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有一個毛病:愛挑事。今天,我又得挑事了!
各位,偏旁部首都見過吧,那你知道這些偏旁的讀音是什么嗎?
比如,你把“彳”讀作“雙人旁”,“宀”讀作“寶蓋”,那我就得鄙視你了,這可不叫讀音,這叫俗稱。這些偏旁或部首作為漢字,有自己的讀音。
不靈的就和我一起,見識一下偏旁部首的讀音是啥!
這個偏旁經常被用作火星文里面,例如:“你”寫做“亻爾”,這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歲數大的人(超過30歲)知道就行了,你贊同或反對都沒關系,年輕人的世界,你不一定能懂。
“彳”習慣被稱為雙人旁。漢字里包含“彳”的字多與行走、行為和道路有關。
作為獨立漢字,最常用的詞就是“彳亍”了。看到這個詞,可別當做火星文,這是正經的漢語詞匯。
“宀”是個象形字。形狀像從側面看尖頂房屋的樣子。當然,經過多次的演變已經不太像了。記著由“宀”構成的字大多和房屋有關。例如:家、室等。
在甲骨文中,“冖”像“一”字兩頭下垂,像用布蒙著的樣子,借以表示覆蓋。包含“冖”的多與覆蓋有關。
是由“示”字變形而來的,發音也同“示”。“示”是“神”的本字。從“示”的字,一般與神或者人的心理有點關系。例如:神、祈、祥等。
用“衤”作為偏旁的漢字一般都和衣服有一些關系。例如:衫、襯、袖、襟等。
這個字就是從“水”演變過來的,如果去看甲骨文的“水”字,會發現長得很像。
水少了的原因是結成冰了!
這個字,在古代是不是也有冰的意思呢?我還真不知道,沒有研究明白,有明白的朋友,不妨給我留言。
先說一下“辵”字,意思是乍行乍止。“彳”表示行走,“止”表示停下,所以“辵”的意思是忽走忽停。
包含“辶”的字,大多和移動有關。例如:運、迷、送、逆等。
這個字現在不常用了,只能做偏旁部首了,但在古代用處還是挺多的。作為偏旁部首的時候,俗稱“建之旁”,很多人不知道吧。
在草書中就有寫作“讠”旁的這種形式,所以,在近代簡化漢字的時候,帶“言”字旁的字就都用“讠”來表示了。這種簡化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例如:“諒”和“諒”,“訟”和“訟”等。
是不是覺著“扌”和“手”不太像,去看一下甲骨文的樣子,“扌”和甲骨文的手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由“心”演變而來。古代人認為心臟主管人的思想,故“忄”旁的字多與心理活動有關。
這個字的筆順很多人會寫錯,根據《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對“忄”筆順的說明:先左點、然后右點、最后寫豎。
通假字,通“絲”和“糸”。“糸”字的本義就是“細絲”。
“糸”字是個部首字,作左偏旁時港臺改為“幺”下加三點變作“糹”,大陸為“纟”。在漢字簡化是,帶“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簡體“纟”表示了。
在草書中就有寫作“钅”旁這種形式,漢字簡化時,帶“釒”字旁的字就都用簡體“钅”來表示了。帶“钅”字旁的漢字,多和金屬有關系。
這個字也得去看甲骨文,甲骨文里的“犬”比這個簡化后的好看多了,簡化以后,狗腿都不夠數了。
左耳刀由“阜”字變形而來。“阜”字本義為土山,帶左耳刀的字,本義多與山地、地形有相,如:“陵”、“險”、“陸”等。
右耳刀由“邑”字變形而來,“邑”字與城市有關,帶右耳刀的字,本義多與城鎮、地名相關,如:“都”、“郊”、“郭”等。
這個不說了,主要是沒啥可說的,沒有說文里的好看,沒有“刀”的樣子。
這個字,還有一個和他很像的字「匸」,讀作“xì”,掩藏的意思。并且“匸”也是一個部首,在中國漢字里“匸”和“匚”算一個偏旁部首。
“卩”是“人”字的一種變體,甲金文是一個跪跽人形的側面。這個字是很有意思的,有興趣的人可以深究一下。
從草書中演變而來。在草書中就有寫作“饣”旁這種形式,所以現在帶“飠”字旁的字就都用簡體“饣”來表示了。