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指阿拉伯哈里發國家公元7~8世紀強行吞并亞洲、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行動。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阿拉伯人始以疾風掃落葉之勢,囊括西亞,席卷埃及。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阿拉伯統治者繼續大張撻伐,攻城略地,終于建立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的興起和對外擴張政策
阿拉伯人之所以能于公元7~8世紀成功地進行一系列對外征服戰爭,是與其當時所面臨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密不可分的。
首先,從內部條件上講,伊斯蘭教的產生和阿拉伯半島統一國家的建立,為阿拉伯人發動對外擴張戰爭提供了契機與保證。
當拜占廷帝國在地中海地區到處征戰,不斷向西歐進攻之際,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還處于原始公社制階段。這里是草原和沙漠地帶,土壤磽瘠,氣候干旱,絕大多數是游牧民,逐水草而居,楱氈幕。從6世紀起,阿拉伯西部成了拜占廷和波斯帝國爭奪的對象。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海上交通的樞紐。東非、印度和中國等地的商品,從也門經半島西部紅海岸,再北運至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各個港口,向地中海沿岸出售。長期戰爭使阿拉伯西南部遭到嚴重的破壞。古代一度繁盛的阿拉伯南方各城,到7世紀,已是一片荊棘瓦礫,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灌溉系統幾乎全部廢棄,城市一片蕭條,商業急劇衰落,南北貨運銳減。波斯侵占也門時期,大宗印度等地的商品改經波斯灣,上溯兩河流域至小亞細亞和地中海,而不再走由也門經半島西部紅海岸、北至敘利亞的路線。
傳統商路的改變,加深了阿拉伯社會固有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許多靠過境貿易生活的平民,更加貧困。駝夫、搬運夫和以保護商隊為業的人,無以為生。阿拉伯社會內部,部落貴族與普通成員之間,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刻和尖銳。阿拉伯貴族為了尋找出路,特別是麥加城的貴族,就提出從侵略戰爭中解決危機,通過掠奪,為發財致富開辟廣泛的機會的主張。
公元610年,麥加城古萊西部落中有一個名叫穆罕默德的商人,十分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及半島上其他各種宗教思想。他根據當時阿拉伯的社會狀況和民族特點,另創一教叫“伊斯蘭”教。他把古萊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為宇宙唯一之神,而他自己則是安拉派遣到人間的“真正使者”、“最偉大的先知”。伊斯蘭教是適應7世紀初阿拉伯社會的政治變革和經濟要求而產生的。它的興起,表面上是崇奉一神、打倒偶像崇拜的宗教革命,實質上是一場旨在結束阿拉伯民族分裂狀態、建立統一國家的政治活動。如其教義中,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掃除了建立統一國家的思想障礙;號召服從安拉和使者,進一步清除多神崇拜的影響,為建立統一國家鋪平道路;提出團結對敵的口號,以共同信仰來打破血緣紐帶,以民族和睦來代替互相殘殺,以政治統一來代替分裂割據,從而為形成強大的力量,戰勝敵對勢力,建立統一國家,提供了前提條件;禁止利息、賑濟貧民、寬待和釋放奴隸等一系列社會改革政策,緩和了階段矛盾,贏得了勞動群眾的支持。在穆罕默德的宣傳下,城市居民、農民和手工業者,很快接受了伊斯蘭教,并在麥地那建立了神權國家。后來,穆罕默德利用穆斯林教徒和麥地那的武裝力量,征服了阿拉伯半島的許多地區,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時,整個半島已經大體統一。團結、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在伊斯蘭教團結對敵、進行“圣戰”旗幟的指引下,迅即走向對外征服擴張的道路。
其次,從國際方面看,7世紀初,拜占廷和波斯因彼此間長期戰爭以及外敵入侵,國內人民反抗斗爭,已是精疲力竭,國力十分虛弱。這便給阿拉伯統一國家的建立及成功地進行擴張戰爭,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客觀條件。
拜占廷帝國與波斯薩珊王朝之間,為奪取西亞霸權、壟斷從波斯灣經兩河流域到地中海和小亞細亞的商路,進行了長期的戰爭。6世紀時,雙方反復爭奪戰略要沖亞美尼亞及控制東西方海上貿易的也門。7世紀初,波斯占領了拜占廷帝國的安提俄克、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港。以后,拜占廷轉入反攻。627年,尼尼微一戰波斯大敗,被迫歸還所占全部土地。波斯與拜占廷互爭雄長,導致雙方元氣大傷,國力消耗殆盡。
6世紀下半葉,波斯先后遭到厭噠和突厥的入侵。6世紀時,斯拉夫人不斷進犯拜占廷,占領色雷斯和馬其頓等地。外敵入侵,加速了兩大帝國的衰微。
6世紀時,拜占廷的君士坦丁堡、巴爾干、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爆發了多次城市和農民起義。602年,多瑙河駐軍暴動,占領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殺死了皇帝摩里斯。5世紀末,波斯發生了由僧侶馬資達克領導的人民起義,波及全國,直到529年才被鎮壓下去。科斯洛埃斯一世(531~579年在位)即位后,暴動仍不時發生。人民起義嚴重動搖了拜占廷帝國和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
正是由于兩大帝國國力的虛耗,才使其面臨阿拉伯人勢如破竹的進攻,不能進行有效的防御和抵抗,只落得損兵折將,丟城失土,一敗再敗。
穆罕默德死后,艾卜·伯克爾繼任,改稱“哈里發”,意為“安拉使者的繼承人”。艾卜·伯克爾集國家元首、宗教領袖、最高立法者、最高裁判者和軍隊總司令諸職于一身。他擊敗那些只是口頭表示歸順而實際獨立的部族,統一了全阿拉伯,接著著手進行侵略擴張戰爭。當時,拜占廷和波斯兩大強國經過20年長期戰爭,都已精疲力盡,兩敗俱傷。拜占廷由于經濟不振,無法對東方各行省進行經濟補助,迫使他們向阿拉伯求援。這種情況對阿拉伯侵略擴張的推行和伊斯蘭教的傳播,極為有利。
當艾卜·伯克爾準備出兵時,阿拉伯的一些貴族都積極支持。他們認為,對外侵略戰爭不僅可以奪取新的商路和土地,發財致富;而且也是緩和國內矛盾的最好辦法。只有發動對外侵略,才能緩和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才能把叛服無常的各氏族部落領袖的利益和麥地那政權統治者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從而鞏固和發展已經建立起來的統一政權。這些戰爭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
戰爭的第一階段(634~656)
敘利亞既是商隊貿易的總匯,東西交通的樞紐,又是富庶的膏腴之地。艾卜·伯克爾決定首先攻占敘利亞。事實上,早在穆罕默德時期,就曾派其義子宰德·伊本·哈列賽襲擊過死海東南的穆厄臺,但兩度嘗試都歸失敗。
艾卜·伯克爾寫信給麥加、塔伊夫、也門、納季德和希賈茲的阿拉伯人。號召他們參加圣戰,激起他們從拜占廷人手中奪取戰利品的欲望。
633年秋(一說634年春),艾卜·伯克爾派出兩支軍隊(每隊約3000人,一說7500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途經敘利亞沙漠,去攻打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支由阿慕爾·伊本·阿綏統帥,攻打巴勒斯坦東南部,另一支由葉齊德·叔爾哈比勒和艾卜·歐拜德率領,攻打古代稱為莫阿比的地方。阿拉伯軍在死海南邊打敗了拜占廷駐巴勒斯坦的總督塞基阿斯,并于加沙附近,幾乎全殲塞基阿斯殘部。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組織反擊,艾卜·伯克爾命令正在巴比倫尼亞作戰的“安拉之劍”哈立德·伊本·瓦利德馳援。這時,哈立德已奪取了希拉王國。哈立德匆忙率領一支由數百駱駝騎兵組成的精銳隊伍從希拉出發,越過沙漠,經都麥特·占德勒(今焦夫)和古拉基爾,向北直趨大馬士革東北不遠的關隘素瓦。經過10多天的沙漠急行軍,哈立德突然在大馬士革附近出現,包抄到拜占廷軍的后方。哈立德擊敗援助拜占廷的迦薩尼軍隊后,和阿慕爾于大馬士革南邊的布斯拉會師,哈立德被任命為聯軍的最高統帥。在7、8月光景,據說在巴勒斯坦境內介于賴木萊和拜特·吉卜林兩地之間的艾扎那代因發生了一次大戰。在這場血戰里,穆斯林聯軍征服了阿萊申率領下的拜占廷人。阿萊申逃往耶路撒冷,他的將官們終于制止住隊伍不再逃竄,把他們在約旦河對岸重新集合起來。他們又在貝桑挖堤決口,使得約旦河上的渡口都不能通行,但是哈立德還是渡了過去。
635年1月,哈立德又向敵人發動進攻,敵人這時已經集合于貝桑東南,外約旦西部山坡上的斐哈勒(希臘名佩拉),哈立德逼使敵人后退,并且乘勝追擊一直到大馬士革。與此同時,一支人數較少的穆斯林隊伍又從無人防守的鄉野地區向北推進,占領了赫姆斯城(古名厄麥薩)。前一年曾經從那里出發作戰的希拉克略皇帝這時已經退守安提阿。哈立德就在大馬士革城外同拜占廷人又打了一仗,接著又把他們包圍在城里。圍攻了半年之后,在635年9月大馬士革投降了。這時不知道為什么緣故,最高統帥已經不是哈立德,而改由艾卜·歐拜德擔任。
第1任哈里發艾卜·伯克爾死于634年,歐麥爾繼承其事業,繼續對外擴張。
歐麥爾(634~ 644年在位)繼續對敘和利亞發動強大攻勢。繼布斯拉、大馬士革攻陷之后,巴勒貝克、霍姆斯、哈馬及其他城市也相繼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希拉克略集結由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敘利亞人和迦薩尼人組成一支5萬多人的軍隊,命其弟西奧多拉斯率領,準備與阿拉伯人決戰。636年8月20日,雅爾穆克一戰,哈立德全殲拜占廷軍,西奧多拉斯戰死。阿拉伯人乘勝北進,直抵陶魯斯山脈。歐麥爾又派哈立德和薩比特去征服耶路撒冷。該城在被圍困兩年以后,于638年向阿拉伯人投降。歐麥爾親自批準了比較寬厚的投降條件。640年,愷撒里亞請降。同年,阿拉伯人在奪取重要港口克薩里亞后,最終完成了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征服。
641年,阿拉伯人又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向西,進攻埃及;一路向東進攻波斯。下面分別述之。
埃及地處亞、非兩洲的交接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它的首府亞歷山大港是通往北非的門戶,又是拜占廷的海軍基地。埃及土地肥沃,有“拜占廷糧倉”之稱,阿拉伯人早就把它視為一塊肥肉。
639年,西路軍由阿慕爾統帥4000人,從巴勒斯坦沿歷史上有名的濱海路線,向埃及進軍。阿慕爾精明強悍,足智多謀。早在伊斯蘭教產生以前,他就屢次帶領商隊去過埃及,對埃及的城市和道路非常熟悉。639年12月,阿拉伯軍奪取阿罩什。次年初,攻占埃及東部門戶法拉馬儀(培琉喜阿姆)及其他重要城市。
阿慕爾向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推進時,被阻于今開羅附近的巴比倫堡,就地待緩。巴比倫堡堅固難攻,守軍約有2.5萬人,統率這支軍隊的為亞歷山大港主教兼總督居魯士和西奧多拉斯,他們是從亞歷山大港趕來防守巴比倫堡的。不久,祖拜爾·伊本·奧瓦本率援軍到達,與阿慕爾軍合力攻城。西奧多拉斯逃回亞歷山大港,居魯士被困于巴比倫堡內。阿拉伯人派出以黑人俄巴德·伊本·薩米特為團長的代表團,去尼羅河的勞達島與居魯士談判媾和條件。代表團提出伊斯蘭教、貢稅和寶劍三種選擇,居魯士同意繳納貢稅,并立即回到亞歷山大港,把媾和條件送往拜占廷王宮。希拉克略皇帝拒絕了媾和條款,以賣國罪放逐了居魯士。641年4月6日,阿慕爾和祖拜爾發動猛攻,巴比倫堡陷落。阿拉伯軍蜂擁入城,“安拉最偉大”的勝利喊聲響徹巴比倫堡的各個大廳。
接著,阿拉伯人的鐵騎奔向埃及首府亞歷山大港。駐防亞歷山大港的軍隊約5萬人,另有拜占廷全部海軍的支援。阿拉伯軍隊僅2萬人,沒有戰艦和攻城機械,在數量上和裝備上都處于劣勢,而且人力的補充十分困難。但是,阿拉伯人的士氣高昂,雖屢被弩炮擊退,仍不撤離。641年2月,希拉克略去世。其孫君士坦丁二世(641~668年在位)執政后,重新起用居魯士,令其返回亞歷山大港。這位主教希望脫離拜占廷,效忠阿拉伯人。641年11月,居魯士向阿慕爾立約投降,接受成年人繳納人丁稅和以實物繳納土地稅的條件,并答應不讓一個拜占廷士兵重返埃及,不讓拜占廷人收復失地。幼弱的君士坦丁二世批準了這個條約,拜占廷帝國的富饒省區埃及,就這樣落到了阿拉伯人手里。
攻占埃及后,阿拉伯人分成兩路繼續西進。642~643年,阿慕爾率北路軍,沿海岸古道直奔彭塔波里斯(今利比亞昔蘭尼加一帶地方)北部;歐格白·伊本·納菲厄率南路軍,由法尤姆沿古商隊的綠洲之路,向彭塔波里斯南部和費贊進軍。阿慕爾軍很快占領巴爾卡,包括萊瓦塔在內的黎波里柏柏爾人紛紛投降。通過這一系戰爭,阿拉伯人奪取了拜占廷在亞洲和非洲的全部領土的2/3。
正當拜占廷在阿拉伯人的進攻面前節節敗退、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波斯的薩珊王朝也遭到阿拉伯人東路軍的沉重打擊,國運岌岌可危。
早在艾卜·伯克爾時期,哈立德和舍伊班族族長穆桑納·伊本·哈里賽的聯軍,就已占領幼發拉底河畔的希拉王國,拔除了波斯西部邊境的屏障。634年11月,波斯趁哈立德增援敘利亞之機,在希拉的幼發拉底河橋頭全殲阿拉伯軍。635年10月至11月,穆桑納反攻獲勝。歐麥爾認識到,盡管薩珊王朝國勢衰微,但它仍然擁有一支龐大而戰斗力又強的軍隊。不摧毀薩珊王朝,肖滅這支軍隊,不但希拉難以保全,而且后患無窮。因此,歐麥爾選派賽耳德。伊本·艾比瓦噶斯為總司令,率軍6000人,出征伊拉克。637年5月31日,賽耳德和波斯首相魯斯塔木在希拉附近的噶底西葉激戰。是日,天氣酷熱,狂風大作,塵埃蔽日,這對來自沙漠中的阿拉伯人非常有利。結果波斯軍大敗,魯斯塔木戰死。賽耳德乘勝向北追擊,637年6月占領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爾后,阿拉伯人連連取勝,以破竹之勢長驅東向;640年,陷胡澤斯坦;641年,克摩蘇爾;642年,進行尼哈溫德會戰,波斯軍慘敗,傷亡10萬人以上。會戰剛一開始的時候,阿拉伯軍隊即占領了胡爾萬東北的卡爾馬新,因此也就控制了進入這個山國的幾條隘口。在尼哈溫德,阿拉伯軍隊與敵軍發生接觸。波斯軍隊的人數較多,戰爭一連持續了幾天,有一個時期雙方打得勝負難分。阿拉伯軍隊統帥努爾曼本人戰死,其后繼人胡德赫法·亞曼則取得了最后勝利。波斯國王葉茲德吉爾德三世(即《新唐書·西域傳》所記之伊嗣埃逃往中亞。651年,被木鹿(今中亞土庫曼境內的馬里)附近的一個磨坊主殺死,薩珊王朝滅亡,整個伊朗全部并入阿拉伯哈里發的版圖。在同波斯人作戰同時,阿拉伯人也在644 645年逼近了印度邊境,于650年奪取了伊斯塔赫爾城。651年,到達阿姆河。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的一部分,相繼于50年代歸順哈里發國家。
戰爭的第二階段(7世紀末至8世紀30年代)
領土的擴大,提高了阿拉伯的國際地位,同時也造成了內部的分裂。各部落家族之間展開內戰。661年,軍事民主派取勝,敘利亞和埃及的阿拉伯大貴族擁立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為哈里發,稱穆阿維亞一世(661~680年在位)遷都大馬士革,從此建立起倭馬亞王朝。倭馬亞王朝期間,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仍然非常尖銳。但由于阿拉伯人加強了自己的軍隊,故一直沒有停止向外擴張。
在東方,阿拉伯的勢力從伊朗一直擴張到印度河流域和中亞。穆阿維亞以巴士拉為基地,大舉東侵。664年占領阿富汗北部的喀布爾;10年后,越過烏滸河,侵入中亞。瓦立德一世(705~715年在位)時期,呼羅珊長官庫泰拔·伊本·穆斯林(即《冊府元龜》所記之屈底波)于705年攻占吐火羅斯坦首府巴里里。706 709年,征服布哈拉及周圍地區;710~712年,陷撒馬爾罕和花刺子模;713~715年,深入到藥殺河(今錫爾河)流域。至此,阿拉伯人完全征服了河外地區,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政權。
東方戰場的另外一支阿拉伯軍隊,在哈查只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統率下,也不斷取得勝利。710年,攻占莫克蘭。711~712年,占領信德(印度河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713年,侵入南旁遮普的著名佛教勝地木爾坦。這些地區,以后完全伊斯蘭教化。
在非洲,阿拉伯人繼續西進。667年,歐格白·伊本·納菲厄帶領400騎兵,從錫爾特出發,對的黎波里南部沙漠和費赍的叛亂部落,進行討伐,阿拉伯人在利比亞沙漠的勢力,得以鞏固。歐格白還遠征突尼斯南部地區,攻下了加夫薩,降服了所有的綠洲。670年,穆阿維亞任命歐格白為易弗里基葉總督,并給他增派1萬名騎兵。同年,歐格白開始建筑凱魯萬城,并以此為基地,對馬格里布發動猛烈的攻擊。他摧毀了拜占廷人在北非的根據地,殺戮了無數的柏柏爾人,并派兵到處劫掠。據說,他曾打到大西洋沿岸的吉爾角,面臨波濤洶涌的海洋,才勒住自己的坐騎。684年,歐格白在班師途中被柏柏爾人襲擊,于比斯克拉附近陣亡。他的尸體就地埋葬,他的墳墓成為人們朝圣的民族勝地。歐格白死后,拜占廷人與柏柏爾人結成同盟,奪回了易弗里基葉。
693年,敘利亞名將、迦薩尼人哈薩尼·伊本·努爾曼被任命為易弗里基葉總督。哈薩尼重新占領凱魯萬城,并于698年將拜占廷人逐出迦太基(遺址在突尼斯)和其他沿海城市。哈薩尼把矛頭轉向奧雷斯山區。那里柏柏爾部落聯盟的首領為一女巫,她因詭計多端而被稱為達西婭。她把奧雷斯山區到內富薩山區的柏柏爾部落聯合起來,共同抗擊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初戰失利,退至的黎波里以東地區。不久,哈薩尼再度發起攻勢,兩軍激戰于奧雷斯。由于部下叛變,達西婭戰敗被殺。拜占廷人退出迦太基,柏柏爾人遭到嚴重打擊,倭馬亞王朝由此在易弗里基葉站穩了腳根。
700年左右,穆薩·伊本·努賽爾接替哈薩尼為易弗里基葉總督。穆薩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便席卷了中馬格里布和西馬格里布,奪取了丹吉爾,柏柏爾人望風披摩。與此同時,穆薩的海軍襲擊了西西里島、薩丁島、馬略卡島和梅諾卡島。
經過30多年的反復搏斗,阿拉伯人終于永遠清除了拜占廷人在北非的勢力,徹底挫敗了柏柏爾人的抵抗,成為地中海南岸的主人。
北非蕩平后,富庶的西南歐立即成為阿拉伯人下一個掠奪目標。
伊比利亞半島是西南歐的門戶,是中世紀歐洲最美好的地區之一。當時,統治半島的西哥特人,屬基督教的阿里烏派。當地土著居民(西班牙一羅馬居民)信奉基督教的羅馬天主教,他們把阿里烏派視為異端。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專橫跋扈,廣大人民十分痛恨其統治。阿拉伯人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闖進西南歐大門的。
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仰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組成的部隊,被派到比利牛斯半島,深入偵察西哥特王國的領土。711年7月,阿拉伯軍在詹達湖岸邊的巴爾白特河口與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的軍隊相遇。由于對羅德里克篡奪王位不滿者的倒戈,西哥特的2.5萬之眾被完全擊潰,羅德里克下落不明。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很快便占領了馬拉加、科爾多瓦和西哥特首都托萊多。
712年,穆薩親自率領1萬名由阿拉伯人組成的軍隊在西班牙登陸。僅2年時間,整個比利牛斯半島除北部山區以外都被占領,并建立了西班牙人的統治。
西班牙被征服后,阿拉伯統治者就想征服整個地中海,把意大利、日耳曼和希臘等地都收歸阿拉伯版圖。
717年8月中旬,阿拉伯軍隊同時從陸上和海上大舉進攻拜占廷帝國的首都。12萬阿拉伯陸軍由馬斯馬拉指揮,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準備用封鎖的辦法圍困該城。阿拉伯的海軍艦隊在蘇萊曼指揮下,約1800艘船只從埃及和敘利亞趕來。為了配合封鎖,阿拉伯艦隊一路在西,切斷可能來自愛琴海方面的援助和補給;另一路在東,控制來自黑海方面的補給。
拜占廷帝國皇帝利奧三世面對阿拉伯人的圍攻,決定使用“希臘火”襲擊阿拉伯艦隊,削弱其海上力量,以打破其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上封鎖。為此,他們在君士坦丁堡東北海港出口處建起兩座了望塔,了望塔之間掛起可以升降的大鐵鏈。船艦上,裝有用石油、硝石、硫磺及各種樹脂制成的混合液質,注進吸管。阿拉伯艦船入港后,即放下鐵鏈,切斷退路,隨后,各艦船上的“希臘火”一齊噴射。這種希臘火見水即燃,能在水面上燃燒。頓時,阿拉伯艦船大火沖天,急忙逃遁。
拜占廷艦隊利用希臘火不斷襲擊阿拉伯艦隊,使其遭到損失,同時由于阿拉伯人不適應歐洲冬天寒冷的天氣,有數以千計的人死亡,蘇萊曼將軍也被凍死。這些損失打擊了阿拉伯軍隊的士氣。718年8月15日,阿拉伯人被迫解圍撤兵。途中他們的艦隊遇到大風襲擊,有15萬人死亡,1800艘戰艦到達敘利亞和亞歷山大里亞港時,只剩下10艘。這對阿拉伯人來說,確實是一場災禍,對以后的戰爭進程帶來了無可估量的影響。
不久,阿拉伯人改變征服路線,即先取法蘭克、日耳曼、意大利,然后進攻君士坦丁堡,最后回到大馬士革。
719年,阿拉伯人在同盟軍支持下,越過比利牛斯山,準備侵入高盧的阿奎丹地區,而崛起的法蘭克人,這時也正從北方進攻阿奎丹。阿奎丹地區由歐多統治。他面對南北兩面之敵的進攻,深感處境危險,就想先收買北非柏柏爾的一個首領,以保障南疆的安全,結果沒有得逞。阿拉伯集中兵力分兩路大舉進攻,主力從西面渡過埃及布羅河,沿潘普絡納向北,過比達索瓦河,進入加斯科尼,再從那里向北運動。為保障主力部隊的成功,另一支獨立支隊,則從東面向北,以羅訥河下游出口處的阿爾為打擊目標,目的是在阿奎丹制造恐怖氣氛,吸引牽制敵人,保證西路主力的襲擊成功。
西路由西班牙總督阿卜杜拉曼率領,發展順利。在加龍河下游的波爾多擊潰歐多的抵抗,波爾多城被搶劫一空。接著分兵出擊,連渡加龍河和多爾多涅河,向北并到達圖爾以南約95公里的普瓦提埃城。歐多無力抵抗,節節敗退,無計可施,他決定向法蘭克人求和,借助其兵力向阿拉伯人進攻。
原來,歐多是法蘭克人。6世紀中葉,法蘭克王國東征西戰,勢力強盛,其疆域南至比利牛斯山,東至萊茵河川東,成為西歐日耳曼人最強大的國家。后來隨著封建貴族權力的增長,王朝開始衰頹,一切大權實際落入宮相之手,國王徒擁虛名。國家分裂為奧斯特拉西亞、紐斯特里亞等幾部分。
就在此期間,法蘭克出現了一位杰出的宮相,名叫查理·馬特。他重新統一法蘭克,穩定奧斯特拉西亞的統治權,統一了紐斯特里亞,并征服了撒克遜人、日耳曼人和多瑙河流域,鞏固了東北邊疆,保證無后顧之憂。
731年,查理·馬特率領一支軍隊從奧爾良渡過盧瓦爾河,進入貝里地區。這時,阿拉伯軍隊正忙于搶劫,同盟軍統帥、西班牙總督阿卜杜拉聞訊后,立即命令部隊退到普瓦提埃城附近。歐多得到查理·馬特的支持后,急于交戰。但是,具有杰出指揮才能的查理·馬特知道阿拉伯人的弱點。他阻止歐多的行動。他認為,阿拉伯人前進的時候,不能過早發動攻擊,一定要忍耐。因為他們由于對財物的貪欲所激發的信心和勇氣,就像洪水一樣難以抵擋。等到他們滿載而歸時,就無斗志了,這時再攻擊就有成功的希望。
阿拉伯人由于滿載劫獲物,使其背上了沉重包袱,喪失了機動性。阿卜杜拉曼一度曾想放棄這些戰利品,但他的部下不肯服從命令,這樣只好一面把戰利品南撤,一面組織力量準備戰斗。查理·馬特也展開了隊形,因為民兵尚未到達,也就沒有主動進攻。兩軍對峙了7天。
法蘭克軍隊主要依賴步兵。他們的部隊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將的私人部隊,軍事素質好,受過嚴格訓練,參加過多次戰斗;另一類是強召來的當地民兵,他們裝備不全,沒經過訓練,說不上有什么紀律,主要任務是搜尋糧秣,保障供給。法蘭克軍隊的兵器主要有刀劍、匕首、標槍和戰斧。主要的防護武器是防盾和裝甲。阿拉伯軍隊大部分是騎兵,慣用矛、劍,很少使用弓劍和甲胄。他們沒有后方補給,主要靠以戰養戰,戰術上靠野蠻的硬沖和勇敢精神。
732年10月間,阿拉伯人把戰利品順利地撤到南面,阿卜杜拉曼便下令向法蘭克人進攻。阿拉伯軍隊是一支純粹進攻性的軍隊,沒有防御能力。對他們來說,無論在什么環境下,都只有進攻。法蘭克人的戰術雖然也很粗劣,可查理·馬特是一員良將。他知道敵人的特點,采取了適當的對策。在普瓦提埃以東有一條人字形三岔河,他把軍隊分為3部分,將法蘭克人的親信部將,列成一個堅強的方陣,作為核心力量配置在人字形岔河低部中央。在其前面還展開了一列前衛步兵。歐多的部隊和紐斯特里亞的部隊,分別配置在人字形岔河的左右兩側。法蘭克人夾水而戰,主力又背水而戰,地形似乎極為不利,而阿拉伯軍隊的陣勢是在小高坡上展開的,倚山俯瞰,地形有利。戰斗開始后,阿拉伯人按平常的慣例,以猛烈的騎兵沖擊作為會戰的序幕。配置在中央陣線前面的法蘭克前衛步兵立即上前迎戰,后面的方陣隊形跟隨向前。阿拉伯騎兵的猛烈沖擊迅速突破了前衛步兵,接著就向方陣沖去。阿拉伯騎兵竭力沖殺,企圖打亂陣勢。可不管阿拉伯騎兵怎樣沖擊,法蘭克的方陣仍有條不紊地保持其隊形。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斷反擊,用刀劍砍斷阿拉伯騎兵的馬腿,刺殺士兵。
黃昏時分,阿拉伯人已經發動多次沖擊,一直都沒有沖破這堅固的方陣,而歐多率領的阿奎丹部隊,這時繞過阿拉伯軍側翼,渡過小河,突然出現在他們背后,呼喊著向他們沖去。正在緊張鏖戰的阿拉伯人突然聽到后面的呼喊聲和砍殺聲,頓時驚惶起來。查理·馬特看到阿拉伯軍隊已經混亂,便下令:“進攻的時候到了!”隨后,法蘭克人的方陣步兵從正面轉守為攻,歐多的部隊從背后向前沖殺。全軍士氣高昂,縱橫豨突。
阿拉伯人前后受敵,難以應付,遂想奪路而逃,退向營地。此時,處在右翼的紐斯特里亞的軍隊,也向阿拉伯人的營地進攻。他們襲擊營地,殺死了總督阿卜杜拉曼。時至天黑,當阿拉伯人退到營地時,看到他們的統帥已被殺死,就放棄營地逃走了。查理·馬特沒有派兵追擊。
關于此戰雙方損失情況,有關記載很不可信。據記載阿拉伯人被殺的竟達36萬人,而法蘭克人的損失才1500人。但不管怎樣,普瓦提埃之戰制止了阿拉伯人繼續向歐洲的推進,迫使其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南,打破了阿拉伯人企圖控制整個地中海的計劃。因此,普瓦提埃會戰,是歐洲史上一次決定性的會戰。
評 析
阿拉伯人對外擴張所以能取得勝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阿拉伯的軍隊組織得很好。他們崛起沙漠,組織嚴密,士氣旺盛,戰術靈活。其軍隊基本上由騎兵組成,風馳電掣,具有高度的快速性和機動性,從而能夠廣泛地應用突然性的原則。他們在“圣戰”的號召下,蔑視死亡;在分享戰利品的激勵下,奮不顧身。故能克敵制勝,所向披靡。戰斗隊形的編成受拜占廷和伊朗的影響,沿正面和縱深分成前衛、“中心”(中軍)、右翼、左翼和后衛幾個組成部分。兩翼側用騎兵掩護。通常配有強大的預備隊。戰術上主要用輕騎兵連續實施攻擊,力求疲憊戰場上的敵人。出現取勝希望時,即將主力部隊投入戰斗。追擊敵入時迅猛異常,緊追不舍。
二是阿拉伯人在開始進攻之前,通常向敵人提出三種選擇:1.皈依伊斯蘭教,享受穆斯的待遇,免除包括人丁稅在內的一切貢稅,并可獲得福利;2.是立約投降,求得伊斯蘭教的保護。這樣的居民稱為順民,他們有信仰自由,不服 兵役(因是異教徒)。但要繳納包括人丁稅在內的一切貢稅;3.是抵抗則格殺勿論,戰俘或被處死,或淪為奴隸,或以現金贖身。阿拉伯人的對敵政策,對瓦解敵人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征服一個地區后,保留原來的行政機構,留用舊政權官吏,把打擊重點放在王朝的達官貴人身上,沒收逃亡皇室、貴族、官吏或地主的土地,將其分配給隸農耕種。在繳納貢稅的情況下,老百姓可以仍操舊業,耕種自己的土地,這樣,既穩定了占領區,又大大減少了未占區的敵對情緒。
阿拉伯的對外擴張,加速了阿拉伯社會封建化的進程,伊斯蘭教在各個被侵略的國家廣泛傳播。
但是,由于被征服的人民始終一貫地堅持反抗斗爭,阿拉伯人的統治終于被徹底推翻(中亞細亞是在8世紀上半葉;南高加索是在9世紀下半葉)。在比利牛斯半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為收復失地進行了長期斗爭。終于戰勝入侵之敵。這表明,侵略擴張戰爭總是不得人心的,即使以勝利開始,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