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2年,歐亞大陸自東向西發生了三個看上去毫無關聯的事件:
在亞洲東部,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李淵初步統一了天下。八年后,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消滅東突厥,威震東亞,大唐皇帝從此被西邊和北邊的民族尊為“天可汗”。
在亞洲西部,默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十年后,默罕默德用宗教和武力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成了歐亞交界處一股新興的勢力。
在歐洲東部,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希拉克略出兵小亞細亞,對波斯薩珊帝國(以下簡稱波斯帝國)發起了反攻。希拉克略大帝繼位于610年,是帝國歷史上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為了扭轉帝國的敗局,進行了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軍區制改革,這場改革使帝國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拜占庭帝國因此擁有了反攻的能力。
希拉克略大帝時代的金幣
希拉克略大帝沒有選擇已經丟失的疆土為戰場,而是出人意料地攻向了兩河流域——波斯帝國的核心地帶。經過長達四年的戰略相持階段后,希拉克略大帝運用靈活的戰術,極大地削弱了波斯帝國的實力,打得對方毫無反手之力。
627年,希拉克略大帝決定直搗黃龍府,他指揮軍隊在尼尼微擊敗波斯帝國的主力后,馬不停蹄地進行追擊,終于兵臨波斯帝國的首都泰西封,令波斯帝國恐慌不已。第二年,波斯帝國向希拉克略大帝主動求和,不僅歸還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還割讓了整個亞美尼亞地區。
波斯帝國的疆域,方框內的土地在628年被迫還給了拜占庭帝國
似乎上天是在誠心捉弄拜占庭帝國,希拉克略運用自己的才略剛實現帝國復興,一個更強大的帝國就又出現在了國境。話說統一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在632年去世后,他的繼任者們自稱哈里發,阿拉伯帝國就此形成。哈里發們野心勃勃,他們的目標是阿拉伯半島之外的廣闊世界,拜占庭地帝國很不幸地成了他們的第一個攻擊目標。
636年,希拉克略大帝調集五萬大軍抵達亞穆克河畔,與阿拉伯帝國展開了決戰。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僅有兩萬五千人,他們采用靈活的戰術,經過激戰后,徹底擊敗了強大的對手。從此以后,戰敗的陰云籠罩在希拉克略大帝的頭上,當希拉克略大帝在641年去世時,阿拉伯帝國已經接連攻占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全境,并逼近了埃及的核心地帶——亞歷山大城。當然,亞歷山大城也沒有堅持多久,這座歷史悠久的城池最終在642年投降阿拉伯帝國,埃及全境于是也成了阿拉伯帝國的囊中之物。
波斯帝國已經被希拉克略大帝打殘,對阿拉伯帝國更無還手之力。636年,阿拉伯帝國在同樣具有決戰意義的卡迪西亞戰役中以少勝多,對波斯帝國取勝了徹底的勝利。從此以后,波斯帝國再也擋不住阿拉比帝國東進的腳步,637年,波斯帝國丟掉了首都泰西封,十四年后,反攻失敗的末代皇帝被殺害,這個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帝國宣告終結。
阿拉伯帝國的早期擴張
數不勝數的勝利為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帶來了廣闊的疆土,但阿拉伯帝國并沒有因此止步,它在東、西兩個方向上同時繼續前進著。
在東方,阿拉伯軍隊風卷殘云般橫掃著中亞和南亞所有的勢力。751年,阿拉伯帝國與大唐帝國在中亞的怛羅斯發生沖突,大唐帝國的名將高仙芝以三萬步騎迎戰阿拉伯二十萬大軍。雙方激戰五日尚未分出勝負,只因歸附大唐的葛邏祿部落臨陣叛變,與阿拉伯帝國夾攻大唐軍隊,這才導致了高仙芝的戰敗。阿拉伯帝國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感受到了大唐帝國的強大,它在中亞的進軍從此止步,對大唐帝國的態度也由此轉變,當大唐帝國爆發安史之亂后,阿拉伯帝國主動派出了三千士兵,幫助大唐皇帝平叛。
大唐騎兵與阿拉伯騎兵的決斗
在西方,阿拉伯帝國的水陸兩軍沿著北非連綿的海岸線向地中海西部挺近。阿拉伯帝國的艦隊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占了塞浦路斯島,還在655年兵臨君士坦丁堡,在里西巖近海重創了拜占庭皇帝親自指揮的艦隊,切斷了君士坦丁堡與外界的水上聯系。拜占庭帝國眼看危在旦夕,正在這時,阿拉伯帝國爆發了持續五年的內亂,拜占庭帝國方才有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711年,阿拉伯軍隊占領北非后,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很快就征服了立國近三百年的西哥特王國。而后,阿拉伯帝國又將目標對準了歷史更加悠久的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對法蘭克王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雙方在普瓦提埃進行決戰,阿拉比軍隊志在必勝,卻不料被法蘭克宮相查理 ·馬特指揮的軍隊擊敗,就連阿拉伯軍隊的統帥也陣亡了。
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的疆域
普瓦提埃戰役后,阿拉伯帝國在歐洲的擴張停止了,但是它已經占領了前羅馬帝國疆域內超過一半的土地。再加上阿拉帝國在亞洲的廣袤疆土,這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超級帝國,法蘭克王國、拜占庭帝國與之相比,都顯得那么不堪一擊。
公元8世紀的歐亞大陸:法蘭克王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