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嘉德秋拍:一波佛教藝術精品賞析




中國嘉德-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專場,到今年,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這十余年間,我們與所有的藏家、同行以及眾多的喜馬拉雅藝術愛好者共同學習、同步成長,一起見證喜馬拉雅佛教藝術在中國的快速發展與日益興盛。

此次中國嘉德2022秋拍佛教藝術專場,精心挑選了百余件佛教藝術精品,囊括了明清宮廷佳作及印度、尼泊爾、西藏和蒙古地區優質造像、繪畫藝術精品。此外,整場80%以上的藏品是近20年首次面世,其中不乏多件喜馬拉雅藝術精品。期待與您一同走進神秘美麗的獨特之境。


Lot 2451 

明永樂

銅鎏金彌勒菩薩像(原封底)

“大明永樂年施”款

25.9cm.high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參閱:

1倫敦拍賣會,2018年11月6日,Lot26, 高26cm高,成交價:192.9萬英鎊。

2《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永宣文物萃珍》,紫禁城出版社,故宮博物院編,2010年,圖122。

3 《西藏銅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 & China),烏爾里?!ゑT·施羅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觀出版社,卷二,圖359B,“大明永樂年施”款識文殊菩薩像,高27.1cm。

4香港拍賣會,2014年11月26日,Lot3106,高25.9cm.成交價:1804萬港元。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家大掌柜
明代永樂、宣德兩朝宮廷佛教造像,已經成為明代高水準工藝的代表,是藏傳佛教藝術體系中,一種重要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明朝的宗教政策以支持藏傳佛教為治藏方略,卻實施“多封眾建”的政策,改變了元朝獨尊薩迦一派的局面,即對西藏多個教派和地方勢力進行封賞,以保持中央與西藏各教派的緊密聯系。這種大規模分封活動,在藏地掀起了一股受封熱潮,一時間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侶紛紛朝覲請封或遣使來京,而皇帝也授予其封號、官職,并賞賜大量珍貴禮物。在這種背景下,由皇家贊助,誕生出近乎完美的藏漢風格和諧交融的佛像。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御用監“佛作”制作的風格鮮明的鎏金銅佛,無疑成為了此類賞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為朝廷推行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藝術、工藝和宗教價值,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也因此在北京大規模開展起來。

在過去二十年的喜馬拉雅藝術品市場上,明代宮廷佛造像一直地位超然,扮演著引領市場的重要角色。近幾年,佛教藝術品市場日趨成熟,藏家的相關理論認知和審美也不斷進階,但無論如何人類對美的追求永不會變,對工藝細膩、金色明亮、幾乎成為佛教藝術品中優雅精致代名詞的永宣宮廷造像,依然寵愛有加,其地位與價值已經牢固樹立,不可撼動,佛像的專項收藏無論如何也不能缺少永宣宮廷造像!

此尊永樂款銅鎏金彌勒菩薩像,是永樂宮廷造像中罕見的大尺寸作品。永樂佛像尺寸大多在19-22cm之間,此尊已達25.9cm,視覺效果更為震撼。在現存的明永樂造像中,彌勒較少,如本尊一般大尺寸的,更是罕見。這樣一尊罕見的精美造像,很好地詮釋了明宮廷造像優雅的美學修養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彌勒,藏語謂“強巴”,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其未來佛的身份,也令其在民間威望極高,信眾甚廣。

彌勒頭戴花冠,頭頂挽高發髻,以寶珠頂嚴,戴雕飾精美的五葉寶冠,耳側繒帶呈U形向上翻卷,圓形團花大耳鐺垂落肩頭。面形方正,垂眸含笑,表情沉靜。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柔軟,肌肉飽滿有力。上身飾項圈和長鏈,項圈下綴U字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寶帶,腰帶下亦有U字形連珠式瓔珞裝飾,雙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有釧躅裝飾。裙子與帔帛采取寫實手法表現,衣紋流暢優美,生動表現出絲織物本有的質感。結跏跌坐于雙層束腰蓮花寶座上,兩手置胸前結說法印,手心各牽一蓮枝,蓮枝貼雙臂,經身體外側攀至肩頭開敷,左右肩花花芯上分別置法輪和軍持(凈瓶),為彌勒菩薩身份的重要標識。蓮枝刻畫并不不張揚,蓮葉在蓮花下方彎曲支撐,蜿蜒婉約,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周身并無鑲嵌,與同時期的尼泊爾造像夸張、繁縟的風氣完全不同,融入明室高貴內斂的審美趣味。

項鏈和垂綴在胸前的瓔珞,組成生動而又繁復的圖案,天衣從兩肩側飄然而下,如有微風吹拂,順臂蜿蜒,垂落身后座上,線條如流水般自然天成,了無痕跡卻又充滿了精美的創造和精心的打造,在宮廷藝術家的手里,仿佛不是在以金屬雕鑄,而是用最柔軟最有彈性的材料在隨形造物。

蓮座亦是永宣造像規范制式,雙層束腰仰覆蓮臺,上下邊緣各飾一周豆粒狀連珠紋;蓮瓣里外三層,外層蓮瓣扁平,內層蓮芯飽滿挺拔,瓣尖雕飾卷云紋,在蓮瓣的相鄰處,可看到最下層呈三角形的瓣尖。對比其他永樂造像,本尊蓮瓣要更寬一些,可能為永樂中后期作品;座面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款,挺拔有力,年代確鑿。整體造型端莊,形象生動,比例勻稱,工藝精細,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部做工,都生動自然,既符合歷史規制,又極具時代氣韻,體現了永樂宮廷造像鮮明的風格和工藝特點。

明代永樂時期的宮廷制作了大量精美的藏傳佛像,也曾得到清代康熙皇帝的高度評價,其漢藏合璧的造型、精湛的工藝,一直受到歷代推崇。這尊菩薩像慈祥和美,雍容大度,裝飾華麗但自然適度。雖不出造像規范的制約,依然給人游刃有余之感,堪稱明永樂宮廷造像典范之作。但這并不是說永樂造像似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個體差異。比如本尊肩頭蓮花之下支撐的蓮莖,彎折曲折而顯柔美靈動,但我們翻閱資料,參考2006.10.7香港蘇富比“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場”807號拍品,發現該文殊菩薩像即是直莖蓮花。另此尊原封尚存,底板為平整黃銅片,上刻有十字交杵紋飾,且有明顯的朱砂涂痕,蓮座底部邊緣可見均勻分布的固定底蓋的八個剁口,表現出明宮廷造像鮮明的工藝特征,更顯殊勝。

與此尊尺寸相當的永樂造像,我們可以參考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尊23cm高彌勒坐像,風格工藝高度統一;施羅德先生《西藏銅佛造像》卷二中,收錄了56尊明永樂款識的鎏金銅像,亦多以19-22cm為主,只有三尊超出此范圍(圖359A、359B、359D-E),尺寸在26-27cm左右,依據施羅德先生的觀點,由于宣德朝的宮廷造像以25-28公分偏大尺寸為主,故這類大尺寸的永樂造像,應是永樂中后期時發生的變化。佳士得倫敦2018年11月,曾拍出一尊同樣26cm高的“大明宣德年施”款識的明宮廷觀音菩薩坐像,以192.9萬英鎊成交,按照當年匯率,約合人民幣1724萬元;2014.11.26,佳士得香港一尊高24.9cm、永樂款識文殊菩薩像,以1804萬港元成交。

Lot 2458
元(大都風格)
銅鎏金綠度母像
34.6 cm.high.
參閱:

1香港拍賣會,2020年10月5日, Lot117。成交價:412.5萬港元。

2紐約拍賣會,2008年3月21日,Lot616。成交價:104.9萬美元。

3元大德九年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4《永樂之前-13-14世紀中原及藏漢風格佛造像》(Before Yongle-Chinese and Tibeto-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of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Robert R. Bigler著,蘇黎世,2015年,104頁,圖24。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邀請西藏薩迦第五祖八思巴到大都,封他為國師,授以玉印,標志著藏傳佛教正式傳入大都。從此直到元朝滅亡 (1368年)藏傳佛教在大都的傳播從未間斷,影響始終很盛。從史料記載看,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受到元廷的高度重視,為了給新傳入內陸的藏傳佛教及其寺廟塑像,朝廷特別在“諸色人匠總管府”下設立了 “梵像提舉司”,專門負責塑造藏傳佛教寺廟所需的各種神像。在這個機構里,集中了當時漢藏塑造佛像的名家高手,著名的尼泊爾藝術大師阿尼哥開始就是供職于此。阿尼哥多才多藝,在塑像方面,以其擅長的“西天梵相”名滿天下。在元廷供職期間,阿尼哥不僅將優秀的造像技藝帶進中原,同時廣收門徒傳授技藝,《元史》有云:“有劉元者,嘗從阿尼哥學西天梵相,亦稱絕藝?!蔽魈扈笙?,并非單指尼泊爾風格佛像,而是指尼泊爾、克什米爾、印度等外域造像樣式進入中國后,經與西藏造像、漢地造像的不斷融合,從而形成的另外一種全新的造像樣式。近年來,帶有“西天梵相”藝術特征的元代佛教藝術作品時有出現,也引發了更多的學者對這類造像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探討,并產生了“元宮廷風格造像”這一專有稱謂,流傳更廣,亦有稱“元大都風格造像“。

元大都風格造像,傳世作品不多,流通領域中也比較罕見,每每出現均成市場焦點。如邦瀚斯香港2020.10.5,“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精品”專場,一尊14cm高的元大都銅鎏金觀音像,即以412.5萬港元成交;佳士得紐約2008.3.21“印度及東南亞藝術精品”專場,一尊高31cm的銅鎏金蓮花手觀音像,在原座已失的情況下,以104.9萬美元成交。嘉德本場這尊元大都綠度母像,品相堪稱完美,更是身價倍增。

度母頭戴五葉花冠,頂束葫蘆型發髻,髻頂和髻周圍有寶珠為飾。余發垂肩,雙耳墜大圓環耳珰。面圓而寬,雙目垂俯,神態寧靜安詳。肩寬胸厚,女性特征刻畫十分含蓄。上身袒露,胸前飾項圈、瓔珞和長鏈,雙肩披大帔帛,穿臂垂至蓮臺上;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寶帶,腰后垂墜華麗的連珠瓔珞;裙褶自然流暢,盡顯織物絲滑垂墜之感;腳踝及腳背一周有連珠線鑲飾的珠串;手腕、手臂處亦有釧鐲寶珠裝飾。周身并無鑲嵌,全部珠寶飾物皆為鑄刻,卻同樣盡顯莊嚴與華貴氣質。度母呈游戲坐姿,左腿橫盤,右腿下踏踩小蓮花;左手半舉捻蓮莖,右手置右膝結施與印同捻蓮莖,應在肩側綻放的蓮花已憾失。蓮座造型規范,上下邊緣各飾一周連珠紋,蓮瓣寬大飽滿,形制美觀大方,上下對稱分布,繞蓮座一周。表面鎏金搶眼,品相完好。整體造型優美,形象生動,胎體厚重,具有元代宮廷造像的風格特點,且體量大,工藝講究,十分難得。

雖整體風格更多地借鑒了尼泊爾造像,但仔細觀察本尊,我們仍可發現一些不同之處:一是相較于尼泊爾造像明顯變寬的臉型,眉梢也不再上挑,眼窩不再深陷,五官仍略帶甜美之風的,但因臉型和細處的變化,樣貌明顯漢化了;二是衣著,肩披漢式云肩,且在衣紋的表現上,也不再采用承襲自印度薩爾納特近裸式手法,衣裙雖不至于厚重,但衣褶也明顯增多。這均反映了元代時期,尼泊爾藝術、藏傳佛教藝術與漢族藝術相互交融的時代特點。

提到元大都造像,我們不得不提起最著名的一尊,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底板上,書寫有資助人與鑄年的元大都鎏金銅文殊菩薩像,為我們確定風格與年份提供了確實可靠的依據;另外在Robert R. Bigler的《永樂之前》一書中,亦收錄了一尊元代藏漢風格綠度母像,與嘉德本場這一尊頗為相似,可作參考。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重點

Lot 2446
西藏16世紀
銅鎏金蓮花生像
32.5 cm.high.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著錄: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編號:16285。

蓮花生大師對于西藏佛教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大師入藏之后,以咒師的神通力降服了眾多苯教信徒,因此得以使佛教在“苯佛之爭”中占據了上風。在贊普的支持下,為使佛法常駐人間,撰著眾多論述;他為西藏建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組織譯經并授徒傳法,在西藏弘揚顯密教法,使得佛教在雪域高原得以生根發芽,并最終成為主流的宗教信仰。

蓮花生大師原為印度僧人,但本尊造像已無印度人的容貌特征,匠人按照造像量度儀軌鑄成此像。面部泥金彩繪,雙眼鼓突有神采,目光如炬注視前方,散發出一種不怒自威的大成就者氣勢;頭戴標志性的折沿法帽,帽前沿浮雕象征日月同輝的紋飾,帽頂豎立翎羽,這種帽式在寧瑪派只有高級喇嘛才允許佩戴,后成為寧瑪派標志性的帽式。大師右手的金剛杵,左手所托嘎巴拉碗,以及肩頭安插的骷髏天杖,均是伴隨他傳奇一生的法寶。到西藏弘法后,調伏原始苯教,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統佛教,正式建立了佛教傳播的基礎,受到藏族人民的愛戴,被奉為藏密及寧瑪派的祖師。

造像表現了大師的超凡氣度,精神矍鑠,面容俊朗,腹部微鼓,但整體身型十分勻稱,比例精準。稠疊的僧衣衣領及福田格紋處,裝點著細密的纏枝蓮花紋,右肩處更是借鑒了漢服云肩的式樣,云肩同樣鏨刻細密的花紋。一條墜飾花墜的項圈,掛于胸前,項圈的一端穿入衣領,寫實又美觀。衣褶繁簡得當,華麗而寫實。下承束腰式仰覆蓮臺上。蓮瓣排列緊密,蓮心纖長挺拔,瓣尖飾簡易卷草紋,上下沿共飾三道連珠紋,下沿有兩道,且一圈小顆粒、一圈大顆粒,頗顯層次感。整像工藝精湛,體量較大,制作考究,應為十六世紀藏中地區鑄造。此尊原封底尚存,更添殊勝。


Lot 2433
清乾隆宮廷
銅鎏金不空成就佛
“大清乾隆年敬造”款
40 cm.high.
來源:
1.巴黎拍賣會,2011年6月,lot228。
2.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參閱:

1故宮雨花閣一層北端供龕(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2《妙相莊嚴:遼寧省博物館藏佛教造像精品集》,遼寧省博物館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264頁,自在觀音像,38cm。

3首都博物館藏同尺寸“大清乾隆年敬造”款釋迦牟尼佛。
不空成就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北方,其佛土是第五佛土,名“勝業凈土”,藏文名稱意思是行為,是完全,是圓滿。故此佛土又名“諸行圓滿”,于中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輕易成就。諸行圓滿即是指此易成就性?!安豢粘删腿鐏怼钡模饧础俺删鸵磺械闹腔邸?。據《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載,不空成就佛右手展掌施無畏手印,豎其五指,當肩向外。這一手印,乃為救度有情眾生與成就佛法的功德。他的藏文名稱的意思是一切的智慧,象征他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與眾生之事業。

五方佛造像基本上都著菩薩裝束,一如本尊。頭頂有葫蘆型高發髻,髻頂以摩尼寶珠頂嚴。額際戴五葉寶冠,繒帶于耳側外翻上卷,并于耳上打結,余發成綹垂至兩肩,并有一束翻卷成渦狀小發卷貼在肩上,難得的是雙肩的發辮處理并不完全一致,自然且極富裝飾性。面部是乾隆朝佛造像一貫的圓潤端莊臉型,本尊造像的樣貌更趨年輕,雙目微闔,雙眉與鼻梁相連呈三角型,嘴角微彎,神態沉靜悲憫。寬肩細腰,擁有乾隆造像比較少見的寬厚胸肌,上身并非如藏地佛造像般完全赤裸,而是于雙肩處搭覆漢服常見的“云肩”,下身著長裙,領口和底邊均以細密的纏枝蓮花紋為飾。周身莊嚴俱足,胸前佩飾項蓮、U型長鏈,臂釧、手鐲、踝鏈以及繞腳掌珠鏈,多處釧環以顆粒飽滿的雙連珠紋表現,繁復華貴。底座與出自“六品佛樓”的銅像相似:單層覆蓮底座,上沿飾三道連珠紋,連珠紋正中央方框內,自右向左鑄刻“大清乾隆年敬造”款識,覆蓮瓣之下,同樣飾以大顆粒連珠紋一道。蓮瓣細長飽滿,瓣形線條流暢,格外齊整漂亮,立體蓮瓣敷施正面,背面以云頭開光表現,是乾隆時期佛造像的常見制式蓮座。

清宮造像中,大多為10-25cm的隨身銅佛,尤其是為滿足六品佛樓的供奉體系,鑄了大量的小銅佛,很少見如嘉德本場的這一尊如此大體量的鎏金銅佛,帶有乾隆朝鑄款的更是稀缺。應是用于清宮大小佛堂或皇家寺院主供陳列之途(參考故宮雨花閣主殿供桌陳列,參閱圖1)。相似造像,我們可以參考施羅德先生著《印度與西藏銅造像》一書,收錄了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收藏的一尊乾隆鑄款除蓋障菩薩,與此尊尺寸相當,風格一致;首都博物館亦藏有一尊乾隆鑄款釋迦牟尼佛,風格與此尊相近;此外遼寧博物館藏有一尊38cm高的蓮花手觀音像,從尺寸、工藝特征以及蓮座、款識制式諸多方面也均與本場這尊不空成就佛十分接近。另外嘉德2020年秋季拍賣會,曾有兩尊乾隆宮廷大尺寸佛像,一尊36cm高的釋迦牟尼說法像,還有一尊37.5cm高的六品佛樓供白馬頭金剛像。而本場這一尊不空成就佛,高達40cm,且銅質細膩,胎體極為厚重,成年人單手幾乎難以挪動,雕工精細,鎏金醇厚,品相完美,是乾隆宮廷造像中罕見的大體量精品之作。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藏界看點

Lot 2405
西藏16-17世紀
銀鎏金四世班禪像
26 cm.high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此尊祖師造像,胎體采用貴金屬銀鑄造,周身局部鎏金,視覺效果頗顯華貴。主尊與坐下禪墊分體鑄造,以銀釘鉚合。由于祖師喇嘛在藏傳佛教體系中特殊崇高的地位,西藏佛教藝術品中,關于祖師的造像與繪畫作品成為一大重要品類。但在無銘文題記的情況下,要確認身份,十分困難。幸而祖師造像多依照祖師本人的真實樣貌寫實刻畫,結合大師姿態、伴身法器,以及已出版帶有銘文的作品,都可以幫助確認像主身份。通過對比嘉德2017年秋拍的兩尊四世班禪像(其中樣貌年輕的一尊有銘文),嘉德本場這一尊,有很大可能刻畫的是四世班禪額爾德尼·洛?!ご_吉堅贊。

中國嘉德2017年秋季拍賣會Lot 2277

四世班禪大師最為突出的樣貌特征,即是其瘦削的面龐和特別突出的顴骨,再加上本尊以如此高規格的金、銀貴金屬打造,大師尊崇的身份彰顯無疑。四世班禪法名洛桑卻吉堅贊(1567-1662),意為善慧法幢吉祥賢,誕生在后藏拉珠嘉爾地方(即今之日喀則)西面蘭倫熱布莊園之竹加白哇村。后至恩薩寺出家,從克智桑杰益西受沙彌戒,賜法名羅桑卻吉堅贊。1583年,被擁立為恩薩寺赤巴(法臺)。后在扎什倫布寺和甘丹寺學經,兩年后返回恩薩寺,接受寺政,收徒傳法。

1603年,他受拉薩三大寺僧眾的邀請,到拉薩為四世達賴剃度授戒,并取法名。這是班禪和達賴第一次成為師徒關系,長者為師,幼者為徒,從此成為定例。藏歷第十一繞迥之水虎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二月十三日,于扎什倫布寺赤巴任內圓寂。四世班禪不僅是一位功德無量的宗教領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領袖。他為格魯派的發展,為維護祖國統一,為促進漢、滿、蒙、藏各兄弟民族的友愛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四世班禪圓寂后、扎什倫布寺決定保存其肉身供人瞻仰,為此建造了一座金塔,將其肉身奉安于內,成為歷代班禪的第一座靈塔。

大師頭戴折檐蓮花帽,雙目平視,面容清瘦,顴骨突出,眉目含笑。面部有泥金彩繪。內著僧衣,外披袈裟,右手于胸前豎立結說法印,左手置腹前結禪定印。略顯厚重的袍裙,衣紋流暢自然鋪陳于臺面之上。下承雙層祖師禪墊,同樣以白銀打造,墊上鋪獸皮。禪墊的正面和衣領以及袈裟的福田格紋及邊緣均陰刻有細密的纏枝蓮花紋飾。此尊最為特別之處即以純銀鑄胎,在面部、雙手雙腳、袈裟格紋處和衣緣以及墊上的虎皮均施以鎏金,華貴盡顯。

Lot 2484
西藏16-17世紀 扎什倫布寺
合金銅釋迦牟尼佛立像
29.2 cm.high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參閱:

1《西藏銅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India & Nepal),烏爾里?!ゑT·施羅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觀出版社,卷一,圖139D-E。

2《西藏銅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India & Nepal),烏爾里?!ゑT·施羅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觀出版社,卷一,圖144A。

此尊工藝與藝術性極高的佛陀立像,是出自16-17世紀扎什倫布寺的仿古尼泊爾作品。佛陀螺發肉髻,臉龐圓潤卻不失棱角。眼瞼低垂,鼻梁高而修直,雙唇豐厚,面相上兼具印度人與藏族人樣貌。以沉思的表情來傳遞內省之精神。右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施與愿印,左手施授記印彎肘至肩側握住僧袍下擺一角。身上僧衣覆雙肩,呈貼體透明狀,均勻地分布著水紋式褶皺。頭微前傾,雙腳分開站立,左膝微彎,重心置于右腳,身形略向左傾。身形纖長,肌肉勻稱。通肩袈裟輕薄貼體,如水浸般呈透明狀態,勾勒出身體輪廓,肌肉質感一覽無余。衣褶從雙肩下垂呈現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紋,形如水波。自手腕垂落的衣擺在身體兩側形成層層褶皺,有一定的動感效果。背部平整,頭頸后尚可見殘余的頭光。

本尊佛陀立像,出類拔萃的工藝,完美的品相,明麗清晰的開臉,充滿力量感卻又極致優雅的身型很容易令觀者初見即認定為尼泊爾10世紀前后的作品,相比之下,竟完全不輸。但細觀此像,有些細節讓我們認定其為16-17世紀扎什倫布仿古尼泊爾作品。扎什倫布寺始建于15世紀,早期扎寺造像以師古、仿古為主,15-16世紀以仿制尼泊爾、印度等地的作品為主,至17世紀,黃教的崛起帶動了整個西藏宗教藝術的繁榮發展,影響力甚至擴展至蒙古和內陸,而扎什琍瑪造像自此時起,本土化風格才變得更加突出,如佛陀的清瘦的長方臉形、三角型鼻等元素成為其標志性的風格特征,這些17世紀扎寺造像的典型特征,可參閱嘉德2020年春季拍賣會Lot 2116一尊扎什倫布寺紫金琍瑪阿彌陀佛坐像。而這些后期扎寺造像的典型特征在此尊造像上,幾乎尋不見,故此尊疑為按特別資助者的要求單獨鑄造的作品。我們推斷其為西藏仿尼泊爾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細節元素:

一是在佛陀腰腹處,臍正下方有一道比較刻意的短橫紋,這與早期尼泊爾造像表現腹肌的手法并不相同。

二是袈裟內沿邊緣處,有一圈清晰的“回”字紋。這是中國特有的裝飾習慣,回字紋在中國傳統藝術中使用廣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民間甚至稱其為“富貴不斷頭”,故大量出現在中國建筑和藝術品裝飾中。

三是蓮花底座制式。每一個交錯排列的寬扁蓮瓣上,均雕有一枝小蓮花,尼泊爾佛像中類似的底座,常在瓣上刻“川”字紋豎線表葉脈,如此尊一般雕刻蓮花的,卻是甚為罕見的。且覆蓮瓣并非如尼泊爾造像般直接觸地,而是在下方多一圈外展的底沿,而這正是扎什倫布寺造像的蓮座特征。

四是雙手的刻畫。尼泊爾作品,尤其是10世紀前后的早期作品,佛菩薩造像均呈現明顯的網狀手蹼,而嘉德本件作品中手指刻畫清晰明了,并沒有蹼。

綜上所述,這件擁有極高藝術與工藝水準的作品,應是16-17世紀,四世班禪與五世達賴時期,主持仿制的一批尼泊爾、印度精美造像其中之一,簡約的雕飾,將佛陀典雅的身體塑造與高貴的內在氣質完美融合,是清代扎寺仿品中極為罕見的上佳之作。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傳說

Lot 2459
蒙古17-18世紀
銅鎏金金剛亥母像
22.8 cm.high.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參閱:

1香港拍賣會,2017年10月3日, Lot 3142,估價260萬港元。

金剛亥母,藏文名多吉帕姆,意為“豬面金剛母”,漢字“亥”即豬。在藏傳佛教噶舉派中,她為女性本尊之首,是密教大師因陀羅菩提所傳的空行母,在無上瑜伽勝樂金剛續中她是主尊的明妃,瑪爾巴、米拉日巴等諸位大成就者皆以她為秘密本尊。金剛亥母的形象,在藏傳佛教藝術品中,常見的有兩種,即單身和雙身像。雙身像中,她常作為勝樂金剛的明妃出現,也常如本尊一般單獨出現。

此尊佛母像出自喀爾喀蒙古,應屬格魯派之金剛亥母。其形象為一面二臂三目,頭戴五骷髏冠,頭右上方長出一豬頭作張嘴嘶鳴狀。身材和容貌為十六歲妙齡少女,豐滿勻稱,活力十足。右手高舉鉞刀,左手當胸捧嘎巴拉碗,原配骷髏天杖已憾失。呈單足舞蹈姿立于蓮花日輪尸座上。身戴瓔珞骨飾,披掛五十人頭鬘。為保持造像整體重心平衡,自蓮座臺面上,蜿蜒升起一朵粗莖蓮花,佛母曲起的一條腿,膝蓋恰好頂在這一枝蓮花花芯處,兼具美觀與結構實用性,工匠之巧思可見一斑。底座蓮瓣規整干凈,乃蒙古典型蓮花日輪底座。本尊形像圓潤,軀體曲線柔和,面容慈悲,有別于西藏造像輪廓分明之特質。然而本尊之造型與儀軌,則無疑盡皆出自藏傳佛教的。

此尊金剛亥母銅像,在蒙古佛造像中,題材甚為罕見。喀爾喀蒙古造像中,怒尊數量相對較少,與嘉德本場這一尊造型最為接近的,是蘇富比香港2017年秋季拍賣會上一尊蒙古金剛亥母,可作參考。

Lot 2401
斯瓦特8世紀
合金銅彌勒菩薩像(嵌銀嵌紅銅)
12cm.high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著錄:
1《印度與西藏的銅造像》(Indo-Tibetan Bronzes),烏爾里希·馮·施羅德(Ulrich Von Schroeder)著,2008年, 香港法觀出版社,93頁,圖10G。
2《海外回流西藏文物精萃》,一西主編,文物出版社,2012年,28-29頁。
3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編號:31984。

參閱:

1《證悟之途-瑞士萊特博格博物館博帝阿什曼基金會藏品》(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The BertiAschmann Foundation of Tibetan Art at the Museum Rietberg Zurich),萊特博格博物館出版,1995年,82頁,圖37。

2大英博物館藏斯瓦特彌勒菩薩像。


著錄1


著錄2

此件是一尊品相十分完美的斯瓦特彌勒菩薩造像。斯瓦特指的是斯瓦特(Swat Valley)地區制作的佛像。其地為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支流的斯瓦特山谷地區,在我國古代稱為烏仗那,屬北天竺。5世紀時,由于白匈奴侵擾犍陀羅地區,佛教徒遭迫害,逃往斯瓦特山谷地帶,使這里佛教一度復興,成為金剛乘佛教的發展中心。犍陀羅石雕也自5世紀后基本告終,代之以斯瓦特、克什米爾地區制作出的許多獨具特色的佛像,至今引人注目。傳世的斯瓦特佛像也多為公元7至9世紀之作,它與犍陀羅石雕雖有血脈關聯,但自身風格也很突出,也可以說是犍陀羅佛像晚期的變貌并融入了中亞文化的某些色彩。

彌勒菩薩頭戴尖角型三葉寶冠,高聳的發髻頂端略有斷失。二側寶繒與發綹自然下垂。五官秀麗,雙目狹長微闔,眼內嵌銀,唇嵌紅銅,神態慈悲莊嚴;裸上身,只一條帛帶搭雙肩穿臂而下垂至底座。佩戴著素面無紋的項圈、手鐲,臂釧處則以四瓣小花朵裝飾。下身著裹體長裙,衣紋褶皺簡約流暢。從裸露的上身,可見菩薩身型健碩,闊肩細腰,胸肌腹肌明顯,尤其是系住裙裝的腰繩,勒入腹肌的質感 ,更是刻畫的寫實自然。造型比例適度,從背后及兩側觀之,其挺拔的坐姿,更顯體態優雅,左手掌心向下,將一只凈瓶頂在左膝頭,明示其彌勒菩薩的身份,右手半舉施無畏?。辉煜裆徸纳彴曷约?,蓮瓣之間,尖尖的蓮葉清晰可辨,極具層次感的立體蓮瓣敷施一周。束腰極深,仰蓮窄小,覆蓮寬大。整尊造像精美細膩,簡潔精練,充滿了慈悲與力量,衣紋自然流暢,雙腿結全跏趺坐于仰覆蓮花座上。背后可見孔洞若干,原應是配插頭光、背光之用。

造像身直端正,肢體刻畫飽滿圓潤,顯然深受犍陀羅藝術影響,而蓮肥葉茂的蓮花底座,則是典型的斯瓦特風格特征。就題材上而言,彌勒造像存世較少,歷經千年且整體品相完好,包漿油潤光澤,局部又細致入微,甚為稀罕,兼之傳承有序,實為一件館藏級別之珍品。

斯瓦特地區的佛教雕塑的樣式為世人所解不過是近百年之事,制作古樸,獨具特色,藝術性極高,存世量稀少,在世界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兼具賞玩與收藏價值。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家大圈子

Lot 2476
大理10-11世紀
合金銅阿嵯耶觀音立像
46cm.high

來源:倫敦拍賣會,1999年11月16日,Lot94。


參閱:

1《妙香秘境-云南佛教藝術展》,云南省博物館編,云南民族出版社,2018年,42頁

“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詔圖傳》,也被稱為“真身觀音”,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獨有,是佛教傳入大理國后世俗化的結果?!鞍⑨弦笔氰笪腁carya譯音,意為“軌范正行,可矯正弟子行為,為其軌則、師范高僧的敬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本尊菩薩像體態雅致纖長,呈現云南大理國十二世紀珍罕的佛教形象,與漢傳及藏傳佛教中的菩薩外觀迥然不同。頭頂高髻肩披雙辮,髻中端坐阿彌陀佛化佛,手結妙音天??;上身袒露,僅在臍處圍鏨刻小花朵圖樣的腰帶一條,頸間掛連珠紋刻畫的珠鏈一串及傳統花樣紋飾項圈一個;兩個大尖葉形臂釧高高佩戴于上臂近腋處,右腕處有一圈珠串;下身著輕薄長裙,腰帶打大蝴蝶結;另有一條細絲絳垂墜于大腿前,并于胯兩側打結成長耳片狀,同時自然垂墜于雙腿外介,自然輕盈;裙飾陰刻平行U形紋;赤足,足下有柱形榫頭。造像面相恬靜,略帶笑容,眼神柔和,身段線條優美,長裙裝飾如濕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傳入云南的觀音造像,貌如時人,透著濃烈的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 

“阿嵯耶觀音”的形象最早出現于南詔《中興國史畫卷》(亦名《南詔圖傳》)“觀音幻化,南詔立國”的神話故事中。《南詔圖傳》手卷,成于公元898年,現收藏于京都藤井有鄰館,當中以文字與圖像記述了觀音之形象如何由一位成就不凡的印度僧侶創造而成,他為開創南詔政權(738-937年)并統治云南的家族造此觀音作為護法神,以助其掌握權力與財富,令阿嵯耶觀音之淵源與政治統治緊密相連。

《南詔圖傳》插圖

云南省博物館珍藏著一尊26cm高的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像,1979年出土于大理州崇圣寺千尋塔,《南詔圖傳》(文字卷)記載,南詔王隆舜曾熔真金鑄阿嵯耶觀音,可能是最早的阿嵯耶觀音造像。嘉德本場這尊高46cm的立像,應是大理國后期官造阿嵯耶觀音的樣式。圣地亞哥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帶有大理國皇帝段正興(1147-72年在位)款識之觀音像(圖2),為推斷此類造像之年代提供了確鑿依據?,F存大理阿嵯耶觀音像或不足三十尊,其中絕大部分珍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BKM:Brooklyn Museum, New York, NY)、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均藏有此種形制的阿嵯耶觀音立像。(圖3-5)

圖2-5

拍賣市場上,佳士得香港2015.6.3,“觀佛三昧,中國佛教藝術”專場,拍出一尊鎏金銅阿嵯耶觀音,以904萬港元成交(圖6);紐約2011年,“中國瓷器工藝品I&II,包括亞瑟賽克勒收藏”專場,一尊鎏金阿嵯耶立像,以400.25萬美元成交(圖7);與本尊在風格與細節處理上最相似的,出自佳士得紐約2003.9.18,“中國瓷器和藝術品”專場,Lot170(圖8),一尊未鎏金阿嵯耶觀音坐像,尤其是開臉,與嘉德本場這一尊最為相像。

圖6-8

Lot 2477

西藏15世紀

銅泥金彌勒菩坐像

53.3 cm.high.

來源: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此尊非凡的合金銅泥金彌勒菩薩像,高53.3cm.,體量巨大,比例勻稱,精美漂亮。彌勒菩薩,藏語謂“強巴”, 梵文Maitre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其未來佛的身份,也令其在民間威望極高,信眾甚廣。對彌勒的崇拜是對未來一個開明的佛教時代的希望的崇拜。

菩薩雙腿自然下垂搭于臺前,善跏趺坐于方菩提座上,赤雙足踏于座底前伸的小蓮臺上。雙手于胸前施轉法輪?。ㄕf法?。?。雙肩側均雕鑄一枝蓮花,左肩花芯置彌勒標志性法器軍持(甘露瓶),右側則罕見地自花芯處升起一個小蓮臺,托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小化佛,大約詔示著其釋迦牟尼繼任者的身份,有化佛的彌勒菩薩像,極為罕見,但其髻頂巍然聳立的佛塔,卻可進一步佐證其彌勒菩薩的身份。面部有泥金彩繪,五官刻畫清晰精致,眉間有白毫,狹長鳳目微闔俯視,唇角笑意明顯,神情包容慈悲。

周身珠寶嚴飾俱足。頭戴五葉寶冠,冠葉的處理頗為有趣,不是“一大四小”,也不是“中央大兩邊小”,而是中間及兩端三個大冠葉,中間穿插兩小冠葉,三大冠葉中央則飾以彌勒菩薩另一標志性的法器-法輪,這也是菩薩造像中很罕見的帽冠樣式。冠帶于耳后翻折飛揚,耳際額邊還各雕柱小花朵一枚,極具裝飾性。雙耳掛圓形花朵狀大耳珰垂落肩頭,項鏈和U形及腹長鏈均以雙連珠表現,鏈上間或有幾個流蘇瓔珞掛墜,似隨風而動,甩在身體不同部位上,臂釧之下垂墜三條連珠長鏈,同樣似因動勢而不均勻的落于臂上,且左右兩邊臂釧瓔珞并不完全一樣,自然、寫實又美觀。手鐲、腳鐲等處,均以雙連珠線表現。裸露的上半身和雙腳連同面部均有做泥金處理,發髻涂靛藍,下身穿長裙,腰帶處刻連綿幾何圖案,于后腰處打結自然下垂,正中浮雕四瓣小花一朵,自小花處向下一條絲絳及連珠紋表現的長鏈,垂墜于雙腿之間,衣裙自然鋪陳于菩薩坐下方型菩提須彌座臺面上,腰部以下及底座顯銅本色。

本尊菩提底座極具特色,雕鑄得格外精美,是類似帕拉造像的“亞”字型須彌,背面光素無紋,其余三面均雕有精美圖案:蓮座以“亞”字型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雕刻不同圖案——底沿兩道連珠線之間,浮雕橫置金剛杵一圈,每個杵中間同樣以連珠豎紋相隔;上沿雕首尾相連菱形回紋一圈,每個菱形框內有花朵,花芯嵌寶石,頗顯華貴;中間一層,上下部各淺浮雕一層蓮花瓣,仰覆蓮瓣中間亦內容豐富:正面菩薩雙腳兩側的蓮瓣上各雕一只回望姿態小雪獅,獅頭毛發呈辮狀,尾巴炸毛,憨態可掬;左右側面的中央,均雕鑄有背駝摩尼寶珠的白象圖案,兩只象旁則各有一夜叉形象,一個叉開雙足呈立姿,一個呈單膝跪姿,均呈托舉狀,似正承托上方菩薩重量的姿態,畫面生動、細膩又傳神。

此形態的彌勒菩薩,被視為居于兜率天宮(Tushita Heaven)的彌勒菩薩王子像。也有一種說法,稱彌勒菩薩肩側是龍華樹(naga-puspa)的花枝,人們相信彌勒佛將坐在這棵樹下,在未來的萬世中在人間進行他的教誨;而置于他肩頭上的軍持(甘露瓶)則象征著他未來將轉世為婆羅門,見《犍陀羅:巴基斯坦佛教遺產》(Gandhara: The Buddhist Heritage of Pakistan),美因茨(Mainz),2009年,第250頁。如此大體量的彌勒造像,無論是在收藏界還是在拍賣市場均十分罕見,其藝術價值與收藏投資價值均不可估量。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精藏門

Lot 2452
西藏16世紀
棉布礦物顏料彌勒菩薩唐卡
91x83 cm.
來源:
1.日本廣島縣尾道市耕三寺舊藏。
2.國內重要藏家收藏。

同時期、同種工藝又達到同等尺寸的唐卡非常罕見。魯賓博物館藏的一件15世紀藥師佛西天凈土唐卡(圖1),極有可能與本件彌勒唐卡為同組作品。魯賓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同時期的宗喀巴唐卡(圖2),亦說明此類唐卡在藝術性與學術性上的重要地位。

圖1.
西藏15世紀
阿彌陀佛西天凈土唐卡
高130.5cm,寬114.9cm
魯賓美術館藏

圖2.
西藏15世紀
宗喀巴唐卡
高128cm,寬96cm
魯賓美術館藏

彌勒的梵名是Maitreya,意為“慈心”,故亦稱為“慈氏”。先佛入滅后,彌勒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于兜率天。此張唐卡表現的是彌勒菩薩位于兜率內院中說法的景象。

彌勒身披朱紅色袈裟,頭戴金冠,坐于獅子座上的蓮花之中。雙手結說法印,兩枝龍華樹的花莖一左一右,自彌勒指間延伸至肩膀兩側,左側承托金色寶瓶,右側則是金色法輪。仔細看去,菩薩的發髻頂端是一尊金色的寶塔,亦是彌勒的象征之一。彌勒周身金光璀璨,正符合《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所記“身如閻浮檀金色”的記載。

金身彰顯了彌勒菩薩的莊嚴顯赫。佛陀曾對優波離說:“彌勒生在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今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會回到本生地,而后結跏趺坐入定,當入定時身現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個太陽,即時就上生兜率陀天。那時,他的身體堅固得好像鑄的金像,不動不搖?!?/span>

彌勒菩薩出現兜率天后,即時與諸天子,個個坐在蓮花座上,日夜六小時常常演說不退轉之法,不久即成就五百億天子,使他們在無上正等正覺得不退轉。

在這張唐卡中,彌勒居于一座巍峨華美的藏式宮殿之內,正是善法堂,即彌勒說法的地方。關于善法堂的由來,根據《兜率陀天經》的記載,兜率陀天有一位大神名牢度跋提,在法會中發誓道:“如果我的福德,應該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我的額上即時自然出珠?!碑斔l愿后,額上果然出百億寶珠。這摩尼寶珠在空中旋轉,即時化成四十九重微妙寶宮。寶宮內內外外有很多欄干,每一欄桿都是很多摩尼寶珠所組合,在眾多的欄桿中,自然化生了九億天子,和五百億天女。每一位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七寶蓮花,每一蓮花有無量億光,光明中又具備各式各樣樂器,樂器不用操作,自然出聲。這些樂器發出聲音時,這些天女自動提起樂器,跳起歌舞,他們所唱的歌詞,內容是十善道和四弘誓愿,這些天人聽了以后,每位都發無上道心。

兜率天有七寶大獅子座,高四由旬,為了莊嚴獅子座,所以用閻浮檀金,和無量七寶來裝飾。獅子座四邊,有百千大梵天王,各天王手持一件梵天妙寶,作為寶鈴懸掛在寶帳上。也有小梵天持著很多寶器,織成羅網蓋于帳上。也有無數天子、天女眷屬,手持寶花布置在獅子座上,忽然間蓮花化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候在帳內。寶宮四邊有四支寶柱,每支寶柱有百千間樓閣,以大梵天王的如意珠相互鉸接。每一閣間有百千天女,天女有微妙外相,手持寶器,音樂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以及諸波羅蜜法。

這件唐卡構圖恢弘氣派,設色富麗堂皇,精彩地呈現了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中向源源不斷地化生出來的天子和天女們傳法的情景。彌勒菩薩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共同的重要題材,此張唐卡無論莊嚴的構圖、精美的畫工、稀有的瀝粉堆金工藝,都代表了16世紀時期西藏繪畫的最高水平。

從西藏繪畫藝術史的角度,這件唐卡具有重要的節點意義。它體現了西藏繪畫受到漢地藝術風格的影響,從13-14世紀的剛勁古拙向15世紀之后的細膩優雅的轉變。濃郁的紅色、璀璨的金色,提醒著我們早期西藏繪畫藝術的輝煌成就;而多彩的祥云、寬松流動的衣紋,又流露出漢地繪畫靈動優美的意趣。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家大參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藏傳金銅佛像的造型品類
【國寶文物】博 物 館 藏 釋 迦 與 彌 勒 造 像
【帶你逛國博】北19廳 近藏集粹——新入藏文物特展
梵塵妙相—佛像藝術專場 | 中貿圣佳2022春拍
中漢春拍:一波精美明清宮廷造像拜賞
曼妙法相,一同領略 | 金銅造像 · 甲子專場(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昌县| 阳春市| 嵩明县| 明星| 惠州市| 买车| 固镇县| 师宗县| 东台市| 长顺县| 太湖县| 昭苏县| 合江县| 怀来县| 东阿县| 华亭县| 同江市| 临湘市| 阿拉尔市| 雷山县| 大连市| 桐柏县| 张掖市| 柏乡县| 亳州市| 西华县| 长垣县| 铜梁县| 银川市| 广平县| 泗阳县| 长沙县| 余江县| 丰顺县| 东平县| 天等县| 瑞丽市| 泾川县| 宝兴县| 宜宾市|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