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二者都產生于印度,但卻是兩種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個主神,印度教有種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產生于古印度。佛教宣揚在靈魂上“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但不反對奴隸制度。佛教認為人活著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種欲望,只有消滅一切欲望,進行修行,將來靈魂就可進入“極樂世界”;佛教主張忍耐、順從。由于佛教教義一方面成為廣大受苦難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號統治階級的利益并以此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廣泛支持,發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紀時被定為國教并開始向外傳播:東南傳人東南亞,西北傳人中亞細亞,公元前一世紀由克什米爾傳人中國的于闐,以后在中國不斷發展。
印度教于五世紀時出現,也產生于印度,它適應封建統一的思想,綜合婆羅門教和佛教等各種宗教教義而形成。印度教的基本教義是“法”和“業力輪回”。所謂“法”,是指人們生活和行為的規范;所謂“業力輪回”,是說人在世如果按照給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后靈魂可以轉生為更高級的種姓,現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印度教的因果報應思想麻痹勞動人民,迎合統治階級,是封建剝削關系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辨護的最有力的精神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保護與支持,公元九世紀以后,印度教成為在全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由于印度教的興起和后來八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傳人,到十三世紀,印度境內的佛教幾乎毀滅殆盡,盡管十九世紀后半期以后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與發展,但當今佛教教徒在印度不足二千萬人,佛教雖源于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而印度教在當今印度卻擁有廣泛的基礎,再加上傳統的影響,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達八億,所以現在的印度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國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