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紀末,由于受到伊斯蘭勢力的不斷入侵,印度各地佛教紛紛消亡,尼泊爾成為影響藏傳佛教藝術的主要源泉。在政治上,元朝(1271年—1368年)統治者獨尊藏傳佛教薩迦派,推動了西藏各勢力的整合,近四百年的分封割據局面逐漸結束,西藏各地的藝術風格也相互吸引融合,形成了相對統一的西藏中部的“西藏風格”。從十三世紀后半葉到整個十四世紀,隨著西藏佛教的發展及元朝對西藏的資助,寺廟興盛,留居西藏南部的鈕瓦爾藝術家不斷增加,自然形成了受尼泊爾藝術影響的西藏藝術風格. 13至14世紀受尼泊爾藝術影響的藏中造像,既保持了尼泊爾馬拉早期藝術的特征,又具備自身的特點: 佛坐像整體呈正三角形,造型健碩,頭部大,臉形方正略短,頭部上寬下窄,五官較集中,眉額部大,雙目低垂,仿佛陷入深思狀,又仿佛俯視蕓蕓眾生。肩寬腰細,四肢粗壯,手足較小。袈裟緊貼身體,身下袈裟下擺呈扇形排列,紋飾簡樸。臺座的蓮花瓣排列整齊,鼓脹飽滿,尖部向上,向外翹起。鎏金厚重,端莊沉穩。 菩薩,度母臉型與佛的造型一致,頭戴葉冠,雙耳帶大耳環。身上服飾緊貼身體,裝飾華麗,項鏈,臂箍,手環,腳環做工繁復,寶石鑲嵌富貴華美。蓮座平直,蓮瓣多為雙層上合或下翻,瓣形飽滿,上寬下窄,有些造像的坐臺蓮瓣尖部草頭繁復,立體感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