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項羽烏江自刎的原因:
其一太史公借項羽之口是這樣說的,當初跟著我共同起事的8000子弟兵全部戰死沙場,我一個人回去,即便江東父老又重新擁戴我為王,我項羽又有何顏面東山再起?即使他們不指責我,我項羽難道不內心有愧嗎?這是一種激昂的英雄氣概,而歸根結底還是來自項羽的“宿命觀”。烏江亭長已經為項羽指了一條明路,他完全能夠單人獨騎渡江。但項羽卻放棄并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老天要我滅亡,我還渡江干什么?自認天不助我,再堅持斗爭下去也完全沒有必要了!于是拔劍自刎。
另一方面,項羽是一個血性漢子,強硬的個性注定他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這一點恰如李清照所言,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也是項羽受后人尊崇的重要原因。他轟轟烈烈,戎馬一生,死的時候才30歲,項羽巨鹿之戰時就已經“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而劉邦比項羽大24歲,起兵時就46了,一個24歲就威震天下,一個年近半百才出來闖蕩,誰更要顏面當下立判。何況項羽出身沒落貴族,極其重視名譽,加之年少成名自我膨脹。所以,在項羽的人生詞典里,容不下失敗二字。事實上項羽是將兵之才,卻錯居君主之位;是可用之將,而并非用人之主。這是他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
最后一點我們還不能小看虞姬之死對他的影響。項羽是一個感情絕對專一的人。在這一點上只有光武帝劉秀能和他相提并論,你聽說過項羽有小妾嗎?再看看劉邦,先和村里的寡婦私通,生了個兒子劉肥;后來娶了呂雉,過了幾年,在行軍的路上看到死了老公的戚夫人,又一把摟進懷里;進了秦皇宮正事不干先干胡亥的嬪妃...而項羽卻只有虞姬一個女人。在情義方面二人又有天壤之別,劉邦把老婆丟下彭城不顧,逃命的時候把孩子踹下去...而項羽看到虞姬怕連累自己突圍先抹了脖子,哀痛化作感情的執念讓他必須成功才能慰籍亡妻,一旦失敗只有追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