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抑郁癥是一種怎樣體驗?
有人說就仿佛大腦患上重感冒,呼吸每一道空氣仿佛都得需要竭盡所有的力氣。
而8月23日凌晨,熱依扎便在自己微博上發文稱,自己患了重度抑郁癥+重度焦慮。
但好在自己做過了最難的地方,雖然還在吃藥,但也通過自己努力,去幫助與自己一樣,又或者正要如此的人,病呼吁網友們需要活出自我。
最近在看《小歡喜》這部電視劇,小康醫生開始懷疑這部電視劇是不是標題黨。
說好的“小歡喜”?結果三個家庭沒有一個好的.......
有的是缺錢的,方圓兩夫婦中年失業,父母還被騙了九十多萬。
有的啥都不缺,明明好不容易親子關系和解了,結果最溫柔的劉靜卻被診斷出乳腺癌。
還有的既不缺錢,父母身體也棒棒的,但女兒被媽媽逼得抑郁要跳河.......
在劇中,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一位單親媽媽,離婚后便對女兒開展了全包圍式服務。
為了幫助女兒備考,特意辭去了學校老師職位,從一日三餐再到習題輔導,再到精確到分鐘數的學習規劃,她將自己全部精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
正因這種過于沉重的愛,讓她女兒無形中變成了一種情感枷鎖,在中國是父母極強控制欲下窒息的壓力,讓女兒最終患上了中度抑郁癥。
據數據顯示:14歲-28歲青少年接受抑郁癥就診數量持續增長,2014年比2013年增長52%,2015年比2014年增長了89%,接近2013年的三倍,平均每天接診3位青少年患者。
在全球范圍內,青少年抑郁癥是目前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于車禍。
最關鍵,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都不愿意將自己心理情況告知他人,沒有接受心理醫生的意識,以及學業壓力,心理與大腦尚未發育完全,長期的抑郁會不斷刺激受傷大腦神經,再加上缺乏完整的價值觀,最終讓病情不斷加重。
若出現這三句話,還請務必需要重視,及時接受心理治療。
細細去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吃飯、睡覺、工作,總是也離不開這些,每天周而復始,像是一個機器人一樣重復著昨天的事情。
但是如果真的把自己比作是一個機器人,每天重復一樣的事情做,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意志消沉,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
這種情況下,最常聽的就是這幾個字“真沒意思”。偶爾一次兩次,可以當做是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但如果把這幾個字掛在嘴邊,就不得不重視了,建議還是趁早看看心理醫生。
這句話在氣氛還算可以的情況下說出來,說者可能就當成一個玩笑開過去了,而聽者同樣是當成一句玩笑話一笑了之。
但如果一個人經常說出這樣的話,且還帶有消極的情緒,說明心理或許真的有問題。
這一類人,之所以經常說“不想活了”這樣的話,一方面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可能是覺得看不到未來,也不覺得自己對于身邊的人還有什么價值,也許死是最好的解脫。
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不管什么時候,父母都是最親的人,有什么問題可以說給他們聽,至少把事情傾訴出來,心理上不用承擔那么大的壓力。
沒有人愿意做一個一無是處的人,誰都希望得到別人贊許的目光,做到比別人優秀。
通常有幾個共同點,自卑、消沉、抵觸心理比較強,隨著說這話的頻率越來越多高,整個人的情緒更加不穩定。
這一類人最需要的就是自己的信心和別人的認可,在心理醫生的疏導下,或許會有不錯的成效。
抑郁者的思維有時候是不能控制的,甚至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
這種不是矯情,也不是軟弱,一旦出現抑郁,還真需要及時去看心理醫生了,同時也要改變對自己、對周圍的看法,消除這種不良的心理問題。
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身邊人開始在朋友圈里發布各種暗色系的圖片。
又或者一些消極、略顯疲態的文字。
還請你能夠別怕麻煩,他們也許需要你,讓“作繭自縛”的自己能夠“破繭而出”。
畢竟,“不被理解之痛,也是死亡的推手。”
(文章部分圖片,來自于電視劇《小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