。而要表達就要把握一個度,這個度呢?用毛主席的一句“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字法要團的住,筆法要有張有弛,章法就是團結筆法字法的一種氣息,這種氣息要嚴肅并且活潑。


書法是用毛筆蘸墨在宣紙上寫漢字,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又離不開線條,而組成書法的線條既是抽象的又不是空想的。線條有方有圓,有剛有柔,有疏有密,有正有欹,有主有次,有對比有呼應,有節奏有平衡,有變化有統一,甚至有生命……


學習書法,離不開用筆,因書法用筆、結體、章法三要素。用筆,楷書四大家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提出“書法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而用筆萬變不離方、圓、藏、露、提、按、轉、折、輕、重、疾、澀、濃、淡、粗、細。在用筆上非方即圓,非藏即露,非疾即澀,或方圓兼施,或藏露互濟,或疾澀并用。在線形態上,可粗可細,可長可短,可濃可淡,在質感方面,或剛或柔,或剛柔交替。


我臨帖沒有讀帖的時間多,用心感悟,帖和碑就在你眼前飄,在學書過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書體都臨過,無論什么書體,只要有一種書體能夠得心應手與其他書體都有相通之處,筆法基本可以相通,多臨多讀,不光是記憶的積累,而且還有各種帖與帖相互間的特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儲備得越豐富,應變的能力就越強,越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書寫。


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處,而在其無意處。戴熙說:“有意于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于畫,畫自來尋筆墨。有意蓋不知無意之妙耳”。陳曼生也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有時,有意著力的地方,偏偏導致了天趣的流失。


陸游在《學書》一詩中說得好“即今譏評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須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氣度,不計較一時一事,而能夠“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不懈、自甘寂寞。






王    賽




創作自述

王  賽

在平時的創作中我比較在意書寫節奏與作品形式及個人感情宣泄。關于書法節奏,我所認為的不單是主觀的、自我的、外在的、情緒的表達,因其本質是客觀的,應該與書法的點化結構、風格樣態相結合,不同的點畫結構和形式樣態表達就有什么樣的節奏與形式。書法的節奏問題是書法本體魅力構成要素之一,我們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在制造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那么節奏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調和統一作品的藝術形式。書法的生機與活力就體現在它的動感、韻律、與節奏上,這些也是構成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重要因素。節奏在書法作品中展現的面面俱到,而且還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想及其觀念。


音樂有聲音的的節奏,舞蹈有肢體的節奏,那么書法節奏涵蓋萬千。在林林總總的這些節奏韻律中產生了時間的緩急、墨色的濃淡干枯、輕重的提按、空間的疏密等各方面的矛盾關系,正是因為這些矛盾因素讓書法的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


在草書創作當中,線條節奏的表達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我很注意在書寫過程中線條的動感起伏,輕重快慢及章法的疏密關系的矛盾處理,當然不是提前設計,做到隨機應變自然流露最為佳,這些在我看來就是屬于節奏的一種,沒有它,作品就會很呆板、單調、沒有生命力,甚至雜亂無章,像一潭死水一般。當然單有節奏是不夠的,必須要在以用筆為原則的基礎上。草書給大部分人的一個印象就是一“快”字,急速書寫是一種很極端的行為,做到緩急適度,在一定的專業技能的程度下,一幅作品中書寫狀態的感性中帶有理性,不失常態,不急不緩,加上個人文化素養的支撐,那么,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在到情感的表達都是合乎于情理之中的。我們回看古人,章草多古拙、凝重之味,帶有舒緩節奏。從容不迫、意致閑逸,韻高千古的東晉尺牘,浪漫激情、縱橫奔放的唐人草書。無不在表情達意,書寫本我。他們豐富的筆墨言語的寫實完全都是在技法的純屬度、個人的文化素養的前提下,出于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所作。草書雖然在五體書中是最易見性情與功夫的一種,但是它也有一定的規律要遵守,縱情奔放的草書也要在審美意識下的智慧積累中產生,不能過于忘乎所以。唐人因對“法”的追求才有了宋人的“意”,這是物極必反的結果,凡事做到適度即可。


最后我想說的問題是,我們周圍可能會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圈內人士,技能到了一定的純熟度很難在提高、升華、到達一定的高度和境界,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手的麻木?還是頭腦的僵化?還是現實社會的壓力?我想說的其實是文化的空白。假如你對你所學藝術門類的文化、歷史不了解,能創作出感染人、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嗎?在如何玩藝術,也需要基本的文化素養。這個就連我本人也不例外,正因如此,才作此類文章,慚愧啊!還需日后潛心學習。





韋    鵬




創作自述

韋  鵬

2015年的書壇相比往年似乎安靜了許多,國字號的展覽屈指可數,不用疲于應付那些不參加又不甘心的展覽,有了大塊的時間去享受臨帖、讀書、對話古人的愜意,于我,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兒。


我學書法初以《圣教》入手,繼而二王手札、書譜、十七帖,旁涉魏碑,篆隸及晉人小楷,于《書譜》及十七帖用功最勤,是一個從骨子里偏愛行草的人。看到“河南繼往開來·行草研究展”征稿啟事的時候,我即決定這個展覽一定要試一試,因為從去年的“河南繼往開來·篆隸研究展”開始我就覺得省青年書協用心打造的這個系列展在國內眾多展覽中是具有非凡的學術意義的。我按照征稿啟事對于書寫內容和尺寸的要求,選定了適合的內容,并把章法的大致安排在心里反復揣摩了很久,對于“不提倡過度拼接,鼓勵書寫完整作品”的征稿要求,最后決定書寫整張的條幅,不做拼接,以求整張酣暢淋漓之效果。


接下來是書寫前的具體準備工作,我先把選定的書寫內容熟練的背了下來,我個人認為這是寫好一幅行草書作品至為關鍵的一步,因為一幅成功的行草書作品在書寫節奏、字組的連帶安排、穿插、用墨的濃淡、及整體氣息的成功把握上是以對書寫內容的熟練掌握為前提的。在紙的選擇上頗費了一番功夫,因為二王一路的行草書在生宣上的表現很難把握,于是我選擇了泥金和粉彩紙。泥金價格昂貴,平時用的不多,墨加水后墨色表現發灰且易于油滑;粉彩用起來滯筆且表現焦、燥難用,倒是為書寫用紙煩躁不安時無意中抓起來試筆的純手工毛邊感覺格外順手,于是最后決定就用整張純手工毛邊來完成這幅作品。多年來已經習慣了用長鋒作行草書,故筆是按自己用筆習慣定制的出鋒近7公分的“顛張醉素”行草長鋒,這種筆字徑大小都可以自由應付,正文、落款一支筆即可解決。選定了書寫內容和書寫工具后我先在毛邊紙上把所選定的書寫內容進行了第一遍的創作和修改,把書寫的節奏、所要安排的字組連帶、用筆的穿插和用墨的濃淡干濕、落款的內容和形式等進行了一次整體的布局,盡量做到心中有數。做完這些已經到了午飯時間,精神也有些疲憊,創作不能強打精神勉強為之,只好作罷。午飯后美美地睡了個把小時,一覺醒來精神頗佳,對著墻上的“草稿”又做了些思考,這時候心中有了強烈的創作欲望,感覺來了,機不可失。于是揮毫展紙一口氣把創作內容寫了三遍,釘到畫墻上后,感覺其中一幅比較滿意,但又覺得余興未盡,于是再次展紙提筆創作了兩幅,但感覺始終不如上一幅,無奈之下只好作罷。最后決定就投較為滿意的一幅,接下來就是蓋印章,蓋印章我比較傾向于簡素的原則,三方印章,一方引首、一方齋號和一方名章,簡單大方,樸素自然。


學書這么多年,一路走來甘苦自知,面對古人越來越感覺自己的淺薄與無知,好在我還年輕,還可以在與古人耳鬢廝磨的對話中繼續自己的書法夢,這于我實在是一件想起來都令人感覺幸福的事情,加油,自己。






《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作品集》

由天揚文化設計制作,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分享是一種好習慣

END

致   力   專   業             承   傳   文   化




品牌形象 /  書籍裝幀  /  活動策劃 /  藝術推廣

- 天揚文化設計工作室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作品集[ 入展五]
繼往開來——河南行草書法研究展作品集[ 入展三]
古今名人論書法
趙孟頫行書《絕交書》
不懂書法的人才認為草書最容易楷書最難
王夢迪:民國“隸參草意”型隸書淺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那坡县| 屯留县| 万州区| 莎车县| 平遥县| 张家口市| 齐河县| 敖汉旗| 湖南省| 江安县| 浏阳市| 九江市| 清河县| 东台市| 临桂县| 星子县| 钟祥市| 大庆市| 平江县| 西藏| 松江区| 湘乡市| 吉隆县| 青铜峡市| 呼伦贝尔市| 安乡县| 巨野县| 湘乡市| 巩义市| 抚顺县| 霞浦县| 张家界市| 屏山县| 安陆市| 淳安县| 涪陵区| 柘城县| 禹州市| 潞城市|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