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出生于奧地利,后入英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在二十年代初,維特根斯坦開始在哲學界嶄露頭角。早年他曾受羅素的影響而成為邏輯經驗主義的先驅之一,后來他脫離了這個哲學流派而成為日常語言哲學的主要代表。維特根斯坦早期所堅持的邏輯經驗主義和后期所堅持的日常語言哲學是實證主義哲學中的兩個不同流派,他們都認為,認識不能超越于經驗之外。邏輯經驗主義主張經驗證實的語言,語詞、語句的意義是由它們所對應的經驗事實決定的,而真理就是命題和經驗事實的一致,真理的標準在于經驗的證實。日常語言哲學主張日常語言分析的原則,語言、語詞、語句沒有獨立的概念本質,它們的意義是由人們日常習慣中所約定的語言規則所設定的。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曾經震動了西方哲學界,許多與他同時代和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包括他的老師羅素也曾-度接受了他的哲學。維特根斯坦在現代西方哲學界獨樹一幟,其影響經久不衰。他不僅對邏輯經驗主義哲學、日常語言哲學的發展,而且對哲學方法論,邏輯學(尤其是數理邏輯)的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在西方哲學界,有人稱他的哲學為上一世紀唯心主義哲學轉變為本世紀分析哲學的'革命';也有人稱他是把現代哲學方法'推進到決定性轉折的第一人'。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今日偉大思想》的1979年卷和1980年卷把他列為二十世紀社會科學62項重大成果(其中哲學為5項)的代表之一。總之,現代西方哲學家們對維特根斯坦的評價雖是眾說紛紜,但維特根斯坦在現代西方哲學界的重要地位是不應忽視的。維特根斯坦是語言學派(相當于分析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來自弗雷格的現代邏輯學成果、羅素、懷特海寫的《數學原理》和G.E.摩爾的《倫理學原理》。他的哲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他想揭示當人們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么。他主張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只能在語言中尋找。他消解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唯一本質,為哲學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代表了橫貫其一生的哲學道路的兩個互為對比的兩部分。前者主要是解構,讓哲學成為語言學問題。哲學必須直面語言,'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哲學無非是把問題講清楚。后者又把哲學回歸哲學,在解構之后是建構,創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本質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攻克,在'游戲'中理解游戲。維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轉變很大,他在《哲學研究》序言中說明前期著作犯了嚴重的錯誤。當然,他也說過要把前后期著作對比,以前期著作作為背景來理解后期哲學。維特根斯坦思想轉變來源于他自己的長期的獨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師或朋友的幫助。他的獨立思考焦點在于如何成為一個'形而上學的自我',成為一個可與世界進行不斷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師或朋友,如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則使他接觸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們的觀點對于純正安靜的邏輯世界是一種沖擊,因而也有助于維特根斯坦走出純凈的邏輯世界,面向喧鬧的日常語言交流的世界。
在維特根斯坦的思想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名詞,那就是沉默。何謂沉默?就是指對眼前的事物,或者心中所想,閉口不言,把言語滯留在心里而不要表達出來。在哪些環境下會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認為當對象是無法言說之物時應保持沉默。比如一個簡短的哲學理論,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萬的字去解釋它,也難以把它說個透徹和明晰,因為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心里雖然對它有個了解,但無從尋找合適的字眼去把這個理論解釋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導致沒有辦法把這個理論清楚地解釋出來。再比如談論人生和理想這類虛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懸河,也難以說個明白、道個清楚。每個人的思想各異,導致不同的人對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人生'或者'理想'的暢談也將各式各樣,沒有一個準確、統一、清楚的答案。這類與實際有差距的事物被哲學家們稱作'神秘事物'。在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維特根斯坦的思想來說,既然無法言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沉默。維特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對人類生存本質有著深刻的覺察。早年維特根斯坦家族有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捐助商。勃拉姆斯、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里的常客。維特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面表達障礙的維特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維特根斯坦的一生中都沒有放棄對于哲學的思考和研究,短短幾十載光陰,維特根斯坦用來一生去領悟哲學,體驗哲學。上學、工作、參軍、做教授、演講......這些生活與工作都是他對哲學體驗與領悟的重要的歷程。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沒有脫離現實,而是走入現實,感受現實,總結現實,如此才造就了維特根斯坦對自己的思想的不斷修正,避免了極端與偏激,做到真實與實際。事實即是如此--語言哲學的研究就是需要走進現實,維特根斯坦也是這么做的。維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原創性方面無與倫比。他所主張的哲學革命非常徹底,以至于人們不敢相信,許多人會覺得這個很夸張。這樣一個超乎人們長期思維的論斷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但無論如何,無論是追隨者或者是批評者,卻很少有超越他的革命思想。意思就是,無論是贊成或者是反對,幾乎沒有什么人會繼續他的理論深入地研究與做下去。這點非常符合人性。人們喜歡且更容易接受一點一點的改進,常常會欣賞那些平庸但好像很有學問的學者,因為他們所想的正是一般人所想到的觀點,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有人說,人們從羅素、弗萊格那里接受來的東西要比維特根斯坦那里接受的多得多,但是像他這樣一個極富創造性、思想極其前衛的人往往會使人敬而遠之。在后期,他的思想樸素而有力,但是人們總是不僅僅需要樸實的理解,有的時候也需要荒謬的想象,其實意思就是人們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說同樣重要。事實上人們并不愿意真正放棄胡思亂想,這種帶給生活一些刺激與激動的元素人們是不可能放棄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許多人說維特根斯坦沒有徹底解決思想問題。不過,維特根斯坦的創造性工作也在不斷地帶給人們許多靈感。
許多人認為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談論方法更加接近古希臘,像蘇格拉底那樣在靈感和直觀的鼓舞下肆無忌憚地談論或懷疑有可能想到的任意一個問題。而這點確實不太像現代的風格。事實上,哲學歸根到底是一種有邏輯的藝術,他一方面喜歡邏輯論證的走樣,以至于常常強詞奪理或者詭辯,一方面卻更關心思想的莫測的靈感。維特根斯坦這樣的哲學家代表了一種肆無忌憚、靈活思考的哲學思想傳統,給人們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也就是為什么他作為一個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的閃光的地方。(1)假如藝術的作用是“喚起情感”,也許,領悟藝術的意識是包含在這些情感之中。(2)文明只能提前擁有它的史詩作者,正如一個人不可能在死亡到來時報道死亡一樣……文化只有處在可預見其沒落的那個時刻,這些作品才得以創作出來,因為以后不會再有人去描述它了。所以,它只能以先知隱晦的語言記錄下來,只為極少數人真正領悟到,這一點也不奇怪。(3)不停地問“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讀導游手冊的游客一樣,忙于閱讀這個房子的建造歷史,以至于妨礙了他們看見這幢建筑物。(4)幸福、和諧的生活的客觀標志是什么?不可能有任何這種可以描述的,這也是很清楚。這個標志不可能是一個物質的標志,而只能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標志,一個先驗的標志。(5)人有著這種感覺,即他在心里說出的話比他以言詞表述的更為清楚。(6)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變,即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甚至幾乎沒有想到過。下決心去采取這樣一個步驟,這對我們來說是太難了。(8)一種思維活動是把一個念頭跟下一個念頭連在一起,另一種思維活動則始終對準同一個點。(9)我相信,國家內部惡劣的管理培養了家庭內部惡劣的管理。一個老是準備罷工的工人,是不會培養他的孩子去尊重秩序的。(11)猶太人是一片貧瘠的土地,但在它單薄的石層下面,流淌著精神和智慧熔化的巖漿。(12)當然,接吻也是一種儀式,而且它是不會腐爛的。儀式只有像真誠的接吻時才是許可的。(16)生活難以應付這個事實說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適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適應生活的模式,疑難問題就隨之消失。(17)我曾說過的這句話或許恰如其分:先前的文化將變成一堆廢墟,最后變成一堆灰燼,但精神將在灰燼的上空迂回盤旋。(19)假如你已經擁有了一個人的愛,那么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但若是想購買它的話,那么任何一點犧牲都是巨大了。(20)一個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21)在藝術中很難做到的是:有所言說,又等于什么都不說。(22)任何宗教都不像數學那樣,因濫用形而上的表達而負有如此多的罪孽。(23)天才并不比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個特殊的透鏡,可以將光線聚焦至燃點。(25)對某人談他不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哪怕你告訴他,他也照樣不能夠理解。(26)說謊是一種語言游戲,像任何其他語言游戲一樣,它是需要學習的。(29)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不僅包括定義上的一致,而且也包括(無論這聽起來多么奇怪)判斷上的一致。這似乎要廢除邏輯,其實不然。(30)哲學的對象是對思想的邏輯闡明。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31)你在哲學中的目的是什么?——給捕蠅瓶中的蒼蠅指出飛出去的途徑。(34)用一個句子來描寫與之對應(實際上是在解釋)的事實,而不重復這個句子,這是不可能成立的。語言的限度由此顯示出來。(35)必須嚴格避免任何儀式性的東西(任何一種可以說是沾染著大祭司德性的東西),因為它們很快就會腐爛。(37)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論的,就應該保持沉默。(39)哲學就是要揭開胡說和理性向語言的一些界線碰撞后留下的硬塊,從而對其加以治療。(44)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要像一堵墻,不能像一扇門。(48)一個時代的疾病只能通過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治愈。(52)一大堆思想無法出來,因為它們都想沖出來,因而都擠在了出口。(54)人們認為合理或不合理的事物是有變化的。某些時期人們會把其他時期認為不合理的東西看做是合理的。反過來說也對。(56)如果經驗是讓我們確信的理由,那么它當然是過去的經驗。(57)凡可說的,皆無意義。凡有意義的,皆不得不以荒唐的語言傳遞其意義。(58)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樣存在的這一點并不神秘,神秘的是它是那樣存在的。(61)家長們要求他們的孩子像他們自己那樣成長(只不過更好一些)。(63)哲學是對于語言的誤用,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64)今天,一個優秀的建筑師和一個蹩腳的建筑師的區別在于,蹩腳的建筑師屈從于每一種誘惑,而優秀的建筑師則予以抵制。(66)盡量原創和收集優質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時,還能學到有用的知識。(68)我取得知識的來源并不僅僅是我的經驗,也包括別人的經驗。外文原著
1、馬爾康姆:《回憶維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樓、賀紹甲譯,商務印書館,1984
2、范·皮爾森:《維特根斯坦哲學導論》(C.A.Van Pearson,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劉東、謝維和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艾耶爾:《維特根斯坦》,陳永實、許毅力 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威廉·巴特利:《維特根斯坦傳》,杜麗燕譯,東方出版中心,2000
5、皮爾斯:《維特根斯坦》,王成兵等譯,昆侖出版社,2000
6、瑞·蒙克 (Ray Monk):《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Ludwig Wittgenstein:The Duty of Genius),王宇光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7、鮑斯瑪(O.K.Bouwsma):《維特根斯坦談話錄1949-1951》(Wittgenstein Conversations),劉云卿譯,漓江出版社,2012
中文原著
1、《維特根斯坦哲學述評》,舒煒光著, 三聯書店,1982
2、《尋找家園──多維視野中的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3、《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韓林合著,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臺灣,1994
4、《維特根斯坦:一種后哲學的文化》,江怡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1998,2002
5、《維特根斯坦傳》,江怡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6、《維特根斯坦》,江怡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走出語言的迷宮: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概述》,王曉升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8、《〈邏輯哲學論〉研究》,韓林合 著,商務印書館,2000
9、《〈邏輯哲學論〉導讀》,江怡 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0、'維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下卷),徐友漁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11、《'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漁 著,上海三聯書店,1994
12、《維特根斯坦:走出語言囚籠》,張學廣編著,根據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遼海出版社,1999
13、《維特根施坦》,趙敦華著,香港,1987
14、《維特根斯坦哲學──他的前期哲學的詮釋,批判和探索》,劉福增 著,臺灣,1987
15、《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陳榮波著,臺灣,1982
15、《維根斯坦》,陳榮波 撰, 波爾森原著,臺灣,1982
17、《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譯者: 王宇光原著作者:(英) 瑞·蒙克,2011,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