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做到自律的?
在我看來,狹義的自律是指自制力,就是克制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沖動、或是讓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情的能力。而廣義的自律則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評價能力、做計劃并監督執行的能力,等等,相當于自我管理能力。這里面不只需要單純的自控力,還需要其他復雜的認知能力。
狹義的自律、自制力、自控力,是怎樣做到的呢?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的情況。我們成人是怎樣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沖動的?是什么使得自律變得可能,變成現實?
我想,這里面關鍵不是自己的忍耐度如何,而是在于我們有多大的自覺和主動性,在于我們主觀上認為這個控制和忍耐有多大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自律的動機有多強。
舉個媽媽們都有體會的例子:我們都曾有想買衣服的沖動,有時這種沖動會變得很強,變得不那么理性了。我們是怎樣克制消費沖動的呢?女人們想過很多辦法,但是怎樣都會有波動,有反復。情緒一起伏,買衣服的沖動就高漲起來了。但是,很多媽媽一有了孩子,這種買衣服的沖動一下子就降了很多。我想,這可以很生動地說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而自律的動機才是更關鍵的因素。當我們少買衣服的動機變得足夠強大,那么這種克制就變得不難了。
同理,“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欲”,如果我們很認同“禮”和“天理”的價值,那么做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這一點,從理論上也可以找到依據。神經學專家們發現,積極的大腦能更好地運轉,信息傳遞更快。內在動機對于提高注意力和自制力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反思,為什么按照傳統的、重視忍耐和克制的方法去訓練孩子,結果有時卻不好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在這個訓練中,孩子缺乏自覺性、缺少強大的動機。當孩子是被逼著去忍耐、克制的時候,他不是在自律。那相當于我們不買衣服只是因為兜里錢不夠,我們的心仍然留戀在逛街或是逛網店的事情上。一旦條件改變,有了錢,我們仍然會去血拼。
要想培養自律,關鍵是要讓孩子自覺地、主動地去克制自己的沖動。當孩子是不依賴大人的監督,自覺地約束自己的時候,他就是在練習自律了。
很多家長看到這里大概會比較犯難:天哪,讓小孩自覺地去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或是主動地不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可能嗎?
是啊,這很難,因為這對于我們大人來說都有難度,別說孩子了。所以這個訓練才有意義。
回想一下,我們的孩子有過這樣的情況嗎?
我想起我女兒的一個小事。小孩對冷飲都很瘋狂。有一次,我拿出一大盒哈密瓜口味的冰激凌給女兒,姥姥一看嚇壞了,唯恐她餓虎撲食全給消滅了。這個事對我也很有挑戰,我知道不好收場。最后硬搶效果不會好,弄不好就得大哭一場。我想嘗試新的辦法。
我在拿出冰激凌之前,先講點道理,比如太涼了,小胃會凍著會生氣了……然后跟她說好,給你吃,前提是你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并且不能吃太多。最后,你自己結束、自己蓋好蓋,交給我。如果你能這樣吃,那么以后你不提出要求,我都會經常給你。如果不能做到這些,以后冰激凌想都別想。她故作認真地點頭同意,滿口答應。
開始很驚險。她想多吃,好在凍得很硬,她一次也刮不下來多少,吃不到,差點都急了。我走開,不在旁邊看。她見沒人管,就慢慢在那抹水泥似得一點一點刮。過一會,我過來提醒她一下,她怕我搶,趕緊護著。又過一會,我又提醒她規定。她也吃到一點了,見我沒搶,也放松了。我趁機又提點別的有趣的事吸引她去做,她一動心,我說,自己把蓋子蓋上,她給蓋上了,我一邊夸她,一邊拿起來迅速逃離現場。她舔著勺有點意猶未盡,但也來不及了。就這樣,第一次成功收場了。
后來,有時她沒提出要吃,我也在適當的時候主動拿給她。有了信任,她每次都能有所控制,按規定去吃,最后自己收尾。
這個事情里,她的動機在于,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多吃冰激凌的機會。她也知道一次吃不了太多,相比之下,這個持久的供應就更有價值,所以這個動機夠大,值得她去為之約束自己。
而每經歷一次這樣的有自律體驗的小事,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會得到一次鍛煉。如果最后大人強制地拿走冰激凌,跟縱容相比,孩子的自控力也會得到鍛煉,他會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須被制止的,但是效果沒有自覺去做那樣好。
當然這樣的訓練要在孩子懂事以后進行,對于一歲左右太小的孩子,也不必解釋太多,不該做的事情,講一句道理,平和地把東西拿走或把孩子抱走就行了。
所以,我總結,要想讓孩子自覺地約束自己,關鍵是要給他提供對他來講有意義的動機。
我們教訓孩子,常說,你只有這樣,才能如何如何。這樣講時,我們要好好分析一下,我們提出的這個結果,對于孩子來說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價值。這個結果對他來說重要嗎?是不是他很在乎的事情呢?很多時候,如果這種教訓就像耳旁風,那么不要抱怨孩子不好,而要怪自己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的價值排序是怎樣的。
我們要懂得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的事情,然后想辦法,把這個事情和你希望他有的行為捆綁起來,構成因果關系,當然這個關聯越自然、越合理越好,最好也能是有建設性的。這樣,我們就給他自律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動機。
比如說,對于青少年來說,好成績、好學校、未來的好工作都不一定是很能打動他的動機,但是獨立的感覺、自主權、在同學間的地位、名譽、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成就感等等,或許都是他很在乎的事情。當然孩子的價值觀不一定正確,需要我們引導,不能一味遷就。但我們總可以找到既不誤導他,又有效的動機。
而在實施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確保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去做。如果孩子能有機會自己做計劃、自己選擇、自己監督、自己評估、自己總結反省修正,那么孩子就鍛煉到了廣義的自律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必時時監控,但要偶爾檢查,掌握情況,適當幫助、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