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糧食補貼款到底該歸誰的問題,已討論過幾次了,即國家給予的農業補貼,是該給原土地(責任田)經營的農戶,還是該給現在承包到手的種植者。
這個糧補開始實行大約是2006年左右開始的,開始是每畝只有幾元錢,隨著每年的小幅度的上漲到2018年已達100多元(各地有所不等)。為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2015年國家啟動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將種糧補貼、良種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隨著近年來的土地流轉、承包的出現,牽涉到了這個補貼歸誰的問題,國家的政策精神是,補貼對象為所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享受補貼的農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可以理解為即現在正種植者可以領取。
但是,在實際操作上,這個流轉、承包都是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而成交的,不存在任何強制性。這就為補貼歸誰的問題埋下了伏筆,即原責任田的戶愿意把補貼款一同流轉的,或自己補貼不流轉的自己做主,只是在承包費用大小上和承包人協調確定,承包與不承包,自愿,誰也不強制誰。
為什么絕大多數的農戶不把補貼款一同包給別人呢!因為補貼每年不固定,有不斷上調的趨勢,雖說幅度不大。自己擁有有好處。反正流轉費是雙方協調的,并簽合同的(個別農戶沒有簽合同),包不包自愿,所以,補貼款都還在農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