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醫生庫博,即將來寧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他今年87歲了能勝任“半馬”賽事?原因是,他幾十年來,一直堅持有氧運動。這位被譽為“有氧運動之父”的老人,通過大量的數據證明:“有氧運動,能促進心臟側枝循環的建立”,即使您心血管的主干道被堵塞百分之九十以上了,您有胸悶、胸痛和心律失常等癥狀,仍可逆轉!
運動減少了患者猝死風險
庫博大學畢業后,成為心血管科的坐堂醫生,體重很快上了200多斤,人整天疲乏沒勁。他想這樣下去不行,遂回哈佛讀完碩士后,辭職去發展“有氧運動中心”。
幾十年來,他用大量的證據表明:運動康復,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心臟功能、改善預后。
而最近美國一項對老年住院冠心病患者5年隨訪的研究發現:心臟康復組患者5年病死率,較對照組減少了21%~34%。大量研究還顯示,接受心臟康復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內的猝死風險,可降低45%。
建起心臟側枝循環改善心肌缺血
有位65歲男性患者,平時沒癥狀,照樣爬山打球。體檢查出“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主要分支之一已被完全堵塞”,進行了8小時的心臟介入手術,仍沒打通,這讓他相當恐懼,怕隨時猝死,連走路也不敢加快速度。當他再次就醫,并接受運動康復治療后,他很快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又敢打乒乓球健身了。
這位患者在一支冠狀動脈完全堵住的情況下,為什么還沒有感覺,照樣能爬山打球?原因是,人體本身有著強大的自我修復和自我代償能力,當血管狹窄到一定程度,導致心臟發生缺血時,機體就會利用其他沒有狹窄的血管,延生出新的血管網絡,來給這部分缺血的心肌供血!
研究表明,側枝循環的建立,需要依靠運動來實現,而這位患者一直就喜歡運動。
當運動刺激心臟建立起了更加豐富的側枝循環,改善了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壞死區域越來越小,心絞痛癥狀越來越輕,人就會感到沒有什么癥狀了。
運動處方是“有氧運動”
什么樣的運動,才能刺激細胞再生,促進心臟側枝循環的形成? 庫博的“運動處方”,是“有氧運動”!
庫博認為,有氧運動,能使得心(血液循環系統)、肺(呼吸系統)功能得到充分的刺激和提高,讓全身組織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氣和營養供應,讓機體處在最佳的功能狀態!
“運動處方”要求的“有氧運動”,有“強度”和“持續”兩個特點。只有當運動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刺激細胞的再生。但其強度,不是劇烈運動,而是“輕重度”的。為何還要“持續”?只有“持續”再生,才能建立起側枝循環。“運動處方”講究“一三五七”:每天至少運動一次,連續運動不少于三十分鐘,每周至少保證五天。
國際心血管專家強調,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或者得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人,走路鍛煉是最安全的。
因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推薦患者到醫院做完檢查后讓醫生制定專業的運動方案。如果沒有條件,可以做一些慢跑、爬樓梯等運動,至于強度,應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因為中等強度運動最有利側支循環系統的建立。
病情穩定后越早運動越好
冠心病的康復分為3期:院內康復期、院外早期康復或門診康復期,以及院外長期康復期。
有位62歲的女性患者,一次活動后出現了心前區疼痛,做冠脈造影發現,其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狹窄60%~70%。醫生待其病情穩定后,進行心肺評估,開出運動處方,在心電監護下,進行循序漸進的運動治療。醫院門診運動康復3個月后,她的運動耐量各項指標明顯提高,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
之后,在堅持冠心病藥物治療的同時仍堅持運動,1年后復查冠脈造影,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狹窄變為30%~40%。她如今還參加了老年大學舞蹈班。
現在醫界的理念是:冠心病病情穩定后,越早運動對冠心病的恢復越好。
因此,確診為冠心病后,不論是否經過支架或搭橋手術,在堅持藥物治療的同時,都應該積極進行心肺功能的評估,制定個體化運動處方,循序漸進,堅持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