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面部識別
(2018年12月,亞特蘭大國際機場與達美航空合作,開放了全美第一個完全使用生物識別系統的航站樓。)
數據使用監管空白
根據文件,CBP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就在十幾個機場部署這一系統,每天完成對大約30趟航班上旅客的面部識別。
此外文件還特別指出,對于在這個項目上參與合作的航空公司將如何使用這些面部識別數據,政府并沒有任何限制。
而一些將參與數據處理的科技公司未來也可能使用這些數據,CBP沒有明確回答對此是否有規定。
據悉,在去年12月的一次數據隱私會議上,CBP突然對參與項目的公司在使用面部數據上的權限做了限制,但現在還不清楚這一新規的實施范圍有多大。
CBP也沒有透露目前有關參與企業及第三方公司分享數據的政策細節,只表示CBP對非美國公民離境旅客的照片“最多只保留14天”,用于“評估面部識別技術”及“確保算法準確性”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旅客的照片還可能被用于對面部匹配人工智能進行進一步的培訓和改善。
技術還不夠成熟
CBP發言人在一份郵件中表示,面部識別系統既快速又可靠,還可以與旅客的登機程序相結合,這樣的做法不僅是應對國家安全挑戰,也是為旅客增加便利。
不過星期一披露的文件還表示,為了加速完成川普的命令,CBP省卻了一個關鍵的“規則制定程序”:在使用這項技術前征求公眾意見。
面部識別技術目前被部分批評人士認為不夠準確且具有偏向性,就在去年夏天一個非盈利組織報告稱,亞馬遜的面部識別技術竟錯將28名國會議員的臉認作被逮捕的嫌犯,而且越是有色人種,被認錯的幾率越高。
無條件建立身份數據檔案
面部識別技術本身存在的這些問題使得相關機構更加擔心,CBP不顧公眾反饋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披露文件的電子隱私信息中心主任杰拉米·斯科特(Jeramie Scott)強調,民眾必須認識到在機場使用面部識別技術背后蘊含的意義,這意味著政府在不征詢公眾、也不是在國會要求下、且沒有獲得個人允許的情況下,就可以給每位美國公民創建一份數據身份檔案;
此外,CBP從國務院拿到的公民照片,本來是民眾為辦護照所提交的,現在卻被CBP用作追蹤自己出入境的材料。
對于這些質疑,CBP回應稱該機構致力于保護旅客隱私,也已發布了相關限制,面部識別系統不應引起任何有關隱私的擔憂。
CBP還拿出了一系列數據來表明,面部識別有助于防范對美國本土的安全威脅。
發言人表示,自從在部分機場對入境旅客使用面部識別系統以來,該機構已經成功攔截了5名被拒絕入境后以假名企圖進入美國的個人;
(華盛頓地區杜勒斯機場去年9月開始試點使用面部識別系統。)
本地人有便利哦?
而自從2018年秋天在部分陸地入境處使用面部識別系統以來,CBP更是攔截了多達64名使用不屬于自己的身份證件企圖入境的人。
美國對于面部識別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法院也沒有對其是否違反憲法第四修正案做出過判決。
CBP表示,美國公民有權拒絕面部識別,選擇慣常登機程序來完成身份驗證。
對于使用面部識別系統的擔憂也引起了一些兩黨議員的注意。
去年5月,參院兩位分別來自兩黨的議員就聯合向國安部發信,敦促其在拓展機場面部識別系統之前,先出臺正式的管制條例。
目前,政府已經在亞特蘭大、紐約市、波士頓、圣何塞、芝加哥、休斯敦等全美17個國際機場使用面部識別系統,達美(Delta)、美航(American Airlines)、捷藍(JetBlue)、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及漢莎(Lufthansa)等航空公司也都采取配合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